第二卷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1)(2 / 3)

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秋情濃,秋景長,一隻孤雁把它低婉的哀鳴,落到了十裏長亭上。霜雪冷,寒夜茫,秦磚漢瓦上閃著清冷的銀光。那個身著紅衣,端坐在曆史扉頁的女子,把人間愛情寫成了一首絕唱。不相負,莫相忘,執手相守,白頭不相離。讓愛情與初心圓滿,讓香茗蔭翳時光。

這首《白頭吟》是一個女子召喚自己迷失的丈夫回家的詩句,字裏行間,癡情而又纏綿,雖有幽怨,卻又愛得執著,更是在苦口婆心地勸解著自己深愛的丈夫,不要辜負世間最美好的愛情,如果失去了,是多少金錢也無法買回的:

“聖潔的愛情就是天山上的雪花,美好的愛情就如落在水雲間的月光一般皎潔。我聽說君對愛情生出了別意,因此來和我做永遠的訣別。今天將是我們最後的相聚,明日我們便要各奔東西。我邁步沿著溝渠向前走,我們恩愛相守的美好時光宛如溝水一般流失,再不會回來。追憶當初我因為愛情而毅然離家隨君遠去,不像一般女子那樣啼哭著被父母嫁出去。此生隻想和一個人擁有彼此的愛情,一直到白頭都不會分離。情投意合的男女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快樂自由。男子應當重視自己得來不易的愛情,如果失去了是任何金銀財寶都無法再買回的。”

每讀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的詩詞,內心都會生出一種情愫,這情愫與愛情有關,與執著和信念有關,並深刻明白幸福不是依靠楚楚可憐得來,而是依靠真情、寬容和執著得來。正如她這首流傳千古、世世代代被人傳唱的《白頭吟》一般,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公元175年,卓文君出生在四川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成為冶鐵巨商、四川首富卓王孫最小的女兒,卓文君的上麵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卓王孫抱著懷中這個粉嘟嘟的女兒,心裏歡喜不已。卓文君出生在漢代文景之治時期,社會安定,人們安居樂業,尤其作為富庶之地的四川,家中仆人過百的富商數不勝數,而卓文君家仆人有八百多人,良田數千頃,至於家中的錢財與珠寶更是數不勝數。

卓文君從小便相貌出眾,蕙質蘭心,又活潑可愛,父母對她喜愛不已,用心培養著自己這個漂亮的女兒。很快卓文君在音律與詩詞方麵的才能彰顯而出,並美名遠播。等卓文君初長成的時候,前來提親的人絡繹不絕,很快父母為卓文君擇得佳婿,她在十六歲那年披上了嫁衣。可惜這樣幸福的生活僅僅維持了一年,卓文君的夫婿因為從馬背上滾落下來而丟了性命,無奈之下,卓文君隻好返回了父母的身邊。

回到家中的卓文君內心憂傷,以詩詞寄托自己的哀思。轉眼便是三年的時間,卓文君以為自己將會這樣孤獨老去,再不會與愛情相遇,卻不知,另一場愛情的序幕正在悄悄為自己拉開。

鳳求凰

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每讀司馬相如的《鳳求凰》,眼前總會呈現一幅盛大的場景:“鳳鳥啊鳳鳥,回到了故鄉,行蹤無定,走遍天涯海角隻為尋求心中的凰鳥。未遇凰鳥時,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門後心中所感!有位美貌賢淑的女子住在她的閨房,居處雖離我近,但這美麗女子卻離我很遠,思念之情,正殘虐著我的心腸。如何能夠得此良緣,結為夫婦,做那恩愛的交頸鴛鴦?但願我這鳳鳥,能與你這凰鳥一同雙飛,天際遊翔。凰鳥啊凰鳥,願你與我起居相依,形影不離,哺育生子,永遠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兩心和睦諧順。半夜裏與我互相追隨,又有誰會知曉?展開雙翼遠走高飛,徒然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傷。”

司馬相如的這首《鳳求凰》千古以來一直是象征美好愛情的絕唱,這首《鳳求凰》用詞講究,用語自然,文風直白而又直達心靈深處,讓人讀來心神蕩漾,一下就能讀明白其中的含義。卓文君自己都無法相信,這份愛情來得如此直率、大膽而又熱烈,一見鍾情。既然這愛情自己不能也無力拒絕,那就兩個人一起從容麵對吧,哪怕前路有刀山火海在等待著,有司馬相如一起共赴,又有什麼可畏懼的呢?那麼司馬相如是怎麼成為卓文君家宴上的座上賓的呢?他又是怎樣與卓文君相識的?

梁孝王劉武去世,一時權臣與後宮弄政,讓整個朝堂烏煙瘴氣。為人正直的司馬相如看不慣朝廷裏奸臣的弄權,一氣之下辭官回家。結果這司馬相如本就是一個兩袖清風的官兒,平時不貪不占,沒有了官位也就等於沒有了工作,沒有了工作自己也就沒了生活來源。

可司馬相如的君子之舉卻得到了許多人的尊重與敬佩,再加上他的詩賦早就自成一家,名氣遠揚。司馬相如不僅文才被世人讚揚,並且他還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為“綠綺”,是漢朝第一把寶琴。說起這把“綠綺”,還有一個典故:

梁王慕名請司馬相如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辭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把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司馬相如雖然不當官了,但人們並沒有減少對他的敬重,每到一處,那些官員依然視他如座上賓,其中臨邛縣令王吉因為仰慕司馬相如的才氣和骨氣,把他奉為座上賓,而司馬相如也多虧王吉的照顧,才讓自己暫時衣食無憂。

臨卭巨商卓王孫聽說縣裏有一位才氣橫溢的司馬相如,連縣令都對他恭敬有加,卓王孫對司馬相如的才氣也早有耳聞,知道他擅長辭賦,工於音律,便設了家宴邀請王吉與司馬相如到家裏做客。其實司馬相如最討厭這樣的宴請,找理由不肯來赴宴,結果這王吉一看司馬相如沒有來,自己也不肯動筷子,卓王孫便又派了家人、專車去接司馬相如。

卓文君早就知道司馬相如的才氣,當聽說自己的父親要請司馬相如到家裏來做客,內心興奮不已,便悄悄躲到屏風後麵想一睹司馬相如的風采。而屏風後卓文君的佳影,以及身上發出的環佩之聲,讓司馬相如一下便猜出定是卓王孫那個善辭賦、懂音律的女兒卓文君。當時,卓文君的美貌與才氣在當地也是廣為流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雖然從未謀麵,但兩人在詩詞裏早有神交,現在兩個相互愛慕的人近在咫尺,司馬相如何嚐不想一睹卓文君的風姿呢?

家宴中,當大夥要求他撫琴一曲的時候,司馬相如邊彈邊唱,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鳳求凰》。司馬相如知道,這曲《鳳求凰》隻為屏風後麵的女子而作,他深信,那女子懂他情、知他意。

琴聲優美,歌聲悠揚,一陣陣低吟,一聲聲淺唱。站在屏風後麵的卓文君聽得癡了,醉了,更是懂得了這所彈之曲是為自己。她知道,這個人將是自己今生的宿命,一世的情劫,司馬相如就是自己站在人間煙火深處苦苦等待的那個人。愛情就此在卓文君的心裏再一次盛大開放,命裏注定的愛情,哪怕兩個人隻是影子的交織,也會讓心靈相通。

當卓文君蓮步輕移走出屏風後麵,司馬相如的腳步也忍不住緊緊追隨而出。月影輕搖,滿樹的桂花雨下得正歡,花香都抱在了枝頭,迎著微風訴說愛情的蜜語。兩個人的影子就在那株開滿桂花的樹下相遇在了一起。四目相視,司馬相如讀懂了卓文君的心,卓文君也讀懂了司馬相如的意。司馬相如知道不必再多問什麼,眼前這個傾國傾城、蕙質蘭心的女子,雖然生在富貴人家,卻是可以為了愛情拋卻一切的人。兩個人的手牽在了一起,然後踩著一地如碎銀一般的月光,從卓家大院裏消失了。他們走一步,幸福便跟在他們身後走一步,愛情與幸福,一直與他們如影隨形。

楚使子虛使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田。田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在焉。坐定,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田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曰:“少。”“然則何樂?”對曰:“仆樂齊王之欲誇仆以車騎之眾,而仆對以雲夢之事也。”曰:“可得聞乎?”

——司馬相如《子虛賦》(節選)

西漢初年,作為道家形態之一的黃老之學,曾被統治者奉為治國安民的指導思想。而司馬相如的這篇《子虛賦》有著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深得漢武帝劉徹的喜愛。後來,司馬相如因為這篇《子虛賦》,被漢武帝一道聖旨召進皇宮封為郎,即皇帝的侍從官。那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是怎麼傳到劉徹耳朵裏的?他與卓文君私奔後,又經曆了怎樣的婚姻生活呢?

卓王孫一生隻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對於家財萬貫的他來說,未免有一點遺憾,所以他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女們。但他萬萬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家宴,竟然讓窮困潦倒的司馬相如把自己的愛女拐走了,並且還是連夜私奔,這怎麼能讓他不大動肝火?

卓文君跟著司馬相如連夜到司馬相如的老家後,才知道司馬相如一貧如洗,連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無奈之下,司馬相如隻好賣了自己的車馬,籌備了一些銀兩,與卓文君在臨邛琴台開了一家酒鋪。

可憐天下父母心,生氣歸生氣,當卓王孫得知女兒和司馬相如生活困苦,兩個人變賣家裏所有財產,在親戚的幫助下開了一家酒鋪的時候,這個父親的心一下子便軟了下來,他悄悄地來到了女兒賣酒的地方,遠遠觀望著自己的女兒。

隻見自己的愛女卓文君坐在酒鋪的櫃台裏親自當壚賣酒。淡妝素抹的卓文君,站在置放酒甕的土台上賣酒,不卑不亢,神態自如。而為了愛情永駐,大才子司馬相如亦不再撫琴,他與酒店的夥計一樣身著短腳褲,提壺洗碗幹雜活,與店裏的客人和夥計們談笑風生。望著這樣的場景,兩行淚水忍不住從卓王孫的眼睛裏流了下來。不久,當有親戚來說和的時候,他立刻就認可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卓王孫很快為他們夫妻送去財產百萬,丫鬟、家丁百人。從此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衣食無憂,生活富足。

如果日子一直這樣幸福地過下去,卓文君的一生將是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司馬相如的一生也將隻有自己的愛妻卓文君一個女人。可是,司馬相如是一個風流才子,他的才氣與光芒是遮擋不住的,他注定要飛黃騰達。

司馬相如因一篇《子虛賦》再次走入仕途,從此遠離家鄉成都,遠離愛妻卓文君,在京城為官。司馬相如的英俊、才氣和名氣,使之成為京城裏那些美女、名媛、煙花柳巷名妓、琴師們愛慕的對象。麵對美女們的投懷送抱,本就風流倜儻的司馬相如哪能坐懷不亂,很快與一位花容月貌的茂陵風塵女子苟合在了一起。此女子也是一代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司馬相如更是一見鍾情。司馬相如望著眼前的這個人間尤物,心裏更是生出無限愛憐,並有了想娶回家做妾的打算。

獨自在家鄉苦苦等待司馬相如回來的卓文君知道此事後,她沒有多言語,而是寫了本文開頭的那首《白頭吟》送給了司馬相如。當司馬相如讀到“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心禁不住顫了一下,好一個“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多麼情深義重的句子啊,這是一個女子對自己的癡念與摯愛。想起當初卓文君對自己的不離不棄,司馬相如選擇放棄了這段感情,辭去官職回到成都與卓文君相聚。

可漢武帝對司馬相如的才氣欣賞不已,怎肯讓他就這樣離去?於是,一道聖旨下來,司馬相如被任命為長安中郎將,再次與卓文君分離。

再一次走上仕途的司馬相如,老毛病又犯了,當那些美女慕名前來拜訪他的時候,他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他的心裏不是沒有卓文君,但當自己被情所迷,心被情所惑的時候,也就完全把發妻拋擲腦後了。

卓文君對司馬相如的愛是執著的,是真誠的。她愛司馬相如,一生摯愛,為了這份愛,她可以拋棄所有的榮華富貴,但她絕不會和別的女人一起分享司馬相如的愛。為了司馬相如,她打破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和司馬相如私奔。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是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兩地書》,這世間總是充滿諷刺,司馬相如的《鳳求凰》成為千古愛情的絕唱,但他這首《兩地書》卻成為世間負心漢最好的寫照。是的,這首《兩地書》是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休書”,這首數字詩的含義也是顯而易見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都有了,卻唯獨缺“億”,司馬相如是在明確告訴卓文君,他不愛她了,也不思念她了。

聰明又敏感的卓文君,讀完數字詩淚流滿麵。自己在家鄉苦苦等待著司馬相如的歸來,結果卻得到這樣一封家書,司馬相如不再想念自己,不再留戀兩人曾經生活的美好時光。經曆過人生大起大落的卓文君,對司馬相如依然沒有過多的指責,而是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讓信使帶了回去:

一朝別後,二地相懸。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係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卓文君的這首《怨郎詩》不知觸動了天下多少獨守空房的女子的心,她們怨著,恨著,卻又無奈著,誰讓自己是女兒身呢?誰讓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呢?女人麵對婚姻隻能逆來順受。可卓文君不同,她就是那個時代的奇女子,愛就要深愛,不愛哪怕一生孤獨也不會將就,她心裏明白自己對司馬相如的愛有多深,既然愛,那就要挽回,而不是一氣之下放棄,讓自己的後半生活在後悔之中。

司馬相如讀完妻子的回信,不禁驚歎妻子的才華橫溢與用心良苦。細細品讀,其愛恨交織躍然紙上:“自從我與你分別之後,便是天涯海角的相思,你走的時候對我說三四個月就回來與我相見,沒想到這一去就是五六年的時間。擺在那裏的七弦琴我無心去彈,八行書也無心去念,因為你的離開,我一個人早就不走的幽深小徑被河水從中間折斷,我在十裏長亭上望眼欲穿。百般思念,千般企盼,心裏結滿一萬個愁怨。千言萬語無人訴,百無聊賴依欄相望。重陽節登上十裏長亭,望向遠方,希望能看到你回歸的身影。八月中秋節,月圓人卻難團圓。流火的七月,舉燭燒香,詢問蒼天,你何時才能回還?六月三伏天,別人都熱得手搖蒲扇,唯有我感覺身寒心也寒。五月天的時間,明明石榴盛開得紅若火焰,卻偏偏被冷雨澆滅了火焰。四月天,枇杷還沒有熟透,我想坐在鏡前梳妝,可心卻如亂麻,無法理清。時光匆匆又匆匆,三月的桃花已逐著流水而去。二月,那隻斷線的風箏還在孤獨地飄零。唉,我的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尤其此詩最後的結尾,更是精彩無限,把所有對司馬相如的抱怨都輕風化作雨:“但願有來世,你做女兒,我做男。”

司馬相如讀著卓文君的這首詩詞,回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知道自己真的錯了,並且是大錯特錯。很快他辭去自己的高官厚祿,回到成都與卓文君相聚,從此不再入仕途,更不提遺妻納妾之事。而這首《怨郎詩》,也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

這時,漢武帝因為自己皇後阿嬌的善妒,使整個後宮不得和睦,便廢除了阿嬌的皇後之位,並把她打入了冷宮。從小就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漢武帝劉徹的阿嬌,日夜思念著漢武帝,茶飯不得思,坐臥不得寧。當她聽說司馬相如的詩賦深受漢武帝的喜愛後,阿嬌找到了司馬相如,賜予他黃金百斤,懇求司馬相如幫自己寫一篇文章,以挽回漢武帝的心。

司馬相如想起阿嬌的苦,想起自己曾經因為想背叛婚姻帶給卓文君的痛苦,卓文君《白頭吟》裏的句子再一次在自己腦海裏回旋:“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此時,司馬相如輕輕握住了愛妻的手,讓卓文君幫自己研墨,寫下了流傳後世的優美辭賦《長門賦》,字裏行間,句句深情,字字感人。這首《長門賦》與其說是寫一代皇後阿嬌的心聲、一代才女卓文君的閨中怨,倒不如說是司馬相如寫出了天下所有女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追求與企盼的心聲:

撫柱楣以從容兮,覽曲台之央央。白鶴噭以哀號兮,孤雌跱於枯楊。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托於空堂。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援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案流徵以卻轉兮,聲幼妙而複揚。貫曆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長袂以自翳兮,數昔日之諐殃。無麵目之可顯兮,遂頹思而就床。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茝香。

——《長門賦》(節選)

整篇辭賦,司馬相如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把一個女子獨守空房的思念、糾結、哀怨、企盼,與在愛情裏甘願放低身份來成全對方的苦楚,都在文字之中一一呈現。當畫下最後一個句號後,此時的司馬相如才知道,原來女人是一個為情生、為情死的尤物,愛係在你心,情依在你心,生命裏有你,愛情才能綻放,生命裏無你,愛情連同生命一起凋零。

卓文君讀《長門賦》時哭了,司馬相如緊緊握住了卓文君的手,他知道,眼前這個女人,為了自己受盡了孤單的苦,受盡了世俗的白眼,受盡了思念與愛的折磨,今生得此佳人,足矣,從此一生都不會再與她分離。從此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恩愛相守,白首不離。

卓文君是一個才女,更是一個奇女子,在她思想的深處,對於世俗傳統的愛情觀念是唾棄的,是不讚同的。男子要有三妻四妾,女子要從一而終,都是對女性人格的踐踏。她不會讓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就此凋零。當愛情來的時候,她會奮不顧身以奔跑的姿勢投進自己所追求的愛情的懷抱裏。當婚姻遇到暗湧潛流的時候,她沒有像怨婦一般埋怨司馬相如的無情背叛,而是用真情把他一次次喚回身邊。她明白,隻要愛還在,她就有理由去原諒自己愛的人所犯的錯誤。她用心經營著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終於苦盡甘來。他們最終沒有背棄最初的愛戀和最後的堅守,這也使得他們的故事在千回百轉中,成為世間的愛情佳話。

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夕陽下,寒鴉歸宿,時光在秦淮河兩岸無聲地流淌,淌在窄窄的烏衣巷。朱雀橋畔的大唐飛花,落入劉禹錫的眼底,往日的繁華如影像一般,倒映在他的眼前,那些吟詠著詩詞走來的古人,心懷思古幽情,王、謝兩府的熱鬧被堂前燕銜進了尋常百姓家中,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是的,唐朝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王、謝兩府中的謝府,就是東晉著名政治家、宰相謝安的府邸。謝安性情嫻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而謝安的弟弟謝奕與哥哥也有著同樣的秉性,同樣也是東晉王朝的大臣。而作為謝奕女兒、謝安侄女的謝道韞,受家族環境的影響,琴棋書畫、詩詞音律樣樣精通也就不足為奇了。“詠絮之才”的典故就是因謝道韞而來,也正是因為她的才氣,讓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

謝道韞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大家族中,她的兄弟姐妹眾多,都是生活態度積極向上、愛學之人。這一日,大雪紛飛,紅泥小爐上美酒溫熱,謝安坐在大堂中央,與孩子們賞雪品酒。謝安指著窗外洋洋灑灑的鵝毛大雪,詩興大發,自己先吟出了第一句:“白雪紛紛何所似?”謝道韞的弟弟謝郎立即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而在整個家族中,作為最大的孩子的謝道韞向來以才思敏捷和辦事穩妥而著稱,隻見她略一沉思,悠然神想後道:“未若柳絮因風起。”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以說這句吟詠偶得的佳句,讓整首詩歌的意境一下就生動形象又開闊了起來,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正是因為這個佳句,此事成為後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典故,稱謝道韞乃“詠絮之才”。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頌有文才的女性常用的詞語,這段傳奇故事亦被錄入《三字經》中:“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荘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

——王凝之《四言詩》

《蘭亭集》是一本由東晉時期37位詩人的作品組成的詩集,這本詩集的序由大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所以被稱為《蘭亭序》,此序被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本集子裏收錄的有當下詩人們的四言詩和五言詩等,並且在收錄的時候,在四言詩或者五言詩的前麵都會注上作者的名字。這首《四言詩》的作者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

從這首詩句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一般的《四言詩》中,不難看出王凝之是一個瀟灑有才氣而又重情義的男子,尤其是這句“冥心真寄,千載同歸”,是對自己深愛女子的誓言,也是對自己擁有的這份美好愛情最直白的表達。

在這裏,為什麼要先讀王凝之的詩詞呢?自然與謝道韞有關。劉禹錫筆下的王、謝兩府中的謝府,我們知道指的是謝安了,那麼王府呢?自然指的就是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曆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導了。而王導就是王羲之的從祖父,也就是說王羲之的父親王曠與王導是從兄弟。

相信大多數人對“東床快婿”這個成語並不陌生,卻不知道這個成語是因王羲之而得之。東晉重臣、書法家郗鑒,有一相貌俊美的女兒,名字叫郗璿,年齡剛剛二八,正是要婚配的時候。郗鑒與王導素來要好,也知道王導家裏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郗鑒便把想要讓自家女兒嫁到王導家裏的想法告訴了王導,王導便把家裏適合婚配的孩子們都叫了來,一共二十幾個,讓郗鑒的家人一一過目。可眾孩子中,卻唯獨王羲之沒有來。

原來王羲之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獨自一人在東跨院的書房裏,躺在靠東牆的床上袒腹仰臥。郗鑒的家人回去向郗鑒稟報的時候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真的是一個才貌雙全的俊雅書生,當場決定擇為快婿。很快“東床快婿”這個成語,連同王羲之的愛情故事就這樣流傳到了民間。

王羲之與郗璿夫妻恩愛,郗璿給王羲之生下了七個兒子、一個女兒,王凝之就是王羲之與郗璿的第二個兒子。王凝之人品端正,還是位年紀輕輕就極有建樹的書法家。其藝術成就,僅次於父親和五弟王獻之,在東晉書壇,甚至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也是位重量級的人物。

王凝之與謝道韞年齡相當,郎才女貌。當王導向謝安提出王謝兩家結親,讓謝道韞嫁給王凝之,謝道韞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王羲之的兒媳、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無論走到哪裏,都難掩自己的聰慧與才華。她初婚時,最知名的故事當數“施幛解圍”的故事。

這一日,五弟王獻之在家中設宴,結果在宴席上和賓客爭論起一個問題。他的觀點本來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對手思路清晰,邏輯推理能力強,結果在對方步步緊逼下,王獻之滿肚子的道理卻越說越糊塗,越辯越說不清了。在對方淩厲的駁難下,眼看理屈詞窮,就要敗下陣來,窘得王獻之麵紅耳赤。謝道韞在後堂聽得明白,看得真切,內心更是暗暗為王獻之著急,就遣丫鬟上前小聲傳話給王獻之說:“願為小郎解圍。”這下王獻之可算得到了救星,立馬請二嫂代自己辯論。可在那個時代,一個年輕女子,特別是大戶人家的少奶奶,是不能輕易拋頭露麵與陌生男人直接對話的。於是,王獻之在客廳設下幔幛,讓謝道韞坐於其中,代表王獻之與客人辯論。謝道韞堅持王獻之的觀點,從容不迫,旁征博引,有理有據,直說得客人口服心服。謝道韞“施幛解圍”的故事,遂在東晉上流社會傳為佳話。

謝道韞婚後的日子並不是如世人傳說的那般不如意、不幸福,她回家對謝安說的那句“誰會知道天地間還有我那碌碌無為的王郎啊!”隻是小女子心態罷了。她婚後與王凝之生下四子一女,婚姻生活一直平淡而又幸福著,王凝之也官至會稽內史。

如若日子就這樣幸福向前,謝道韞就會這樣相夫教子,任歲月在流年中慢慢向前流淌。可人算不如天算,氣數已盡的東晉王朝爆發了孫恩、盧循起義,謝道韞更不會想到,這次起義,會給自己美滿的生活帶來滅頂之災,更是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泰山吟

謝道韞

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複非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這首《泰山吟》是謝道韞的詩作,也可以說是她詩詞風格的代表作品,我們能看到一個女子胸懷的寬廣與豁達絕不會輸給男兒的氣概:“巍峨迤邐、雄偉高大的泰山,以其極清秀俊朗的靈氣直衝雲天。那些天然的山岩洞穴仿佛自然而成的宅院,寂寞無聲,幽靜深邃。它絕非人間工匠的製造,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變幻莫測的風雲氣象究竟是什麼東西?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難以預料。我決定離開變化多端的人間,依泰山而居,安享天命。”

泰山之美,泰山之靈秀,讓謝道韞讚歎不已,所以謝道韞一入筆,便把泰山的迤邐巍峨寫進詩行,但從這首詩的結尾,我們卻讀到了謝道韞對於生活的無助和滄海桑田的變更。那麼是什麼事情讓謝道韞如此想遠離塵世紛擾,想要到泰山隱居呢?

人不可能都是全才,是詩人,是書法家,但不一定能同時是軍事家、政治家。王家兄弟們受自己祖父和父親的影響,雖然書法上個個可以俯視天下,但他們卻是缺乏政治遠見和軍事指揮才能的人,尤其王凝之還癡迷於五鬥米道。所謂五鬥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東漢時由張陵創立。而正是因為王凝之對道門的癡迷,斷送了王凝之父子五口人的性命。

在東晉王朝的暴政下,民不聊生,導致孫恩、盧循起義。那時的王凝之正在會稽擔任內史,起義軍攻打會稽的時候,他身邊的人勸王凝之速做守城防備。可愚鈍的王凝之不去積極部署城防,而是燒香拜神,請鬼兵幫助守城,並深信神祇一定會幫他守住會稽,保會稽平安。

謝道韞看丈夫如此愚鈍,幾次勸說不聽的情況下,她隻好自己親自組織起幾百家丁女眷,日日操勞訓練。癡迷的王凝之萬萬沒有想到,神祇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一座沒有任何防備的城市,使起義軍如入無人之境。會稽城很快陷落,王凝之和他的四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成了起義軍的刀下之魂。謝道韞望著親人一一死在刀下,她沒有當即暈死過去,而是懷抱隻有三歲的外甥劉濤,率領幾百家丁女眷奮勇抵抗,與敵人殊死搏鬥。

可終是寡不敵眾,謝道韞這位文采華茂、見識高遠的一代才女,雍容華貴、氣質高雅的名門貴婦,和隻有三歲的外甥劉濤一起做了起義軍的俘虜。謝道韞經曆親人亡故,早已五內俱焚,但她仍儀容端莊,沉穩冷峻地麵對亂兵。當起義軍要殺外甥劉濤時,她神色自若地大聲說道:“事在王門,何關他族?要殺要剮,有我一人頂著,你們不要殺害劉家的孩子!”

起義軍領袖孫恩為其沉著冷靜的氣質和有理有節的言辭所打動,他也早就知道謝道韞非普通女子,今日更是被她雖然滿目悲傷,卻不失儀容的淡定氣質所打動,遂下令釋放了她和劉濤。

謝道韞夫亡子喪,家道中落,再也找不回從前的輝煌與榮光。晚景淒涼的謝道韞寫下了大量的悼亡詩文,特別是祭悼兒子的誄文,寫得泣淚啼血。在《隋書·經籍誌》就載有她的詩集兩卷,隻可惜隨著曆史車輪的滾滾流淌,這些詩行與文字已經無從查詢,她留世的作品也所剩無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歲月荏苒,江湖的風沙已經嚴嚴實實地封掩了東晉王朝王謝兩家昔日的繁華,封掩了謝道韞和王凝之的那段金玉良緣。那些文字,那些掛在枝頭生香的文字,也已隨著故事走遠。而故事的主角,卻沒有走遠,她就端坐在詩歌的深處,那影子的美妙,令後人讚歎。

鮑令暉·灼灼青軒女

代東門行

鮑照

傷禽惡弦驚,倦客惡離聲。離聲斷客情,賓禦皆涕零。

涕零心斷絕,將去複還訣。一息不相知,何況異鄉別。

遙遙征駕遠,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閨臥,行子夜中飯。

野風吹草木,行子心腸斷。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絲竹徒滿坐,憂人不解顏。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這世間,總是有這麼多的離愁別緒,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當生活以苦情戲為主線拉開序幕的時候,有人在給日子釀酒,無論這酒甘洌純正也好,辛辣苦澀也罷,自己釀造的,就要自己喝下。把融入靈魂的詩行丟進酒裏,悲苦的生活醉了,月光也醉了,幸福踩著小碎步走來,繁華過後,留下的依然是人生的小清歡。

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鮑照的這首《代東門行》,屬古樂府《相和歌》,從鮑照的這首《代東門行》中,我們讀到了悲傷與離愁,尤其是詩歌入筆處的兩個“惡”字,前一個指離群而又受傷的大雁,成為驚弓之鳥,第二個指遊子聽到離聲時的悲傷情懷。從這首詩裏,我們讀到風是涼的,心是憂傷的,離愁別緒一一在詩行中呈現。

是的,這首詩主要寫的是鮑照離家時,與家人分別時傷感的情景,那麼鮑照為什麼會如此憂傷呢?正如他的這句“野風吹草木,行子心腸斷”,他的家中還有什麼人令他如此牽腸掛肚呢?在這裏,不得不把鮑照的妹妹鮑令暉,一個集才氣、美貌與多愁善感的女子請進故事中來。鮑令暉也是南朝唯一一位在世間留下作品的女文學家。

鮑令暉和哥哥鮑照出生在東海郡(今屬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一戶普通農民家庭中,家境的貧寒讓兄妹兩人從小便聽話懂事,幫父母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鮑照在他的《鮑參軍集注·拜侍郎上疏》曾有這樣一句詩行:“束菜負薪,期與相畢。”是的,這句詩行,就是鮑照與妹妹鮑令暉小時候生活的寫照,他們每天陪伴父母早起,上山砍柴,挑菜拿到集市上賣了來維持生計,這樣的日子貧寒勞苦。後來,一家人為了維持生計,舉家遷到江蘇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成了茶農,這也是民間傳說中鮑令暉茶藝精湛的原因了。

鮑令暉和哥哥鮑照從小就熱愛文學,並具有極高的文學天賦。可因家庭太過貧寒,兄妹兩人雖然對知識充滿渴望,卻無法像富人家孩子那樣請來老師教學知識。但這並沒有難倒哥哥鮑照,白天他和父母在富人家的茶園裏幹活,休息的空閑,別人在陰涼下閉目養神,他卻拿出書本認真閱讀。晚上回到家中,別人都進入了夢鄉,他與妹妹卻在燈下苦心研讀。當兩人讀到興奮處,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大聲辯論,驚得睡夢中的父母都會醒來。父母望著兩個小兒的身影,既欣慰又無奈,欣慰的是兩個孩子如此愛學,無奈的是因為貧窮無法給孩子良好的學習環境。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小小的鮑令暉知道父母和哥哥的辛苦,主動擔下家裏所有的家務活,父母和哥哥勞作回到家,她早已做好可口的飯菜,衝上一壺香醇的茶等待家人的歸來。在看家、做飯、喂養家畜之外,閑暇的時間裏,鮑令暉對茶藝產生了濃鬱的興趣,她自己研究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茶藝之道,那些普通的茶葉,到了她的手裏,也像是被她的聰慧沾染了一般,生出了靈氣和香氣。

命運往往不會薄待肯努力、願意積極上進的孩子,此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改變了鮑令暉和鮑照的命運。茶園老板許氏夫妻,本是信佛行善之人,他們老來得子,對兒子許鴻寵愛有加,更是竭盡全力想讓兒子成為棟梁之材。許鴻和鮑照同歲,比鮑令暉大三歲,平時三個孩子在一起玩得非常好,鮑照平日裏讀的書也基本是從許鴻家裏得來。許鴻和鮑照在一起,最喜歡喝的就是鮑令暉沏出的茶,和鮑令暉平時討論的就是茶道、詩詞。鮑令暉和哥哥鮑照愛學習、勤鑽研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一直讓許氏夫妻非常喜愛。茶園老板請來私塾先生教許鴻知識,自然鮑照就成了陪讀。這對鮑照來說,無疑是一件讓他興奮不已的事。

轉眼,八年的時間過去,鮑令暉已是二八年紀,長成了一位亭亭玉立、模樣俊秀的少女。這幾年是鮑令暉、鮑照和許鴻過得最幸福的日子,在許鴻的影響下,鮑令暉的茶藝越發精湛,對美食也有研究,對文字的把控更是不在哥哥鮑照與許鴻之下。據鍾嶸《詩品》載,鮑照走向仕途後,有一次曾對孝武帝劉駿說:“臣妹才自亞於左棻,臣才不及太衝爾。”左棻是左思,即左太衝的妹妹,也是才情相當了得的女子,在當時文學界的名氣非常響亮,可見鮑照對自己妹妹的才氣有多麼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