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2)(1 / 3)

《西廂記》reference_book_ids\":[7257371397993810979,6841155207590579208,7267090243520564285]}],\"3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子夜歌》reference_book_ids\":[6952442993513073672,72248959145177283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子夜歌》reference_book_ids\":[6952442993513073672,72248959145177283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子夜歌》reference_book_ids\":[6952442993513073672,72248959145177283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3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子夜歌》reference_book_ids\":[6952442993513073672,7224895914517728314]}],\"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1,\"start_container_index\":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6},\"quote_content\":\"《子夜歌》reference_book_ids\":[6952442993513073672,722489591451772831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晁采·半枕蘭香空綠雲

子夜歌·幾上金猊靜不焚

晁采

幾上金猊靜不焚,象床獨臥對斜曛;

犀梳金鏡人何處,半枕蘭香空綠雲。

大唐的月光把那些充滿愛與幸福的詩詞照亮,走遠的是歲月,留下的是你亭亭玉立的影子。埋下伏筆的故事,青梅煮酒,竹馬策鞭,轉折處總是有太多的想象空間。是開明盛世的繁華,讓塵埃裏的種子開出愛情的花朵,讓卑微的生命有了高貴的靈魂,讓富家小姐與窮書生的愛情故事,有了完美收場。

唐朝大曆年間詩人晁采,小字試鶯,出生在富足的家庭之中,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是父母唯一的喜愛的女兒,因為父親是個武官,常年在外奔波,母親為了給晁采一個安穩幸福的生活,所以沒有帶著晁采跟隨父親走南闖北,而是帶著晁采在一個優美的江南水鄉居住了下來。

晁采的母親也是出生在官宦人家的女子,從小受著良好的教育,她把自己畢生所學都傳授給女兒,比起《西廂記》裏崔鶯鶯母親的嚴格,晁采的母親多了一份慈愛。在母親悉心撫養與教導下,隻有七八歲的晁采,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隨口就能吟出詩詞歌賦。更為重要的是晁采性情溫和,相貌出眾,白皙的肌膚冰清玉潔,誰看了,都會有心動的感覺。

晁采還有一個小字叫試鶯,她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傳說故事在裏麵。這一日,晁采與母親在院子中的花園裏散步,晁采右手握蘭花團扇,左手輕輕捏著青竹枝杆,一頭烏黑的長發半遮美貌容顏,站在池邊,望著自家花園小池裏的遊魚開心無比。晁采心情愉悅,禁不住輕輕哼唱起了歌謠,那聲音雖小,卻宛若黃鶯低吟,清麗婉約,美妙無比。這一幕不偏不倚正好落入遊尼靜心眼中,靜心本是一個雲遊四方的老尼,麵對塵世早就心如止水,可當她看到晁采美若天仙的容貌,聽到她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歌聲,禁不住心旌蕩漾,直稱她為“試鶯”。

晁采本就是一個心地善良之人,看靜心麵露疲憊之色,急忙給靜心端來可口的飯菜與茶水。靜心被晁采美麗的容貌和善良的心靈深深感動,更是被她的才氣折服,所以靜心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情不自禁地講起她與晁采的相遇,誇讚晁采的相貌與才氣。晁采的芳名,晁采的美貌,晁采的才氣,從此在江南流傳開來,那些對晁采心生愛慕之情的男子,都希望一睹晁采的容貌。隻可惜晁采是一個性格傳統,有修養有內涵的官宦人家的女兒,他們也隻能在夢中勾勒晁采的美麗容顏了。

等晁采長到十四歲的時候,前來給晁采說媒的人絡繹不絕,深愛晁采的父母,卻想再留晁采兩年。而晁采也好像對這些家庭優越、門當戶對的少年們並不心動,因為她的心中早就有了如意郎君。

寄文茂

晁采

花箋製葉寄郎邊,的的尋魚為妾傳。

並蒂已看靈鵲報,倩郎早覓買花船。

晁采的這首《寄文茂》深情款款,相思連連,把一個少女初戀的情懷寫得讓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那麼那個名叫文茂的書生是何許人也?他是憑著什麼才能,讓晁采在花箋上粘相思葉片,希望與他一起在湖心裏成為歡快的遊魚、並蒂的蓮花的呢?其實這文茂不是別人,就是晁采家的鄰居。兩個人兩小無猜,一塊長大,在晁采童年裏許多美好的回憶中,都有文茂的影子存在,而文茂的內心也同樣有晁采的身影。

文茂出生在普通百姓家庭,父母以賣風箏為生。家境的貧困沒有讓文茂意誌消沉,他從小就天資聰穎,父母也是傾盡家產培養著文茂。而晁采家中藏書頗多,小小的文茂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到晁采家中,和晁采一起看書、談論詩詞。別看晁采性情溫柔,但每次和文茂談論起詩詞來,也往往因為兩個人的觀點不同而爭得麵紅耳赤。文茂經常會望著晁采紅潤的臉蛋,內心會讚歎這容貌之美,世間難得幾人相比。

文茂知道晁采喜歡在春天放風箏,便親自做了一隻大風箏送給晁采,兩個人在原野笑啊,跳啊,這場景連同情根深深植入兩人內心,隨著春天發芽,生長,越長越茁壯。隻可惜在那個男女有別的時代裏,漸漸長大的晁采隻能回歸深閨,與文茂雖近在咫尺,卻又遠若天涯。晁采的心裏早就被文茂的名字、文茂的影子裝得滿滿的,哪裏還容得下別人?

晁采是一位心若空穀幽蘭的女子,所以她的院子裏種滿蘭花。這一日,院子的漳蘭花怒放開來,那濃鬱的香被風一吹就四散飄蕩而去,晁母來到女兒的閨房,看望身體偶感風寒的晁采,望著閨房外高潔的蘭花,聞著蘭花的幽香,對晁采說:“如若此時不詠一首愛蘭詩,是不是就辜負了這蘭花的幽香與清雅?”晁采望著滿園的蘭花,早就有了靈感,聽母親讓自己作詩,便輕吟道:“隱於穀裏,顯於澧潯,貴比於白玉,重匹於黃金,既入燕姬之夢,還鳴宋玉之琴。”母親聽了晁采的詠吟,禁不住拍手叫好,這首詩不僅吟出了蘭花的幽香,更吟出了蘭花高潔的品性。

母親和晁采說了一會兒話後,便因前庭事務繁忙而離開。晁采坐在窗前,望著怒放的蘭花,禁不住憂傷了起來。自己欣賞蘭花,誰來欣賞正妙齡的自己?文茂你一切安好嗎?此時的你,是不是也像我思念你一般在思念我?晁采越想越憂傷,伸手拿起幾案上的花事小箋,寫出了一首七言絕句:

晚來扶病鏡台前,無力梳頭任髻偏;

消瘦渾如江上柳,東風日日起還眠。

晁采的貼身丫頭小雲望著晁采的字,這個比晁采大兩歲,和晁采從小一起長大的女孩兒,怎能不明白晁采的心事?這是晁采又在思念鄰家哥哥了,一對有情人被各自困在深院高牆之內,什麼時候才能有相見之日呢?

這一日出門給晁采買胭脂的小雲悄悄把晁采的那首七言詩揣進了衣袖裏。她來到賣脂粉的店鋪,先買了一些胭脂,然後又來到集市的東頭,看到文茂的父母正在集市上賣風箏,知道此時是文茂一個人在家,她便急忙往回返,走到文茂的家門前,敲響了文茂的家門。果然,前來開門的人正是文茂。小雲把衣袖裏的那首七言詩送到了文茂的手中,文茂望著這熟悉的小字,禁不住淚流滿麵,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思念,原本以為是自己在癡心妄想,沒想到晁采同樣愛著自己,思念著自己。文茂內心激動不已,提筆寫了一首七言詩回給晁采:

旭日瞳瞳破曉霞,遙知妝罷下芳階;

那能化作桐花鳳,一嗅佳人白玉釵。

如果說晁采的那首詩是憂傷含蓄的,那麼文茂的這首詩就是熱烈而又真摯的,內心對晁采的愛慕之情,想與晁采做一對神仙眷侶之情躍然紙上。

晁采望著文茂灑脫的字體、深情的詩行,內心禁不住大喜,原來她與文茂的心意是相通的。晁采不顧身體不適,冒雨跑到池塘前和小雲一起采摘池中的十九顆青蓮子,讓小雲悄悄送與文茂。文茂把蓮子捧在掌心,猜測著晁采的心事,結果因為太過專一,一顆蓮子從指縫滑落,正好落進放在窗台下的水缸裏。當文茂急匆匆跑到院子裏想撈起的時候,一隻鳥兒從頭頂飛過,不偏不倚屙下一團鳥糞把蓮子包在了中間。文茂好像明白了什麼,他把水缸移到向陽的地方,找來肥沃的塘泥把蓮子蓋在了下麵。沒過幾天,那蓮子竟然發出枝丫,迎風生長,又過了幾日,竟然開花了,開出的還是並蒂蓮花。

文茂欣喜不已,急忙寫了一張花事小箋:“花開並蒂蓮,蓮結同心結。”將其送與小雲。晁采望著這詩行的含義,欣喜不已,執筆寫了一首約會小詩:“花箋製詩寄郎邊,魚雁往還為妾傳;並蒂蓮開靈鵲報,倩郎早覓賣花船。”讓小雲把詩歌送給了文茂,並給文茂帶來好消息,晁采的母親因娘家有事,要回娘家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回來,這天賜的機會讓晁采與文茂終於可以相見。

那晚的雲朵與月亮都帶著蓮花的香氣,那晚的蓮花都被愛情灌醉在了池塘,簾櫳被溫暖的秋風輕輕吹動,文茂與晁采執手相望。那時的文茂已長成儒雅、俊朗的書生,而晁采在月光下更是美得讓人心動。一夜的恩愛纏綿,一夜的花前月下,萬般風流,兩情繾綣,讓經年的相思消融,讓愛情之花盛大開放。當黎明兩人分別的時候,晁采剪下了自己的一縷青絲,文茂也剪下了自己的發絲,兩人綰成同心結,裝進香囊之中,各自掛到了身上。

子夜歌十八首(節選前六首)

晁采

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夜夜不成寐,擁被啼終夕。郎不信儂時,但看枕上跡。

何時得成匹,離恨不複牽。金針刺菡萏,夜夜得見蓮。

相逢逐涼候,黃花忽複香。顰眉臘月露,愁殺未成霜。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

寄語閨中娘,顏色不常好。含笑對棘實,歡娛須是棗。

一晌貪歡,讓思念更加難挨,晁采連寫了十八首《子夜歌》以訴說內心的思念之情。晁采的這十八首《子夜歌》為什麼被後人放在一起,沒有單獨摘開?我們讀過後就會明白了。這十八首詩歌是組詩,是連貫的,也是有深刻含義的。從他們那夜的約會寫起,寫到海誓山盟,寫到因為相思而坐臥不安,再寫到內心的期望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