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2)(2 / 3)

兩個人因為思念彼此而得了相思病,文茂的父母整日為生計勞碌,所以並沒有看出兒子精神上的變化,隻顧給兒子診病拿藥。可晁采的母親是何等聰明之人,加上她對女兒的愛超過了自己的生命,女兒的身體、情緒變化都一一逃不過她的眼睛。

女兒過去生病從來沒有這麼慵懶過,精神也從沒有如此差過,當她走進女兒閨房,望著女兒憔悴的麵容,內心便有了猜疑,可她又不忍心喚醒好不容易睡著的女兒,便坐到了晁采的書桌旁,隨手翻起了晁采練字的詩稿。當晁采的母親翻到詩稿的最後一頁時,十八首《子夜歌》的內容一下呈現在眼前,她終於明白晁采這病蹊蹺在哪裏了。

晁采的母親立刻讓端著藥剛剛走進房間的小雲跟自己出去,從小雲那裏,她了解到了晁采與文茂之間的所有故事。對文茂這個書生,晁采的母親一點也不陌生,文茂的儒雅、才氣與人品她都是知道的。既然兩個人兩情相悅,自己何必要棒打鴛鴦?女兒幸福,自己才會高興,女兒滿意,自己才會滿意,什麼門第相當,什麼門當戶對,比起女兒的幸福與滿意都輕若鴻毛。晁母被晁采和文茂之間真摯的愛情深深打動,她歎息道:“才子佳人,本應成雙,古人多有斬斷兒女情思之母,我一定要成全他們。”

第二日晁采的母親便托了媒人到文茂家中,文茂一聽媒人是晁采家來提親的,病一下好了大半,此時蒙在鼓裏的文茂父母也恍然大悟,高興不已,立刻準備了禮物下了聘禮,讓這對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大唐飛花,歲月流傳,美好的愛情,有美好的結局,一生一世一雙人,執手江湖,共走天涯,這樣的結局,才是人們真正喜歡與向往的吧!

朱淑真·連理枝頭花正開

愁懷

朱淑真

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

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

繁華和我說話,我就裝聾作啞,那個哭泣的女孩,剛剛從我身邊走過,雨就落下。你踏著花香而來,讓微笑的幸福,驅趕走炎炎酷夏。天空中掛著一輪紅月亮,紅月亮沒有光華,雨依然在下,落到左岸是寂寥,落到右岸是繁華。風來了,雨水把我的眼睫毛也淋濕了。這世間千千萬萬相同的幸福,是那個幸運的人兒,總是會遇到一個死心塌地對你好的人。這世間千千萬萬不同的憂傷,是你總是與那個對你死心塌地的人擦肩而過。

讓花香抱枝頭,讓愛情在最繁華深處,如煙花一般綻放,哪怕從此一生寂寥。這樣的愛情模樣,大概就是宋朝與李清照齊名的女詞人朱淑真追求的樣子吧。是的,與李清照相比,朱淑真沒有顯赫的家世,她迂腐的父母更是無法與李清照開明的父母相提並論。但她依然在這個塵世認真而不虛偽地活著,用一首首充滿佳句的詩詞描寫著愛情,描繪著這個讓她愛、讓她恨、讓她痛的繁華塵世。

朱淑真這首《愁懷》,比喻適當,詩意直白,我們不難讀出她對愛情與婚姻的失望和迷茫,把鷗鷺和鴛鴦放一起,它們是永遠不會和睦相處的,而東君不會做花的主人,怎能修成連理枝?

朱淑真為什麼會對自己的愛情如此失望?她究竟嫁給了怎樣的一個人?又是誰包辦了她的婚姻,斬斷了她的幸福?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生查子·元夕》的作者一直存在爭議,一說是朱淑真的作品,還有一說是歐陽修因為思念自己第二個妻子楊氏所作。但就詩詞的含義及那種小女子情懷的表達與描述,我更相信這首詞應該出自女人之手,寫一個失戀的女孩懷念與情人約會時的場景,很是恰當與妥帖。因為那時的歐陽修在宋朝有著至高無上的文學地位,是當時的文學泰鬥,再加上他已官至宰相一職,並是第二次結婚,所以他沒有必要與楊氏在原野約會,更不會有如此濃的小女子的浪漫情懷。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燈光把街市照得亮如白晝。你寫出書信,約我月兒升到柳樹梢頭時相見,我們相會互訴衷腸,訴相思之苦。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可卻再也看不到你的影子,禁不住讓淚珠兒打濕了衣裳。”

那麼與朱淑真約會的人是誰?在那個封建製度嚴酷的社會背景下,朱淑真為什麼會冒險與他約會?兩個人是如何認識並相戀的,又因何原因不能執手一生,被活生生拆散的呢?

朱淑真雖然不是生在大富大貴人家的女兒,但家人都在地方上做官,家庭生活還算殷實,所以這讓朱淑真從小有機會與各種藏書接觸,再加上她天資聰慧,所以小小年紀的朱淑真便能詩會畫,經史博通,才氣橫溢。漸漸長成少女的朱淑真,不僅相貌出眾,詩才小令也是被世人傳唱。

如所有情竇初開的少女一樣,朱淑真內心向往著一份美好的愛情,她渴望遇到一個知她、懂她、憐她、愛她的少年郎出現。

又是一年元宵節,十六歲的朱淑真走在宋朝那些戴花男女們的中間,望著天空中煙花的盛大開放,望著街市上一盞盞燈籠閃著五彩的光。隨意閑逛的朱淑真,突然被前麵的熱鬧吸引,便好奇地走了過去,原來是一賣燈籠的老板在設字謎的遊戲,獎賞豐厚,吸引了不少人參與。此時,一個成語謎,難倒了眾人。

朱淑真一邊輕輕吟詠老板出的成語謎麵“單方一貼疾病消,文昭陽關走一遭。故舊心隨漢水流,不為先覺期後覺”,一邊在內心琢磨著。突然她知道了這謎語的答案,當朱淑真舉起手想說她已經知道了答案的時候,結果,一位書生與她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舉起了手。那賣燈籠的老板一看,竟然有兩個人要解這個謎底,便對朱淑真和那書生道:“你們各自寫到紙上,我看答案是否相同。”結果朱淑真與那書生同時寫出了“知音難覓”四個字。

朱淑真望向那書生的時候,那書生也正望向朱淑真,一個是美貌少女,一個是俊朗少年,隻因這四目相望,情根便在內心深種。月亮靜好,花香四溢,柳樹下,朱淑真與那書生互訴衷腸。我們不知道那書生姓甚名誰,我們不知道他來自何方,但他與朱淑真相愛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從朱淑真一首首描寫兩個人偷偷約會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愛得真切而又轟轟烈烈。那書生知她、懂她、愛她、憐她,而朱淑真也把一生的愛隻付於他。

清平樂·夏日遊湖

朱淑真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癡不怕人猜,隨群暫遣愁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

讀著這首《夏日遊湖》,不知道有多少愛情的美好映在了我們的心底。這美好的畫麵裏,一對小戀人牽手秀恩愛的樣子,不知道羨慕了多少過路人。湖水清澈,芙蓉飄香,突然一陣細雨,讓這約會更浪漫。一對恩愛的人兒走累了,雙雙坐到石頭上休息,那妙齡少女,把頭埋進了俊朗少年的胸前,內心那份癡情不用人猜,早已在臉上寫滿。最痛苦的時候,當是兩人分別的時候吧,分別之後,心裏依然是心愛人的身影,回到家中,坐在妝台前懶得梳妝。

朱淑真這首《夏日遊湖》寫得大膽,心理描寫細致入微,把小女子戀愛時的情態、心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麼大膽直白的約會描寫,出現在宋朝那個封建社會裏,這樣的詩詞,怎能入了那些思想保守之人的眼睛?所以那些所謂道貌岸然的君子們把朱淑真形容成“淫娃佚文女”“有失婦德”。但事實上,可憐的他們,一生都活得中規中矩,朱淑真隻是把他們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說出來罷了。

圈兒詩

朱淑真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

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裏。

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會圓,月圓了會缺。

我密密地加圈兒,你密密地知儂意。

還有那說不盡的相思情,一路圈兒圈到底。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

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裏。

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儂意;

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

整圈兒是團圓,破圈兒是別離。

還有那說不盡的相思,

把一路圈兒圈到底。

朱淑真的這首《圈兒詩》風趣幽默,一個戀愛中的小女人的相思心態一一流露其中。有人說這首詩詞是朱淑真寫給自己新婚不久的夫君的,但朱淑真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嫁給他的,他們無共同語言,也無感情基礎,如此充滿浪漫情懷的詩詞,朱淑真有什麼理由寫給他呢?所以朱淑真的這首《圈兒詞》應該是寫給自己的初戀情人的。

朱淑真與她初戀情人之間的愛,早已從她的詩詞中表達得明確無疑。那時,朱淑真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可無論誰來說媒,朱淑真都是拒絕的態度,這怎能不讓思想保守的父母生氣和擔憂呢?他們怕朱淑真敗壞了門風,他們從女兒異樣的行動和詩詞的內容裏,已經讀到了女兒的心事。所以他們暗地調查朱淑真的行動,當發現朱淑真與一個窮書生頻頻約會的時候,父母生氣了,也發怒了。作為地方官的朱淑真的父親,自然有能力讓那窮書生以服兵役的理由遠離朱淑真。

即便現實中無法相見,也並不能斬斷兩人之間的愛情。兩個人以書信傳情,訴說相思之苦。可朱淑真又怕父母悄悄截留了她的書信,所以為了給情人傳達她的思念,她費盡心思寫了一封書信,信箋上畫的全是圈圈。

朱淑真的情人左看右看,最後在信封底部的封口處,看到了一張精致的小楷詩作,於是那少年郎為這首詩取名為《圈兒詩》,並精心保存了下來。可在外服兵役的他,即便把相思寫滿宣紙,也無法寄送出去。就此,兩人再無法聯係。令他沒想到的是,世俗根本無法容下自由相愛的兩個人,因為兩個人的緋聞,讓朱淑真成為難嫁女,過去擠破門檻想攀親的人,現在都恨不得躲得遠遠的。這可愁壞了朱淑真的父母,古時候的女孩子,一般十六七歲便要出閣,如若過了十八歲,便是老姑娘了。於是,在她十九歲那年,父母把朱淑真草草嫁給了一個市集商人,為朱淑真後半生的悲涼埋下了伏筆。

可朱淑真就是朱淑真,一個愛得真,恨得真,對生活不願意將就的女子。是的,在大宋王朝裏,朱淑真就是一個叛逆女孩,她敢愛敢恨,她就要讓世人知道這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莫過於愛情。是杭州的山水賦予了她靈秀俊美的相貌,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賦予了她文字的靈氣和思想的大膽與開放。她敢愛、敢恨,敢於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與幸福。可她卻忽略了以她一個小女子之力,怎能與整個社會風氣相抗衡?怎能逃脫掉命運的安排與捉弄?她更沒有想到,自己對於這份感情給予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會越大。自己寄去的書信一封又一封,可卻沒有得到情郎任何的回音。

而站在自己眼前的這個男人,卻是鄙陋粗俗的,整天精打細算著自己的生意經。他讀不懂朱淑真的詩,也讀不懂她的詞。朱淑真把自己的寂寞寫進詩裏,畫進畫裏,以寄托自己內心的孤單和對生活的無奈。

減字木蘭花·春怨

朱淑真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愛得越真,傷得越深,當一生摯愛成為鏡中月、水中花時,朱淑真這首《減字木蘭花·春怨》成為她後期作品風格的代表。從這樣的詞中,你再也讀不到少女戀愛時的美麗與心慌意亂,有的隻是哀傷悲涼:“獨自行走,獨自憑欄而坐,獨自唱歌,獨自飲酒,獨自臥眠。佇立窗前暗自神傷,無奈人生再也找不到那個知你懂你的人。這樣的情感誰能體會得到?滿臉的淚水把妝弄花。因為愁苦讓病兒纏身,夜深燈油燃盡,但好夢卻還是難成。”

從這首《減字木蘭花·春怨》裏,一入筆,朱淑真便一連用了五個“獨”字,獨行,獨坐,獨唱,獨酬,獨臥。雖然個性要強,雖然一心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但現實卻把她的美夢擊得七零八落,再也無從找尋。就這樣,朱淑真病倒了,這一病便再也沒能好起來。而她的商人丈夫因與朱淑真沒有共同語言,終是對她失去耐心,在外麵整日尋花問柳,再也沒有心思管顧朱淑真的死活。朱淑真開始向命運妥協,她開始把自己關進房間,日日夜夜整理自己的詩詞。

而世人卻依然無法容納朱淑真這樣的女子存在,尤其是她的父母,更是以朱淑真那些詩歌為恥。當那些道貌岸然的世俗批評者們批判朱淑真的詩詞隱晦不堪的時候,她的父母並沒有站到朱淑真的角度替她著想,而是把朱淑真的不幸福都歸於她的不務實、她的不妥協。結果一怒之下,父母把朱淑真所有的詩畫全部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