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雙棲綠池上,朝去暮飛還(1)(2 / 3)

薛濤,字洪度,不僅是一個集美貌和才氣於一身的唐代女詩人,更是一個發明家,她製造出了一種薄如蟬翼的彩色紙箋,世人稱為薛濤箋,因為她的這項發明,讓她與蔡倫、畢昇比肩,成了中國曆史上的大發明家。加上她身份的特殊,以及一份堅持追求平等的愛情觀,更是讓她成為中唐時期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奇女子。

薛濤,這個才氣過人的女子,自然與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薛濤的父親在朝為官,秉性耿直,滿腹經綸,而她的母親同樣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聰慧美麗的薛濤把父母所有的優點都繼承了下來,小小年齡便能詩能舞。

那一年,隻有八歲的薛濤在自家院子的梧桐樹下玩得正歡,午休的父親薛鄖伸著懶腰從房間走出,望著枝葉繁茂的參天梧桐忽有所悟,吟誦道:“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正在玩耍的薛濤頭也沒有抬,隨口續上了父親薛鄖的詩:“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當薛鄖聽到薛濤詩句中的“枝迎”與“葉送”兩個詞後,心頭升起了不祥之兆,更是徒添了幾分憂愁。

果然,隻是短短幾年的時間,這首詩中的宿命便在薛濤的身上應驗。因為薛鄖性格裏的耿直,總是會在朝廷裏得罪一些權貴,連遭兩次流放。薛鄖在第二次流放四川不久,因為過於勞累和鬱鬱寡歡而命喪黃泉。從繁華的長安,到偏遠的天塹之地四川,隻有十四歲的薛濤與母親一下變得孤苦無依了。這樣的打擊讓薛濤的母親無法承受,再加上水土不服,隻短短一年的時間也撒手人寰。

就這樣,生活無依無靠的薛濤,憑著自己美好的容顏、善詩作賦的才氣、能歌善舞的技藝,十六歲入了樂籍,成了一名官妓。從此,薛濤的一生便真的應了她的那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的詩詞,在迎來送往中熱鬧著、繁華著,也憂傷著、失落著,被一個“情”字劫持,深陷人間煙火的深處。可薛濤高潔的靈魂卻又不願意墮入世俗,雖然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紅極一時的詩人,都曾經與薛濤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相聚在一起因詩詞歌賦而彼此憐惜,可是他們都沒有能夠撥動薛濤那根愛情的琴弦。

是的,薛濤在執著地等待,等待那個知她、懂她、憐她、惜她的人出現。在這樣的風月場合,亮麗的薛濤是熠熠生輝的,很快她的才藝便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就是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以文翰之美冠於一時的韋皋。當他讀到薛濤的這首《謁巫山廟》時,連連讚歎薛濤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奇女子,情到深處,他自己禁不住輕輕吟詠了起來:

謁巫山廟

薛濤

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陽台下,為雨為雲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這首《謁巫山廟》在溫婉、意象紛呈中,卻又不失男兒的大氣。薛濤引經據典,把一個動靜結合、精彩無限、盛大而又悲傷的世界呈現在了韋皋的眼前:“在春暖花開的時節來到了高唐,猿猴在林木深處啼唱,一路煙雲茫茫,陽光溫暖,草木飄香。如詩如畫的山色如宋玉俊朗的容顏,水聲潺潺似在祭奠襄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總是會想起,翻雲覆雨的楚霸王走向沒落的故事。憂傷的詩句不知道打濕了多少廟前的綠柳,望著這美妙的春色隻有獨自把黛眉畫長。”

韋皋再也無法抑製住要一睹薛濤容顏的衝動,他要親眼看一看薛濤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子,竟能寫出如此詩行。於是韋皋派人用一頂小轎把薛濤接進了自己的府中。當薛濤娉婷玉立地站到韋皋的眼前時,韋皋完全被薛濤嬌美的容顏、超常的才藝所折服。從此,薛濤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府邸,他疼她、愛她、憐她,甚至一度想推薦薛濤擔任“校書郎”的職位,可因為薛濤身份的低微,再加上眾人的反對,最終沒有成功。但在韋皋的心目中,薛濤已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校書,他贈給薛濤的一首詩裏曾這樣寫道:“萬裏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麵對韋皋的寵愛與權力,這世上沒有一個女子可以抵得住誘惑的,就這樣,薛濤開啟了自己的愛情之旅,她深情而又執著地愛上了韋皋。

薛濤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女子,不僅詩詞了得,更是富有創新與發明精神,為了給心愛的人寫情書,她總是突發奇想,把自己用的小箋畫上自己喜愛的花朵或者景色。又是一個初秋的季節,薛濤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純淨如水的天空,讓思緒放飛,不知不覺,手裏一朵花兒竟然在手中被她捏來捏去時,染紅了她的指甲。薛濤低頭望著自己紅紅的指甲,再望著案幾上的信箋,她突發奇想,如果用花朵的顏色滴到潔白的紙箋上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結果,薛濤經過不斷的實驗,將花瓣搗成泥再加清水,從紅花中得到染料,並加進一些膠質調勻,塗在紙上,一遍一遍地使顏色均勻塗抹。再以書夾濕紙,用吸水麻紙附貼色紙,再一張張疊壓成摞,壓平陰幹,還將小花瓣撒在小箋上,結果就被薛濤製成了一張張精致的彩色紙箋。在這一張張彩色的紙箋上,薛濤的心如蝴蝶一般編織著自己的愛情夢,月光被薛濤扯進這紙箋裏,優美的漢字在薛濤的紙箋上組成傳世的精美詩行,伴隨著薛濤傳奇的人生,伴隨她愛情的曆路流傳人間。

雖然薛濤的愛熱烈而又執著,但韋皋心裏清楚,作為公眾人物的薛濤,是不屬於他一個人的,所以,他也就任薛濤在那些文人墨客麵前彈琴論詩,逍遙自在。

薛濤曾經一度以為韋皋已經脫下自己滿身的刺,她想做一個小女人依賴在韋皋身邊。薛濤把自己最真實、最坦誠的一麵展現在韋皋的麵前,她可以在他麵前任性,可以在他麵前撒嬌,遇到韋皋溫暖的目光,薛濤感覺自己不用再虛偽地把自己武裝起來。可是薛濤很快發現,這隻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等所有激情褪去,韋皋的冷漠如一盆冷水一般,澆滅了薛濤熾熱的愛。是的,五年的時間,足夠磨礪掉當初所有的愛戀,在韋皋妻妾成群的名單裏,韋皋並沒有想過把薛濤的名字也寫進去。

站在繁華深處,薛濤感覺無比的孤獨與無奈,內心更是生出了悲涼與抱怨,她想試探一下自己在韋皋心中到底算什麼,為什麼五年的時間卻換不來他的一個許諾?結果,這一試探換來的是兩個人劇烈的爭吵,一怒之下的韋皋把薛濤流放到鬆州。是的,薛濤怎麼能明白這個最大地方官的心事?他需要的是你去征服天下所有才子的心,然後他征服你的心便夠了。他需要你用羨慕的目光仰望他、讚美他,可你卻總是不肯。

那時青春年少的薛濤,受到的是風雅之士的追求與追捧,他們給予她金錢與財富,薛濤十指不沾染煙火地與他們吟詩賦詞,哪裏吃得下這一路上千辛萬難的苦?薛濤向命運低頭了,一路顛沛流離,一路低眉俯首,薛濤第一次在自己的詩行裏體現出了一個溫柔小女人犯錯時的委屈與無奈,更是在詩行裏稱讚他做得是對的,自己應該聽他的話才對。薛濤在自己彩色的薛濤箋上,一連寫了十首詩歌向韋皋討饒,向他認錯。這是她年少叛逆時,與父親都不曾有過的低聲下氣,這十首詩歌被世人稱為《十離歌》:

鏡離台(《十離歌》中的最後一首)

薛濤

鑄瀉黃金鏡始開,初生三五月徘徊。

為遭無限塵蒙蔽,不得華堂上玉台。

薛濤的《十離歌》終於讓韋皋看到自己的大男子主義和權力在薛濤身上發揮的作用,五年的時間若說沒有感情,那也是假的,讀罷《十離歌》的韋皋很快便免去對薛濤的懲罰,讓她返回成都。《十離歌》裏的這首《鏡離台》,薛濤讓自己低到了塵埃之中。

雖然這組《十離歌》讓薛濤免去了流放之苦,可是等再回來的時候,薛濤卻發現一切都不再是過去的模樣,與韋皋再也無法回到從前,感情一旦受了傷害,哪怕再彌補,再想回到最初,卻也隻落得一個貌合神離罷了。五年的時間,韋皋沒有幫薛濤脫離樂籍,因為這次流放,薛濤的官籍也被降到營籍。此時的薛濤,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自己這樣的身份將是自己一生的痛。一生低賤,無論自己怎樣守望,愛情也會在自己低賤的身份前卻步。很快,薛濤自己脫了樂籍,然後定居在浣花溪畔。薛濤喜歡菖蒲,在溪裏種了許多菖蒲,閑來與過往客人對詩的時候,這些菖蒲便成為薛濤詩行裏最美的風景,同樣,也裝點了許多人的夢。

不久韋皋離開蜀地,到新的地方上任,從此,兩人天涯海角,再沒有交集。薛濤依然在最深的煙火深處飄零,依然在迎來送往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可心氣裏的那份高潔往往讓她不願意流入世俗中去,薛濤尋找的是懂自己、知自己的靈魂伴侶,但這樣的人卻總是遲遲不肯在薛濤的生命中出現。轉眼十幾年的光陰流失而去,薛濤已是四十不惑的年齡,卻依然在這個塵世間獨行。

池上雙鳧

薛濤

雙棲綠池上,朝去暮飛還。

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

從薛濤的這首《池上雙鳧》,我們不難讀出這是在描寫一段美好的愛情:“雙雙棲息在綠蘿池上,朝朝暮暮雙宿雙飛。更是回憶起剛剛相識的日子,同心相結,歡快遊戲在蓮葉之間。”可以說這首詩的字裏行間都充滿愛與幸福的味道,那麼薛濤的這首情詩又是寫給誰的呢?

不惑之年的薛濤,本以為自己將就此孤獨終老,可讓她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場政治遊戲,作為“美人計”裏女主角的她,愛情花在她四十一歲那年,再一次盛大開放,成就了她的第二段愛情。在繁華的成都,有那麼多行院、樂妓,可是權貴們卻偏偏選中了薛濤,可見薛濤的美麗與才氣在當時是多麼的空前盛名。

讓薛濤再一次動了真情的人,也是一個在唐朝非常了得的人物,他就是在唐朝曾經官至宰相之位,小說《鶯鶯傳》的原作者,文學成就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

唐元和四年(809)三月,草長鶯飛的春天,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當他來到蜀地的時候,蜀地的官員怕元稹查出他們的貓膩,便設了美人計,想討元稹的歡心。當地官員在歌舞場、妓院尋來尋去,最後還是決定讓薛濤做美人計的主角。那時的薛濤雖然已是四十有餘,但比起年輕時更是多了一份風韻,何況薛濤的才氣在蜀地的女子中無人可及。

因為有了那設美人計之人的囑托,薛濤也習慣了官場的勾心鬥角,本是答應去應付一下,可是當三十歲的元稹真的站到薛濤眼前時,薛濤的眼睛禁不住一亮,這後生的氣質與自己平日裏所見的那些人是絕不相同的。當元稹口裏吐出的話語一字一字落進薛濤內心的時候,薛濤的心跳便一點一點加速了起來,原來眼前這個男子就是自己苦苦等待了十幾年的愛人,他的才氣讓薛濤真正折服。

是的,元稹的《離思五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早就讓薛濤有所耳聞,現在自己傾慕的對象就站在眼前,那麼年輕陽光,那麼英俊瀟灑,這心怎麼能不動?而元稹對薛濤也是愛慕已久,兩個人就這樣四目相對,再也無法把目光移開半寸。

第二天,當兩個人從綠紗帳裏雙雙恩愛坐起的時候,薛濤情不能自禁,提筆給元稹寫出了這首《池上雙鳧》,把一個小女人內心對愛的渴望、對愛的滿足再一次從詩行體現而出。薛濤用池上遊戲的鴛鴦成雙成對來比喻她與元稹愛情的美好,隻是一夜之間,薛濤再一次把身上結實的盔甲脫掉,向愛情投降。而元稹同樣對薛濤也是情深義重,亦提筆回贈《寄贈薛濤》一首:

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詞客多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

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

薛濤捧起元稹寫給她的詩詞,真的是心生歡喜,這字裏行間的句子,無不一一扣動薛濤的心弦:“錦江之水悠遠光滑,峨眉山秀麗如黛,幻化出卓文君與薛濤的美麗身影。她們能講出如此好聽的言語,定是巧妙地偷來了鸚鵡的舌頭;她們文章的優美華麗,定是得來了鳳凰的羽毛。這樣的美妙文章不知道讓多少詩客不敢再提筆與她們相媲美,一個個王孫公侯在益州夢裏重新執起筆。與你分別後所有的相思都被這山水煙霧隔開,那些菖蒲花被風兒吹到了五色祥雲上。”

很顯然,元稹是懂得和理解薛濤內心苦楚之人,他亦為薛濤寫出過這樣的句子:“身不在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千萬人矣,獨我能解君!”這樣的話,元稹是第一個說給薛濤聽的人。薛濤麵對這樣解她、懂她、惜她、憐她之人,內心的愛如潮水一般湧來,再也無法顧及其他。

可惜這樣的幸福並沒有維持多久,薛濤的愛情便如盛大節日下的煙花一般,綻放時轟轟烈烈,但刹那便會凋謝得無影無蹤。隻是短短一年的時間,元稹便因為官職的調動不得不離開蜀地。

兩人分別時,那情景是難舍難分的,薛濤把滿目的淚水、滿目的深情都寄托在了薛濤箋上,守著空月,訴著相思。元稹對薛濤同樣是思念著的,剛剛離開不久,便把詩信傳來。望著元稹的這首《寄贈薛濤》,薛濤的內心欣喜不已,她相信她與元稹終會再續前緣。可是,當等待都落空的時候,薛濤終於明白,這也隻不過是自己美好的一個夢罷了。

望春詞

薛濤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複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薛濤提筆,在她精美的薛濤箋上,寫下了對元稹思念無比的詩行《望春詞》,這首《望春詞》可謂是薛濤的代表作,在輕柔、溫婉、哀怨中,透著薛濤內心無可奈何的失望與失落,尤其是“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這一句,不知道勾起了多少閨中女兒的愁思,讓她們愁腸百結地一遍遍撫琴輕唱。

在薛濤心裏,或許隻有像元稹這樣的風流才子才會打動她的心。曆史上,人們對元稹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元稹是一個務實的人,他的這個性格特點,可謂是天下做官人最普遍的性格特點,因為這樣的性格,他可以一路攀升。薛濤的年齡比元稹大了十一歲,並且薛濤算是風塵女子,所以元稹離開蜀地時不帶走薛濤是有他的原因的。後來,他遇到唐朝另一才女劉采春的時候,很快,薛濤就成了他的過去式。

而薛濤的世界卻從此失去了顏色,她看淡,也看透了這煙火紅塵裏的一切,從此著一身道袍,讓自己修道悟心。在她臨水而居的小閣裏,薛濤坐在石凳上對月獨飲一杯香茗,或者喝幾杯小酒讓自己淺淺地微醉。淺睡裏,靜聞著從窗前苔痕上遺落的花香。

經曆了這麼多的大起大落、情傷情劫,我們總要找到可以讓自己活得逍遙自在的理由。那些漸淡漸遠的煙火,已經成為浮生往事。而一代才女薛濤醉臥花溪之間,心清氣朗,看花枝暗生香,在詩詞歌賦裏讓青山秀水嫵媚如故。原來,一個女子,也可以用這樣卓越的風姿獨立世上。

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

杜秋娘詩(節選)

杜牧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後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在北方,寒冷已經緊緊靠近心髒,每天我都會聽到你孤獨的鳴唱聲,可放眼望去,除了蒼茫的野草,便是隨風翻飛的樹葉,你藏身的地方,與我孤獨站立的點,總是無法四目相對,我的眼睛裏剛剛走過繁華,你的眼睛裏就住進了落寞。此時的我,比大雁更像一隻大雁,在悲苦中把收緊的翅膀張開,撿回那粒滾落唐朝的淚珠,飛越滄海,掠過桑田,用暗語寫下故事的伏筆,讓那個從《詩經》裏走來的絕色女子,多了鉛塵洗盡後的從容與淡定。

每每讀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杜牧的這首長詩《杜秋娘詩》的時候,內心總會有一種想要穿越到唐朝,一睹一代名妓杜秋娘傳奇人生的衝動。更是想一探究竟,杜牧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首長詩?這首《杜秋娘詩》加上序共有七百多字,是一首敘事長詩,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寫盡一個女人傳奇的一生。

這裏節選的是正文裏的開頭,一入筆,杜牧便直接交代了杜秋娘的出生,她曾經相貌的絕色美麗,及她因為一首《金縷衣》而在唐朝詩人裏留下美名。“因為京江的山清水秀,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女人都是肌如白雪,美麗無比。其中,那個名字叫杜秋的姑娘更是不用化妝,便會美得讓人陶醉。她在節度使李錡家的後庭中,也是模樣最俊美的姑娘,明眸裏流轉著深情,讓李錡對其深愛不已。她用纖指端起酒杯,李錡便為她的美貌深深陶醉,她更是用自己的天籟之音為李錡唱起《金縷衣》。”

正是因為江南山水的靈氣,孕育出了一個絕色美貌和靈氣十足的女兒杜秋。她雖然出身貧寒,卻無法掩蓋住出眾的美貌與才華。杜秋六歲時,便被父母送進戲班學習,一進戲班,杜秋便成為戲班裏最用功、最漂亮、最聰明的女子。她的舞姿曼妙,她的歌聲迷人,她的纖纖十指不僅會彈出美妙的音樂,更是會填出精妙的詩詞。很快,杜秋便成為戲班裏的台柱子,名氣也越來越大,等杜秋十四歲的時候,已經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而貧窮家庭裏漂亮的女兒,往往隻有一條出路,那就是當她的美貌初長成時,當她的名氣漸漸外揚時,她便被那些達官貴人們買入府中,成為侍妾或者歌伎。杜秋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十四歲鮮花初綻放的年齡,就被鎮海節度使李錡看中,以重金將她買入府中,成為他府上的一位歌舞伎。

金縷衣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是一個心思沉穩的女子,在戲班經曆過種種磨難的她,內心深深地明白,自己的美貌可以讓自己獲得暫時的衣食無憂,但如果青春去了,美貌不在了,如果找不到好的歸宿,那自己將會一無所有。所以剛剛來到李府的杜秋,便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華,不久便成為戲班裏的領班,杜秋的伶俐、美貌與才藝,很快讓李錡對她另眼相看了起來。

每當李府有重大活動或者宴請賓客的時候,李錡總會讓杜秋抱著一把琵琶出場,杜秋美妙的歌聲往往會讓那些賓客們聽得如癡如醉,讚歎不已,而杜秋的舞姿更是曼妙輕柔,如夢似幻。杜秋相貌的出眾、才藝的精湛、思維的敏捷,都讓李錡歡喜。他喜歡在花前月下與杜秋小酌淺飲,他喜歡杜秋吐字如蘭的聲音,這樣的喜歡是情不自禁的喜歡,是想把杜秋擁入懷抱的喜歡。李錡感覺杜秋與別的女子不同,在他的眼裏,杜秋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越是產生真情,他對杜秋越是敬重。

杜秋是何等聰明的女子,對李錡的心事,她怎能不明白和理解?轉眼自己來到李府已一年有餘,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杜秋也深深愛上了李錡。她發現李錡對自己一直如謙謙君子一般,每次家裏來了客人,李錡都會點了杜秋來陪,或唱歌,或彈琴,或勸酒,或跳舞,每次李錡都會給杜秋非常高的賞賜,但每當有客人想要接近杜秋或者邀請杜秋到府上做客的時候,李錡總是會一口回絕,這讓杜秋內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

生活在複雜大戲院的杜秋,從小看習慣了姐妹們爭風吃醋的樣子,也從她們身上學到了許多自我保護的本領。幸福永遠是自己爭取來的,一生無論經曆怎樣的坎坷,所有的初心,不都是為了幸福嗎?

有一日,從外歸來的李錡,沒有去看他的美妻嬌妾,而是直奔杜秋的幽房,然後癡癡地望著杜秋,以解分離這些日子的思念之苦。杜秋內心何嚐不是充滿思念?她幫李錡斟滿酒杯,抱起琵琶,唱出了這世間最為唯美的愛情歌謠《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是的,杜秋大膽向李錡示愛了,既然愛情來了,既然彼此相愛,誰先說不一樣?李錡怎能不明白杜秋的心事,當歌聲落地,當杜秋與李錡的酒杯碰到一起,李錡深情地握住了杜秋的纖手,然後,把美人擁入懷中,一個深情的長吻,讓杜秋成了他的妾室。

如若時光就此停駐,如若幸福肯永遠長留,李錡與杜秋定會攜手白頭。可往往事與願違,我們一直為了幸福向前,可通往幸福的路上總是充滿荊棘與重重障礙,當我們在行走中不小心摔了一跤,起來再尋找幸福的時候,發現它已經從我們手裏滾出了好遠,要想拾回,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精力、更多的時間。

杜秋娘詩(節選)

杜牧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新寵,窈嫋複融怡。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痕撚止簫吹。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這裏的“濞”是李錡的字,這句話交代了李錡最後的結局:“李錡在戰亂中被殺,杜秋哭得連眼淚都變成了血紅色。落日染紅吳江半邊天,杜秋站在船頭與吳江告別,被送入宮中為奴。”

李錡為什麼會在戰亂中被殺呢?原來這李錡並非池中之物,他憑著父親李國貞的權勢,再加上他政治手腕的高明,一步步高升,先後當上了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鹽鐵轉運使。這時的李錡要軍權有軍權,要錢財有錢財,他的野心,讓他不甘於為人臣,最終,他起兵造反,結果因敗被殺,家產被充入國庫,妻女家眷被納入宮中為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