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reference_book_ids\":[7237854545089399841]}],\"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減字木蘭花》reference_book_ids\":[7237854545089399841]}],\"1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2,\"start_container_index\":1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8},\"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1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1,\"start_container_index\":1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6},\"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1,\"start_container_index\":1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6},\"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1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4,\"start_container_index\":1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9},\"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1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5,\"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0},\"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1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8,\"start_container_index\":1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金縷衣》reference_book_ids\":[701253115557236225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這繁華的三月
適合把你從青衣的袖底請出
你可以邁著蓮步而來用
你嫵媚的笑 傾城的美
把月光羞進雲層裏
隔著塵世煙火 你把自己的歲月
淋成了一場玫瑰浴
一小撮紅色的火焰燃燒在明澈的眼睛裏
英雄走遠了 你也走遠了
遠到無人尋找到你的蹤跡
寫著漢字的石頭上可以看到水的肋骨
而你比美人更像美人
蘇小小·何處結同心
減字木蘭花
蘇小小
別離情緒。萬裏關山如底數。遣妾傷悲。未心郎家知不知。
自從君去。數盡殘冬春又暮。音信全乖。等到花開不見來。
青衣,用自己的水袖洗著泛白的時光,在風景迤邐的深處,一位芳華絕代的女子,邁著蓮步,從故事深處走來。你不看,那些相思花兒都紅了,紅得嬌豔而又婉約,紅得奔放而又內斂。而你絕世的容顏,卻掩蓋不住內心深深的孤單,以及薄命的紅顏。故事依然在舊時光裏低吟淺唱著,你的倩影在文人墨客的詩行裏,成了最亮麗而又最憂愁的風景。
每讀南朝齊時期,錢塘第一名妓蘇小小的這首《減字木蘭花》,內心總是生出無限的歎息,這麼美的女子,深陷紅塵深處,身邊來來往往走過那麼多人,卻依然保持著最初的本心,把愛情演繹到刻骨銘心。
蘇小小的這首《減字木蘭花》哀婉憂傷,在她的這首詞裏,一入筆便用了“別離情緒”這四個字,一下就扣住了我們思念的心,這是怎樣的一次別離,又怎樣牽扯著蘇小小的心呢?接著她平鋪直敘,萬裏關山,好比天涯海角,兩個人距離這麼遠,又怎能有相見的機會?我內心的思念與憂傷,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自從你走了之後,已經過去了幾個寒冷的冬天,春天也已經遲暮。可你依然音信全無,等到花都開了,你還沒回來。
那麼蘇小小這首詞是寫給誰的?是誰讓蘇小小思念到淚流滿麵,思念到茶飯不思?他又是怎樣拉動蘇小小孤傲而又才華橫溢的愛情琴弦的?她美好的愛情又是怎樣煙消雲散的?
燕引鶯招柳夾途,章台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訪,家住西泠妾姓蘇。
——蘇小小詞
蘇小小的故事,在西湖,基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但因為時間久遠,曆史的車輪上有太多戰爭的滾滾烈煙,一場戰爭就是一場文化與藝術的災難,它讓文化遺失,讓藝術品破碎。所以蘇小小雖然是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名妓之一,但她留下的作品卻是寥寥無幾。但又因為蘇小小寫的詩詞隨手拈來,押韻好記,以說唱的方式在民間被傳唱下來的非常多。像這首介紹自己出身的小詩,雖然是無題,但從字裏行間,我們基本能確定蘇小小的出生地和生活習性。
是的,公元479年,江南水鄉姑蘇一帶,一個蘇姓的殷實家庭,終於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夫妻兩人中年得女,自然是喜不自禁,他們望著女兒嬌小、美好的容顏,為自己的女兒取名蘇小小。
父親是東晉的官員,母親在家相夫教子。殷實的家庭條件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江南水鄉的滋潤,蘇小小天資聰慧,小小年齡便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小巧精致的蘇小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們不束縛蘇小小的天性,所以別看蘇小小外表柔弱嬌小,她的性格卻是開闊爽朗,不拘小節。如所有父母一般,蘇小小的父母希望蘇小小在他們精心陪伴下幸福快樂地成長,待蘇小小長大成人,幫她擇得佳婿。
可天有不測風雲,在蘇小小六歲那年,父親突然生病去世。在古代,女人是不準許出門工作的,所有家庭收入都由男人掙來。父親突然離世,家裏收入一下被切斷。蘇小小與母親的天塌了下來。蘇小小的母親雖然已是人到中年,卻芳華依然,為了蘇小小,她不得不賣身為歌妓,來養活蘇小小。在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下,蘇小小交往的朋友大都是那些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
可這樣的日子也並沒有維持太久,四年後,母親因為心力交瘁也不幸離開人世。隻有十歲的蘇小小隻好與她的乳母賈姨媽變賣母親和父親留下的所有家產,搬到城西的西泠橋畔柏鬆林中的舊屋居住。兩個人雖然生活拮據,卻也過得自由自在。轉眼,蘇小小十五歲了,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相貌的傾國傾城,舉止的得體大方,琴棋書畫的才氣橫溢,不知道迷倒了西湖畔的多少公子哥兒。
十五歲的花季,傾國傾城的美貌,可沒有父母的管教與約束,蘇小小的思想是開放與自由的,如若她有一般女孩子的思想,她完全可以在此時選擇一戶不錯的人家,結婚生子,從此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可這樣的生活,她內心是不想要的,她不願意為了結婚而結婚,她要找到自己真心愛的、自己心儀的男子,才肯把自己托付給他。所以當賈姨媽勸她嫁人的時候,她這樣回答:“寧以歌妓謀生,身自由,心幹淨,也不願悶死在侯門內。”
從此,十五歲的蘇小小為了生計淪為歌妓,開始操琴謀生。她溫婉、清純、幹淨透亮的容顏,迷人的歌喉,優美的琴聲,她不拘小節、開闊大方的性格,受到無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追捧,那些達官貴人們,在她身上揮金如土。但蘇小小潔身自好,賣唱不賣身。曆史學家張振華對蘇小小的評價極為中肯:“中國古代第一美女,第一才女,她是曆史上最優秀的女孩,江南才女,絕代佳人!至於有人傳言的她的身份到底算什麼,我認為應該是古代的藝人。”
蘇小小喜歡坐油壁車,所以她按照自己的設計,讓能工巧匠們為自己打造了一輛豪華的油壁車,每次出門,都喜歡坐在油壁車裏,一邊任馬兒信韁由鞭,一邊欣賞西湖的風景。
同心歌
蘇小小
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鬆柏下。
當油壁車與青驄馬相遇的時候,便注定了一場盛大愛情的開放。這首無題詩,也是由民間流傳而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蘇小小乘著她的油壁車走到西陵鬆柏下的時候,鬆柏下的一匹青驄馬被油壁車嚇了一跳,那馬上的少年郎急忙勒緊韁繩,想讓蘇小小的油壁車過去。此時,坐在油壁車裏的蘇小小正掀著車簾,望著外麵的風景,結果當坐在青驄馬上的少年擋住蘇小小的視線時,蘇小小隻這麼一望,心便莫名地狂跳了起來,她知道,眼前相貌堂堂、儒雅英俊的少年就是自己今生要找的人。
而那馬上的少年,何嚐不是與蘇小小有著同樣的感受呢?隻一眼,自己的心便亂了方寸;隻一眼,便知道對方就是自己苦苦等待的那個人。是的,這少年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宰相阮道的兒子阮鬱。蘇小小就這樣與阮鬱四目相對,相望無言,直到油壁車前行到再無法望到彼此為止。
回到旅館的阮鬱,如靈魂出竅一般,眼前晃來晃去的全是蘇小小美貌的容顏,他心裏明白,自己愛上蘇小小了,是一見鍾情的愛,如若此時自己不去尋找蘇小小,那定會生不如死。阮鬱再也無法在旅館待下去了,他騎上自己的青驄馬,直奔蘇小小的柏鬆林而去。
再說回到家中的蘇小小,失魂落魄,她的心好像跟一個人走了,如若那人不把自己的心送回來,恐怕今生自己都會是一具行屍走肉。正在蘇小小六神無主的時候,阮鬱來了,深情地執起了蘇小小的手。一見鍾情,就是這麼奇妙的事情,說不清,道不明,兩個從未謀麵的陌生男女,就像認識了很多年,隻一眼,便心有靈犀,認定彼此是一生的摯愛。
蘇小小把自己的身體投進阮鬱的懷裏,從未有的踏實感、幸福感向她襲來。她牽起阮鬱的手,來到賈姨媽的麵前宣告她與阮鬱相愛的好消息。賈姨媽是懂蘇小小的,她欣喜不已。當晚,賈姨媽為兩人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讓兩人結為夫妻,同床共枕。
此時,你看到青衣舞著水袖,任半片桃花在故事的深處飄蕩,一杯紅酒,灌醉了整個紅塵。那日的蘇小小與阮鬱是何等的美滿與幸福,一雙紅燭,一對人影,風吹著窗下的簾櫳,荷塘裏倒映著月光的朦朧。而蘇小小為了永遠銘記與阮鬱一見鍾情的緣分,執筆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同心歌》,以作紀念。從這首《同心歌》裏,我們不難讀出蘇小小內心的喜悅與對忠貞愛情的描述,這份愛足夠讓她用一生的時間來珍惜與珍藏。
與阮鬱完婚後的蘇小小,把幸福演繹成了絕唱,她以為,自己從此可以與阮鬱白頭到老,永不相離。但這樣的幸福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當阮道知道自己的兒子竟然與歌妓廝混到一起的時候,他氣得連夜派家人追到西泠橋畔,以自己病重為由把阮鬱逼回了金陵(今南京)。
兩個人分別時,都哭成了淚人兒,阮鬱信誓旦旦,許諾蘇小小定會回來接她回家,蘇小小也對阮鬱說出了“結下同心結,此生不相離”的誓言。可愛情在現實麵前真的是太渺小了,他們的婚姻是不被阮道認可的,回到家中的阮鬱被關押了起來,並很快被迫娶了門當戶對的達官貴人家的小姐為妻。而獨自等待在西湖畔的蘇小小隻能把相思寫成一首首詩歌,她內心的渴望與盼望,唯有被風吹皺的西湖水知道,可西湖水也不能盛放得下她內心的憂傷。
蘇小小病了,得的是相思病。其實,才貌雙全的蘇小小身邊,並不缺乏追求者,而且追求她的人非常多,蘇小小的門前,用每天都是車水馬龍來形容是一點不為過的。
這一日,上江觀察使孟浪與手下遊西湖的時候,迎麵走來的女子讓他眼前一亮,這樣的美貌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當他一打聽,那女子就是一代名妓蘇小小的時候,再也無法按捺住自己的愛慕之情。但因為自己身份的原因,他不好親自上門拜訪,便讓自己的家人帶了厚禮來請蘇小小到自己的府上做客。蘇小小對他並沒有好感,可孟浪還是不死心,一連派人請了六次才請來蘇小小。
孟浪沒想到蘇小小竟有這樣高的心氣,想有意難為她。此時,窗外雪花紛飛,一枝紅梅盛開在大雪之中,孟浪便指著那枝紅梅讓蘇小小作詩。蘇小小不假思索,隨口吟道:“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這首小詩有淩然正氣,有愛憎分明,孟浪聽了,臉是紅一陣、白一陣,心裏對蘇小小便有了恨意。後來,找了一個理由,就把蘇小小押進了大牢。
那時的蘇小小因為相思早已成疾,又怎能受得了這樣的折磨,很快便在獄中病倒。孟浪知道蘇小小並無罪過,更不想她真的死在獄中,又找了一個理由把蘇小小放了出來。這麼一折騰,蘇小小的身體越發柔弱,可思念卻還是一日比一日強烈。
水痕不動秋容淨,花影斜垂春色拖。
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雲磨。
——蘇小小
這首來自民間的蘇小小的作品,可以說是蘇小小自怨自艾的真實寫照,思念與疾病已經讓她夜不能寐,折磨得她瘦骨嶙峋。這一日,獨自一人坐在西湖畔的蘇小小,正舉目遠思,突然一個落魄書生走進了蘇小小的視線。蘇小小望著這書生的模樣,一時有些癡了,也呆了,難道是自己的誠心終於打動上天,讓阮鬱出現在了自己眼前?
走進這亭台的書生顯然是感覺到了蘇小小正在望著自己,他拘謹地向蘇小小施了一禮,蘇小小這才回過神來,詢問中,知道這相貌與阮鬱極像的書生名叫鮑仁,正走在趕考的路上,可因為家庭貧窮,帶的盤纏用光了,正一籌莫展。蘇小小一聽,心生同情,帶鮑仁來到自己的西泠小樓,給足了鮑仁盤纏,並祝他金榜題名。
轉眼,兩年的時間過去,病與相思折磨著蘇小小的身心,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在她生命的彌留之際,她的眼前呈現的是與阮鬱初遇時的情景,兩人執手相愛的溫暖,還有兩年來自己苦苦等待與思念的痛,她對守在自己身邊不離不棄的賈姨媽說出了自己最後的心願,希望死後,把她埋葬在西湖畔。
蘇小小墓
李賀
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鬆如蓋。風為裳,水為佩。
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當相思在內心生出種子的時候,悲苦的愛情便成了它的溫床,無論你怎樣想忘記,可夜裏夢裏,醉裏笑裏,卻全是那人的影子。唐朝詩人,有“詩鬼”之稱的李賀的這首《蘇小小墓》,可以說深刻地表達出了蘇小小的愛情悲劇:“蘭花上點綴著的露珠,如她淒苦含悲的淚眼。沒有什麼東西可編織同心,煙靄幻作花兒卻不能修剪。芊芊芳草是她的席墊,亭亭青鬆是她的傘蓋。飄飄清風是她的衣衫,咚咚流水是她的玉佩。生前所乘坐的油壁車,每當夜晚還把她等待。閃爍陰冷綠光的磷火,無人赴約而枉費光彩。想綰結同心的西陵下,陣陣寒風吹淒淒苦雨。”
從李賀的詩行裏,我們不知道讀出了蘇小小多少的幽怨與哀歎,這種相思在心裏堆積久了,又怎能不讓身體受損呢?相思,是地久天長的等待,是讓身邊的繁華都變成夜深人靜時孤單吞噬靈魂的毒藥。蘇小小門前雖然依舊車水馬龍,但蘇小小的身體空了,靈魂死了,十九歲的蘇小小,終於讓自己的一縷香魂與塵世做了永遠的告別,為自己畫上了句號。可與蘇小小往來的文人雅士們卻沒有忘記她,他們敬佩愛戴的不僅是蘇小小的美貌與才氣,更是她思想的開闊、為人的俠肝義膽。
為蘇小小送葬的隊伍可謂是浩浩蕩蕩,一路前行。可突然送葬的隊伍與一路金鑼開道的官兵相遇,而那八抬大轎裏,坐的不是別人,正是蘇小小曾經資助過的窮書生鮑仁。此時的鮑仁金榜題名,正在去往出任滑州刺史的路上。當鮑仁望到靈牌上的名字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上任正好路過錢塘,還想著等在驛站落了腳,去拜會曾經資助自己的恩人蘇小小。可隻是兩年的時間,一個風華絕代的佳人怎麼會永遠離開這個塵世了呢?
蘇小小有義,鮑仁也是一個有情之人。鮑仁撫棺大哭,不想蘇小小就這樣被草草埋葬,他按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墓上覆六角攢尖頂亭,叫“慕才亭”。
餘秋雨先生在他的《西湖夢》裏曾這樣評價蘇小小:“與這種黯淡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不管怎麼說,這位才女的資格都要比上述幾位名人都老,在後人詠西湖的詩作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蘇東坡、嶽飛放在這位姑娘後麵。”
是的,蘇小小的人格是閃閃發光的,這種光,正好可以照耀著世俗引以為傲的風化與腐朽,更是直擊靈魂深處的黑暗與固執,所以蘇小小的名字與她的故事被傳誦了下來,相信後人還會有更美好的文字來讚美她、歌頌她。
薛濤·同心蓮葉間
柳絮
薛濤
二月楊花輕複微,春風搖蕩惹人衣。
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
“一團團柳絮如潔白的雪花一般飛舞著,搖曳的春風吹得人兒心旌蕩漾。這飛來飛去的柳絮本是無情的種子,任風吹著飛向南方又飛向北方。”每讀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的薛濤的這首《柳絮》,心便若一朵桃花一般飛舞在唐朝的月光下,任彩色在夢裏恣意渲染。此時,你會看到酒杯上還留有紅唇的印痕,枯萎的玫瑰,謝幕的愛情故事,讓觀者還意猶未盡。可以說,薛濤的這首《柳絮》寫出了她與心愛之人極淺的緣分,也寫出了一個孤單的女子心如浮萍一般的漂泊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