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行人
鮑令暉
桂吐兩三枝,蘭開四五葉。
是時君不歸,春風徒笑妾。
鮑令暉的這首《寄行人》,一入筆先交代時間背景,“桂吐兩三枝,蘭開四五葉”,指的正是初春時節,桂花剛剛抽出新枝,蘭花剛剛吐出新葉。接著鮑令暉寫道:“是時君不歸,春風徒笑妾。”與君約好相見的時間,君遲到了,拂麵的春風笑著我的癡傻。
鮑令暉的這首《寄行人》,簡單明了,清澈透明,把一個小女子的思念、嬌羞都一一融入了詩行之中。從這首小詩裏,我們讀到了愛情的美好,看到了小幸福正蔭翳在鮑令暉的心房。在本詩中她自稱自己是妾,“妾”的解釋雖然很多,但在這裏的解釋是代詞,是舊時女子自稱的謙辭。那麼與鮑令暉約會的男子是誰呢?他與鮑令暉是如何相愛又喜結連理的呢?
是的,鮑令暉與青梅竹馬的許鴻相愛了,他們眉目傳情,書信傳愛,他們常常悄悄約會在花前月下,彼此沉浸在愛河之中,幸福著,美好著。
一次,鮑令暉與許鴻再一次訂下了約會時間,幸福在鮑令暉的內心蕩漾著,她在廚房一邊輕聲哼著歌曲,一邊開始精心製作美食。隻見她把剛剛掰來的新鮮、嬌嫩的玉米粒洗淨,濾幹,在上麵撒上澱粉,拿起盆子輕輕一拈,讓澱粉均勻地裹到玉米粒上,又把兩個鮮雞蛋打了進來,放上白糖攪拌均勻,然後把這些鮮嫩的玉米粒倒進油鍋裏炸至金黃出鍋,隻見一粒粒玉米粒都散發著濃鬱的清香。捏起一粒放進口中,是外脆內酥,馨香直達心扉。
鮑令暉做得仔細而又認真,哥哥鮑照什麼時候進來的,鮑令暉全然不知。當她端起做好的玉米粒要出門的時候,差一點兒和哥哥撞了個滿懷,鮑令暉紅著臉對哥哥說:“你知道,人嚇人要嚇死人的,你什麼時候進來的?竟然不和人家說話。”哥哥鮑照開玩笑對妹妹道:“你心裏眼裏,隻有某人,哪裏還看得到哥哥的存在?”一句話說得鮑令暉臉兒更紅。
不久,鮑令暉和許鴻雙雙進入洞房,青梅竹馬的兩個人,終成眷屬。在美滿婚姻的滋潤下,鮑令暉的靈感如泉湧一般,一邊與許鴻一起經營著他們的茶莊,一邊完成了流傳後世的傑作《香茗賦集》。唐代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者陸龜蒙在他的《小名錄》裏說:“鮑照,字明遠。妹字令暉,有才思,亞於明遠。著《香茗賦集》,行於世。”可見鮑令暉的這本《香茗賦集》,在當時大受世人推崇與喜愛。那些名門閨秀更是喜歡仿照鮑令暉《香茗賦集》裏對茶藝、茶道的描寫方法來烹茶煮齋。
想象著《香茗賦集》,想象著鮑令暉與許鴻之間恩愛、美滿的夫妻生活,眼前不由得會浮現出一幅美好的畫麵:月光朦朧,風兒讓花香彌漫著整個夜空,軒窗上倒映著一對恩愛的身影,那美貌的女子執筆寫書,那體貼的男兒端茶送水。兩個人時而為一個詞語的用法而爭執得麵紅耳赤,時而又相擁在一起開懷大笑。這笑聲讓夜色裏鳴唱的蟲兒叫得更歡,讓睡在花瓣下的蝶兒扇動起了翅膀。因為有著太多的幸福和愛情的滋潤,鮑令暉的《香茗賦集》裏充滿著小資的情調。
可惜由於年代久遠,由於鮑令暉生活在戰亂紛爭的年代,這本散發著濃鬱茶香味道的茶賦,這本集鮑令暉一生茶藝的詩賦最終散佚民間,再沒有被後人複原成功。
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為我念。恐欲知之,聊書所睹。臨塗草蹙,辭意不周。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最後一節(節選)
鮑照是一個有著遠大目標與理想之人,雖然出身貧寒,卻誌向遠大,他不甘於平庸一生,所以他向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可惜劉義慶並不欣賞鮑照的才華,沒有重用他。可鮑照並沒有死心,而是準備寫詩言誌,以表達自己的決心。鮑照的才氣與勇敢,終於感動劉義慶,封鮑照為臨川國侍郎,從此鮑照走向仕途。
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鮑照雖然滿懷愛國之情,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他一生都生活在不得誌之中。但內心積極向上的鮑照並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把內心情感寄托於文字,這讓他的文字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名在謝靈運、顏延之上,並被後人稱為“三大家”之首(其餘兩人為謝靈運、顏延),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風格都有一定的影響。
那時鮑照與鮑令暉的父母早已因病去世,而鮑令暉從小身體柔弱,流浪在外的鮑照,時時掛念著妹妹鮑令暉。這一日,走到大雷寺岸邊的鮑照再一次思念起了遠在故鄉的妹妹鮑令暉,望著風景裏的遠山與近水,鮑照內心思緒萬千,執筆寫下這篇《登大雷岸與妹書》。在這封信裏,不僅有對妹妹的思念之情,更是有著對妹妹才氣與人品的讚賞。
當鮑照的書信傳到鮑令暉的手中,鮑令暉讀著哥哥的親筆信,尤其是信的最後那句“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為我念”落進鮑令暉的眼裏時,她的淚水禁不住就落了下來。從文字裏,鮑令暉看到了哥哥的艱難旅行,也看到了哥哥對自己的掛念,於是,她執筆為哥哥寫下了《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臨軒不解顏。砧杵夜不發,高門晝常關。帳中流熠耀,庭前華紫蘭。物枯識節異,鴻來知客寒。遊用暮冬盡,除春待君還。”這首懷著濃濃思念的詩詞,表達了鮑令暉對哥哥無限思念之情,她熱切地、急切地盼望哥哥能早日回家與她團聚,從此兄妹再不分離。
擬客從遠方來
鮑令暉
客從遠方來,贈我漆鳴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
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
願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
這首《擬客從遠方來》寫在鮑令暉與許鴻剛剛離別不久之時,思念鮑令暉的許鴻,讓回家的老鄉帶回自己贈給愛侶的六弦琴一把。鮑令暉睹物思人,寫下了這首《擬客從遠方來》。詩詞裏最後這句“願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成為千古名句,被後世許多才子佳人所引用,才子佳人們更是從這句詩詞裏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把它創作和改編成小說、話劇、戲劇。
鮑令暉與許鴻的愛情是美滿的,是恩愛的,可惜這幸福的時光,卻被無情的戰爭掠奪。許鴻在外麵的日子不好過,鮑令暉在家裏的日子也是舉步維艱。因為戰亂,鮑令暉與許鴻這對恩愛的夫妻也被迫分離,許鴻被抓去服兵役。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是戰爭打到建康,許鴻的父母在戰爭中下落不明,而他們的茶莊也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從此,鮑令暉的文字裏多了憂傷,多了思念,多了孤單與悲苦。
可是隨著戰爭越來越激烈,許鴻在前線沒有了消息,鮑令暉從小就身體柔弱,怎能經受得住父母的離世,愛人的杳無音訊,哥哥遠在異鄉的飄零?她很快便一病不起。
擬青青河畔草
鮑令暉
嫋嫋臨窗竹,藹藹垂門桐。
灼灼青軒女,泠泠高台中。
明誌逸秋霜,玉顏豔春紅。
人生誰不別,恨君早從戎。
鳴弦慚夜月,紺黛羞春風。
讓指尖扯著月光前行,讓月光透過窗,斜斜地織在大地上,軒窗前的桌子上放著一杯冒著熱氣的香茗,陣陣清香,傳遍室內的每個角落,坐在六弦琴前的絕世美貌的女子,纖指輕撫琴弦,琴弦上的音符,生出了一粒又一粒相思的種子,這種子一落地便會生根,發芽,長成纏綿的愛情藤蔓。藤蔓裏生長著長相思的詩句,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個女子的孤單與悲苦。
這首《擬青青河畔草》是鮑令暉生命最後的絕筆,在這優美、華麗而又悲壯的詩句裏,我們看到一位深閨少婦坐在軒窗前,對著寂寞冷月,訴說相思的孤單身影,尤其是詩的最後兩句“人生誰不別,恨君早從戎。鳴弦慚夜月,紺黛羞春風”深刻表達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這種離別之苦,讓鮑令暉深刻地體會著,也深惡痛絕著。
可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自己除了在文字中表達自己的悲苦與對眾生的憐憫外,還能做什麼呢?鬱鬱寡歡的鮑令暉最終沒有等到與心愛之人團聚的日子,懷著對親人的思念永遠離開了人世。而鮑照也沒有完成妹妹的遺願,不久,就在戰亂中被亂兵殺死。兩個有著絕世才華的兄妹,就這樣永遠閉上了眼睛,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著對塵世煙火的眷戀。
鮑令暉一生作詩詞無數,可惜大多都已經佚失。僅存世上的,隻有被鮑照收錄進自己文集中的二十七首,但作為較早期的女詩人,算是非常幸運了。
蘇若蘭·深淵重涯經網羅
織錦璿璣圖
黃庭堅
千詩織就回文錦,如此陽台暮雨何?
隻有英靈蘇蕙子,更無悔過竇連波。
“你把趕海的漢字撿起,你把早起朝拜的漢字撿起,曆史的塵煙中你在用撿來的漢字,織著愛情的錦帛,月光與花香在一杯美酒裏打坐。八百四十一個漢字,被你組成了無窮盡的相思,橫看是詩,豎看是詩,進一字是詩,退一字是詩,正讀是詩,反讀是詩,而這字字句句是你內心的悲歡、憂樂、相思、相念、感慨、悲憤、好賢、厭惡。而你,以遺世獨立的卓然風姿端坐在詩行之中,明眸流轉中,讓歲月在枝頭生香。”曾經因為讀了你的詩詞,為你而寫下這首詩歌,內心對你的喜歡與敬重也越發濃烈。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這首《織錦璿璣圖》,讚美的就是魏晉時期三大才女之一,與謝道韞、鮑令暉齊名的蘇惠。蘇惠,又字若蘭。而這首詩裏,提到的第二個人名竇連波又是誰呢?他與蘇若蘭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曆史的扉頁上,兵器相撞時發出的金屬聲音還沒有退去,東晉的北方,一夜間變成了十六國亂世,戰火蔓延大江南北,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武功縣(今陝西省鹹陽市下轄縣)蘇道質秀才的家裏,一個女嬰呱呱墜地。蘇道質望著繈褓中這個粉色的孩兒,心裏的歡喜竟然比得到一個兒子還要多,因為他明白,此時,生個女兒更好,如若生個兒子,在這樣動蕩的年代裏,說不定剛剛長成,就要被抓到前線打仗去了,而女兒卻可以陪伴他們夫妻到老。
在那樣的年代,蘇道質縱有一身學問,滿腹經綸,也是無用武之地的。日子和平的時候,他還可以出去教書掙錢,可現在卻連教書的機會也沒有了。他把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到這個剛剛出生的女兒身上,給女兒取名為惠,字若蘭,他希望女兒長大後蕙質蘭心,像空穀幽蘭那般暗香怡人。
蘇道質把一身的本領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女兒,小小的蘇若蘭真的如父親所盼望的那樣,不僅相貌越長越俊美,更是蕙質蘭心,聰明異常。父親教的東西,她一學就會,並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等她三歲時,已經能把基本的漢字都認全了,待五歲時已經熟讀《詩經》,七歲時開始自己寫詩。每當有親戚上門拜訪,蘇若蘭都會用她嬌如黃鶯一般的聲音為他們誦讀詩詞,彈琴作曲,親友們對她也是大加讚賞。
在父母的悉心教導與精心照顧下,蘇若蘭漸漸長大,十二歲的蘇若蘭膚如凝脂,麵若桃花,舉止優雅大方。古時的女子多以紡織女紅為主要工作。小小的若蘭,對刺繡和紡織也同樣產生了濃鬱的興趣,可惜年齡太小,個頭太矮,她還無法踩到織布機,隻好拿了母親織好的麵料來學習刺繡。結果她刺出的花樣圖案,都惟妙惟肖,鮮活無比。待若蘭長到十二歲的時候,腳才剛剛能夠踩到織布機,她便迫不及待地坐到織布機前。因為她早就對母親的織布機充滿了向往,她不能明白,母親手裏的那把機梭怎麼會像是有了生命一般地聽母親的話,腳一踩,梭子來回一穿,一匹匹錦帛就被織了出來。兩年後,十四歲的蘇若蘭織錦技術已是遠近聞名,不僅母親織的布匹樣式她一學就會,更是自己創新了許多種織錦花樣。她還自己製作絲線,並把自己的詩繡在織錦上,繡成五彩繽紛的顏色。往往她的織錦還沒有下織布機,買家便已經把訂金送來了。
十四歲的蘇若蘭,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女,她的織錦千金難求,她的詩句清雅脫俗,情感濃鬱,表達方式往往神秘莫測。情竇初開的若蘭,在等待著知她、懂她的知音。
寒歲識凋鬆,真物知終始。
顏衰改華容,仁賢別行士。
——蘇若蘭《璿璣圖》
這首蘇若蘭的詩歌《璿璣圖》,以鬆柏抗歲寒的堅定,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忠貞與矢誌不渝。孤芳自賞的蘇若蘭,她的愛情花為誰綻放?她因愛而織就千古一絕的《璿璣圖》又是為了誰?此時,不得不把黃庭堅詩行裏提到的第二個人竇連波請進來了。
竇滔,名連波,字滔,右將軍竇真之子,官至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刺史。竇真是一個文武全才,他對自己的兒子竇滔懷有極大的希望,希望兒子如自己一般學有所成,為國家效勞。竇滔果然不負父母的期望,不僅精通軍事、詩詞,更是武功了得。
轉眼,二八年齡的蘇若蘭到了婚配的年齡,因為她相貌的俊美與才氣的遠播,前來提親的人絡繹不絕,但蘇若蘭卻沒有一個看上眼的。
這一日,蘇道質帶著蘇若蘭到阿育寺中上香,想為女兒求一份滿意的婚姻。父女兩人上完香後,蘇若蘭便對父親說自己許久不出門,想在寺院裏走走看看,父親正和住持談得興起,便應允了蘇若蘭自己在寺院裏走走。
當蘇若蘭逛到寺西池畔時,遠遠地看到一位相貌俊朗、英姿勃發的少年仰身搭弓射箭。隻見他把弓箭拉滿,弦響箭出的瞬間,飛鳥應聲落地。他再一次拉滿弓箭,俯身射水,水麵上便漂出遊魚數條。再看池岸邊有一出鞘寶劍,在陽光下閃著熠熠光芒,劍下壓著幾卷經書。蘇若蘭一時看得癡迷,內心更是生出了仰慕之情。正在蘇若蘭看得癡迷之時,那英俊青年走到了蘇若蘭的麵前,向蘇若蘭深深一揖,當兩人四目相視時,目光再無法拉開,盛大的愛情之花在心中開放。
原來這青年正是竇滔,回到家中的竇滔對蘇若蘭念念不忘,當他的父母得知竇滔愛上的正是才女蘇若蘭的時候,也是驚喜不已,很快便托了媒人下了聘禮,這門親事很順利。不久,竇滔與蘇若蘭便結為了夫妻。
竇滔與蘇若蘭初結婚的那幾年,是他們夫妻最恩愛,也是最幸福的時光。竇滔雖然是一個文韜武略之人,但也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一直不肯出道仕途。那時前秦的國君是苻堅,一個清正廉潔、為民著想的皇帝,所以滿懷抱負的竇滔才入仕前秦,開始了他的仕途。竇滔一入仕,便得到了苻堅的重用。竇滔不僅屢立戰功,更是深得百姓喜愛,官位一路上升,一直做到秦州刺史。
銀箭昔日穿紅線,何故今朝斷絲弦?
送君池邊千秋淚,漠漠流沙幾時還?
——蘇若蘭《璿璣圖》
竇滔的正直與賢良自然會影響了某些人的利益,他們開始抱起團來彈劾竇滔。最初的時候苻堅並不相信,但他們費盡心思尋找竇滔的錯誤,就這樣他們終於抓住了竇滔的把柄,最後,竇滔不僅被抄沒家產,還被判罪流放沙洲(今新疆白龍灘沙漠一帶)。
萬裏之遙的路程,讓竇滔與蘇若蘭這對恩愛夫妻難舍難分,兩人一起來到他們初相識的地方阿育寺,執手淚眼,海誓山盟,相約今生永遠忠於彼此,忠於他們的婚姻與愛情,彼此等待,永遠不言棄。
《璿璣圖》上的“銀箭昔日穿紅線”,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幅畫麵,再一次呈現了兩人難舍難分時的場景。詩歌先是回憶兩人婚姻的美滿與恩愛,兩個恩愛的人兒不得不分離的原因,接著便是含淚的離情,那千頭萬緒的情結在心頭縈繞,那牽掛更是躍然紙上:“想當日是那支銀箭穿起你我之情的姻緣,為什麼到了今天你卻要了斷了這情絲?送你來到你我相識時的池塘邊,內心卻不知道在這漫漫時光裏你幾時才能回還?”
從此,蘇若蘭開始在家鄉癡心地等待,寄情於詩歌、詞句,織錦、繡帛。她以為,竇滔也如她一般癡心地等待著。卻不知,另一份愛情對竇滔敞開了大門。
這一日心情鬱悶的竇滔獨自一人來到酒樓借酒澆愁,正在他喝得盡興的時候,突然一陣婉約的歌聲傳來,那歌聲甜美、悠揚,宛若天籟一般。竇滔聽得癡了,也醉了,他循聲而去,隻見酒樓大廳前,一位抱著琵琶賣唱的女子落入了竇滔的眼底。竇滔望著女子姿態的優雅走了神,失了魂。這個女子就是竇滔的小妾趙陽台。竇滔與趙陽台一見鍾情,再一次陷入了溫柔鄉中。
明知相思苦,偏要苦相思。正在若蘭苦苦相思之時,竇滔卻用新人取代舊人,隻留下蘇若蘭在故鄉獨自暗傷。
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詠和音。
藏摧悲聲發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蘇若蘭《璿璣圖》
人人都知相思苦,偏要字字織相思,日日夜夜盼望竇滔送來相思家書的蘇若蘭,沒有盼來竇滔情深義重的情書,卻得到了竇滔納妾的消息。蘇若蘭雖然傷心欲絕,恨著、怨著,但想起與竇滔昔日的恩愛,一起窗前剪燭花的幸福,蘇若蘭知道,自己內心更多的是不舍。是的,不舍得,她深深地愛著竇滔,從嫁給他的那一刻起,竇滔便是自己要相守一生的人。
這一日,百無聊賴的蘇若蘭,坐在窗前再一次想念起竇滔,千般滋味湧向心頭,提筆寫出了《璿璣圖》上的“傷慘懷慕增憂心”。這首詩深刻表達了蘇若蘭當時的心情:舊人被新人替代的愁苦,但那被拋棄的舊婦,卻依然深愛著自己的丈夫,自己對愛情依然忠貞而熱烈。
蘇若蘭流著淚,讀著自己的詩,可當她在月下仔細讀自己這首詩的時候,發現這首詩倒過來讀,另有一番情意在裏麵:“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發聲悲摧藏。音和詠思惟空堂,心憂增慕懷慘傷。”這樣讀來,讓這首詩歌不僅悱惻幽怨,更是一往情深,真情流露。靈感的火花頓時被點燃,一幕幕往事如煙雲一般,多少回憶在蘇若蘭的眼前閃現,執筆,蘇若蘭便一氣寫下八百四十一字的長詩。當蘇若蘭把詩用雙手捧起的時候,內心突然又有了一個想法,平日裏竇滔對自己的織錦、繡帕總是喜愛至極,如果自己把這些字織成錦帛送給竇滔,她一定會挽回愛人的心,從此與他白頭偕老。
那些句子,好像從天而降一般,蘇若蘭坐在織布機前,一個個漢字有了生命,長了靈氣,自動落進錦帛之中。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一方長、寬都是八寸的錦緞被蘇若蘭織成了千古絕唱。整塊錦帛上分成二十九行排列,每行也恰是二十九字,每個字縱橫對齊。這些文字五彩相間,上下左右反複都成章句,八百四十一個字,彙成了蘇若蘭的千言萬語。字字句句都是她與竇滔相識、相知、相戀、相愛時的美好,相離、相別、情變、情傷的悲苦,詩行裏有一個女子的幽怨,也有一個女子對愛情的忠貞。
這幅圖,字體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般玄妙而別致,讀懂的人能讀出千萬種變化,越讀感覺越有味道,而不知者,無論如何也讀不出其中奧妙。璿璣,原意是指天上的北鬥星,蘇若蘭便為自己的這幅圖取名《璿璣圖》,寓意她對丈夫的愛情,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深邃而不變。
當蘇若蘭把織好的璿璣圖拿出來讓身邊的親戚朋友來讀的時候,他們都不解其意,蘇若蘭道:“非我佳人,莫之能解。”然後托人送到千裏之外的竇滔手中。這幅圖幾經輾轉終於到了竇滔手中。當竇滔手捧《璿璣圖》,讀著裏麵漢字的奇妙,越讀內心的思念與愧疚越深,往日與蘇若蘭種種的甜蜜與恩愛一一在眼前浮現。當他身邊的那些人因為看不懂此圖而詢問其意思時,竇滔答道:“非我佳人,莫之能解。”後來,竇滔毅然讓人送走了自己的寵妾趙陽台,並連夜派人把蘇若蘭接到了身邊,從此夫妻兩人生兒育女,一生恩愛,再沒有離別。
而蘇若蘭的《璿璣圖》也成為千古奇文,並被世人稱為“回文詩”的鼻祖。回文詩,也寫作“愛情詩”“回環詩”。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詞序使用回環往複的修辭手法,文體上稱之為“回文體”。簡單點說,就是這樣的詩文正讀反讀皆成詩,意境自然各有獨特風趣與味道。
蘇若蘭的《璿璣圖》之所以能流傳後世,正是因為它的奇妙之處太過讓人癡迷,一問世,便轟動了那個混亂的時代,上自朝堂,下至鄉野,凡識文斷字之人,都爭相傳抄,試著解讀,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傳到唐朝的時候,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曾癡迷此圖,徹夜對著《璿璣圖》推敲,得詩二百餘首。傳到現代,當代文人墨客已經解讀出一萬多首詩詞,其中奧妙,還會被後人世世相傳,《璿璣圖》裏的字越解越奧妙新奇。
劉令嫻·非妬舞腰輕
贈內
徐悱
日暮想清揚,躡履出椒房。網蟲生錦薦,遊塵掩玉床。
不見可憐影,空餘黼帳香。彼美情多樂,挾瑟坐高堂。
豈忘離憂者,向隅心獨傷?聊因一書劄,以代九回腸。
小幸福邁著細碎的步子走在光陰的深處,《詩經》的扉頁被風吹得撲簌簌作響。從遠古小巷走來的寂寞庭前花,落在一把紅紙傘上,窗外,漫天飛舞的雪把故事掛到枝頭。隻待春天一到,歲月就會生發暗香。
相守時,幸福是一粥一飯的溫暖,相離時,一封書信、一首詩詞的對唱,便是人間最美好的浪漫。南朝詩人徐悱的這首《贈內》是寫給不在自己身邊的妻子劉令嫻的,劉令嫻與徐悱一生寫出無數詩詞,可唯有他們相和的詩詞流傳後世,這與人們內心對幸福與愛情的無限向往與美好追求有關。
徐悱的這首《贈內》有無限的小幸福與思念在詩行中跳躍,一入筆便是動靜結合,尤其是“躡履出椒房”中一個動詞“躡履”一下讓整首詩歌的畫麵鮮活靈動了起來,那有血有肉的思念、恩愛都躍然紙上,觸動著讀者的靈魂,讓相守在一起時的小幸福,與分離時的思念一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那麼徐悱的妻子劉令嫻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子?他們是怎麼相識、相愛、相戀並執子之手的?
劉令嫻自然不是等閑人家的女兒,她是南朝時期書法家、詩人、從事中郎(即省中之郎,為帝王近侍官)劉繪最小的女兒,神童、書法家、詩人劉孝綽的第三個妹妹。劉繪的四個孩子中,兒子劉孝綽七歲時便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劉令嫻與兩個姐姐同樣是蕙質蘭心,聰明過人,姐妹三人也是美名遠播。大姐被世人稱為劉大娘,二姐稱劉二娘,而劉令嫻自然被稱為劉三娘。
顯貴的出身與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姐妹三人琴棋書畫、紡織女紅樣樣精通,她們的詩詞一經問世,文字的優美,小資的情調,通俗易唱,接地氣的語言,立刻得到人們的喜愛,並口口相傳開來。在姐妹三人中,劉令嫻的相貌與才氣是最出類拔萃的。
劉令嫻姐妹三人為什麼會如此博學多才?自然與她們的母親有關,劉令嫻的母親生在官宦之家,她的舅舅王融是南朝齊文學家、竟陵八友之一。所以生長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自然是幸運的,她們不僅學紡織女紅,同樣可以識文斷字,寫詩作畫。
傳說,中國第一副對聯,就是劉令嫻與哥哥劉孝綽和對而成。因劉孝綽是一代神童,所以他十四歲便開始在朝堂為官,且很有成就,但因為年輕氣盛,對朝堂上那些奸詐狡猾之人自然看不習慣,便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來,結果就得罪了小人。那些人怎肯放過劉孝綽,找各種理由來汙蔑他,劉孝綽因此被罷官。被罷官後的劉孝綽拒絕接客,在自家門前這樣寫道:“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
劉令嫻看哥哥的詩句有些消極,便提起筆,在門的另一側寫了另一句話:“落花掃仍合,聚蘭摘複生。”劉孝綽望著妹妹的字,禁不住嘴角上揚,他知道這是妹妹在鼓勵自己,隻要自己誌向在、才氣在,終有一天會再次飛黃騰達。
轉眼,劉令嫻姐妹三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大姐與二姐很快就有了如意郎君。前來給劉令嫻提親的媒人差不多要把劉家的門檻踩破了,但這些凡夫俗子怎能入了劉令嫻的眼?她心目中的夫君一定是要會詩會文的,一定是儒雅的。
答外詩·其一
劉令嫻
花庭麗景斜,蘭牖輕風度。
落日更新妝,開簾對春樹。
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騖。
調瑟本要歡,心愁不成趣。
良會誠非遠,佳期今不遇。
欲知幽怨多,春閨深且暮。
從這首《答外詩》中,我們不難讀出劉令嫻內心對某人的思念與牽掛,在這春光美好的日子裏,她獨自徘徊在花紅柳綠之中,無人相伴的日子,心裏滿是愁緒,哪有心思玩弄琴瑟,更是懶得梳理自己的妝容。這樣的分別什麼時候才是盡頭,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麵呢?淡淡的憂,淡淡的愁,一直縈繞在這個多情女子的心頭。
是的,這首《答外詩》是劉令嫻回給自己的夫君徐悱的一首詩。當徐悱的《贈內》送達劉令嫻的手中後,望著徐悱詩裏的深情,劉令嫻執筆寫下《答外詩》讓信使送到了徐悱的手中。這首《答外詩》情意綿綿,有著滿滿的對徐悱的愛與思念。
徐悱與劉令嫻盛大愛情的綻放,與劉孝綽有直接的關係。徐悱也是官宦人家的孩子,他的父親是南北朝時期南梁文學家、中書令徐勉,徐勉的那句“居敬行簡稱為簡,執心決斷為肅”的至理名言,一直到現在還被世人奉為座右銘。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徐悱同樣風流瀟灑、才氣橫溢。因為文字上的惺惺相惜,徐悱與劉孝綽私交甚好,來往密切。當徐悱聽說劉孝綽被罷官在家的時候,他提著酒就來看望自己的老友了。
正在家中與妹妹劉令嫻談詩論文的劉孝綽一聽是徐悱來了,急忙讓妹妹劉令嫻躲藏到屏障後麵,並對妹妹說:“來者是我多年的好友,與你年齡相當,妹妹可以聽聽我們的談話。”徐悱與劉孝綽一邊飲酒,一邊談古論今,推詞敲字,當兩個人談得興起時,還忍不住會用筷子敲著碗沿兒對音律,隻聽得劉令嫻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忍不住從屏風後麵喝起了彩:“好!”徐悱愣了一下,劉孝綽卻笑道:“是家妹劉令嫻。”然後對著屏風道:“妹妹,還不出來與徐公子相見。”當相貌倩麗、姿態輕盈的劉令嫻從屏風後麵走出來時,徐悱的眼睛看得直了也呆了,他早就知道劉三姐是個世間少有的美人與才女,但這簡直是仙女下凡,人間哪有如此女子?劉令嫻望到徐悱的第一眼,同樣是怦然心動,這人就是自己癡心等待的如意郎君啊!
徐悱與劉令嫻佳偶天成,回到家中的徐悱便來下了聘禮,與劉令嫻訂下婚期。不久,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劉令嫻與徐悱洞房花燭,成為世間一對恩愛夫妻。
月下燭光,花前蝴蝶,清茶、美酒、糖酥果,大抵都是小資們追求的靜好生活吧?從小家庭優越,不愁吃穿,受著良好教育的劉令嫻和徐悱,他們門當戶對、脾性相投,小資的愛情與浪漫都在他們的文字中得以體現。可愛情需要柴米油鹽來養活,新婚不久,徐悱要到外地赴任,一對恩愛的人兒不得不暫時分離。在徐悱的心裏,自己能娶到劉令嫻這樣的妻子是幸運的,他愛她,且摯愛。去外地赴任,一路的勞累與奔波,在夜深人靜時,徐悱想起自己的嬌妻,於是執筆為妻子寫下了本文開端的情書。劉令嫻收到徐悱的詩歌,她同樣思念著,並癡情深愛著,於是,提筆寫下《答外》與徐悱相唱和。
光宅寺
劉令嫻
長廊欣目送,廣殿悅逢迎。
何當曲房裏,幽隱無人聲?
可以說,劉令嫻的這首《光宅寺》是標新立異之作,為什麼說是標新立異之作,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生活在南梁國的劉令嫻應該算是幸運的,南朝梁皇帝蕭衍治國有方,任用了一大批賢臣良將,當時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足。自古以來,什麼樣的社會背景,造就什麼樣的文學與文字,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歌頌盛世太平,華麗、空洞的文字是當時文學的主流。
而劉令嫻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善於觀察,文字接地氣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讀來風趣幽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總是會輕易觸動讀者。
這一日,劉令嫻約了幾個閨中好友到光宅寺上香,幾個人上完香起身離開的時候,看到長廊盡頭一位相貌俊美的女子對著一位敲鍾的和尚擠眉弄眼,而那高大帥氣的和尚哪裏經曆過這樣的事情,望著那美貌少婦送來的秋波,骨頭都要酥了,兩人約進曲房之中,暗度了陳倉。劉令嫻看得真切,靈感也自然而然閃現在腦海之中,提筆就寫了這首《光宅寺》,然後丟到了寺院之中,讓那對苟且的男女無地自容。
可人們讀了此詩感覺非常過癮,再加上這首詩詞易懂好記,竟然很快傳到宮廷之中,那些位高權重,看膩了奉承、空洞之詞的高官們,感覺這首小詩新奇有趣,通俗易懂,似乎看到了民間人們的真實生活。達官貴人們的欣賞,讓劉令嫻的文字風格很快流行了起來,人們紛紛效仿,一時之間,通俗文學一度蓋過了嚴肅文學的名氣。
摘同心梔子贈謝娘因附此詩
劉令嫻
兩葉雖為贈,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處恨,梔子最關人。
這首《摘同心梔子贈謝娘因附此詩》是劉令嫻寫給自己的閨中好友謝娘的一首詩。院子裏的梔子花開了,潔白而又散發著濃鬱的清香,劉令嫻望著這美麗的梔子花自然是愛不釋手的,想到這花香不能自己獨享,她便挑選了幾盆怒放的梔子花送給了自己的閨中好友謝娘,並附上寫給謝娘的詩一首。
會生活、有情調的劉令嫻,雖然因為思念徐悱,深感閨房寂寞,但她卻把寂寞寫成了詩,寫成了歌,並結交了一群與自己文化程度相當,家庭背景相同,夫君同樣在外為官的閨中好友,她們沒事兒的時候會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吟詩作賦。如若不能相見,便會以詩傳達彼此的心意。這樣的小日子,倒也消遣了她們內心的寂寞。
所以,劉令嫻的閨怨詩同樣也是一絕,被世人傳唱著。南朝梁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在那個女性作品鳳毛麟角的年代,劉令嫻的作品能曆經歲月的洗滌而流傳至今,與民間百姓喜愛她的作品、傳唱她的作品有關。
劉令嫻有些纏綿悱惻的小詩,讓後人對她的人品大加懷疑,有些學者甚至說一代大文豪徐勉娶這樣的兒媳,真的是有辱徐家門庭。卻不知,後人這樣擅自揣測,是真正侮辱了劉令嫻高潔的品性。劉令嫻的作品,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與劉令嫻同一時代留下的詩詞作品,無不纏綿悱惻,像在同時代詩人謝惠蓮、沈約、庾信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劉令嫻作品的風格。
劉令嫻是一個氣質高雅、柔情似水的女子,她與徐悱的愛情是忠貞的,也是專一的。雖然徐悱一生大多在外為官,卻沒有傳出過任何緋聞。劉令嫻與徐悱一唱一和,一生有無數書信來往,書信裏的思念、恩愛與繾綣無不讓世人羨慕這對神仙眷侶。
祭夫徐敬業文
劉令嫻
維梁大同五年,新婦謹薦少牢於徐府君之靈曰:
惟君德爰禮智,才兼文雅,學比山成,辨同河瀉。
明經擢秀,光朝振野。調逸許中,聲高洛下。
含潘度陸,超終邁賈。二儀既肇,判合始分。
簡賢依德,乃隸夫君。外治徒奉,內佐無聞。
幸移蓬性,頗習蘭薰。式傳琴瑟,相酬典墳。
輔仁難驗,神情易促。雹碎春紅,霜雕夏綠。
躬奉正衾,親觀啟足。一見無期,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生死雖殊,情親猶一。
敢遵先好,手調薑橘。素俎空乾,奠觴徒溢。
昔奉齊眉,異於今日。
從軍暫別,且思樓中;薄遊未反,尚比飛蓬;
如當此訣,永痛無窮。百年何幾?泉穴方同。
這世間,有多少愛失去了便不會重來,這世間最深刻的思念莫過於你在天堂,我在人間。劉令嫻的這篇祭奠文《祭夫徐敬業文》,在古代詩詞作家寫的祭祀文中,同樣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從文章的標題,我們一眼就知道,徐悱先劉令嫻離世了,因為徐悱的字叫敬業,所以劉令嫻才為這首祭文取名《祭夫徐敬業文》。
這首祭文融入了劉令嫻一生的情感,每一個漢字,每一句詩行,都是含著淚與深情的。文章開端的序詳細記載了徐悱離世的年份。而正文一入筆,不僅讚揚了徐悱為人謙和,更是讚揚了徐悱的能力、才氣與名氣。接著便是劉令嫻酣暢淋漓的情感爆發,字字句句都融合著對徐悱的愛與深切的思念,而她的這句“百年何幾?泉穴方同”,成為表達忠貞愛情的千古名句,至今無人超越。
我想,晚年的劉令嫻定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吧。因為她是一個會生活、懂得生活的人,她把寂寞的日子寫成了詩,作成了畫,把自己的詩歌編成了三卷《劉令嫻文集》,雖然文集已經被遺落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但那一定是劉令嫻晚年的精神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全部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