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雙棲綠池上,朝去暮飛還(2)(2 / 3)

陸羽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小小年紀迷戀家裏的藏書。而李冶性格外向,開朗爽快。兩個孩子都聰明至極,自己花上三天才能讀完的一本書,兩個孩子用上三個時辰便能讀完,如果問他們書中重點部分,他們都能一一答對。所以因為同時愛上書,兩個孩子相處得非常融洽,讀書時安靜讀書,玩時,兩個人在花園裏也能打成一片。

就這樣,李冶與陸羽兩小無猜地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的時間,雖然陸羽相貌不揚,但李冶從內心愛慕陸羽的才氣,而陸羽更是從內心對李冶愛慕不已,兩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情心暗許。但性格木訥、內向,說話有點口吃的陸羽,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每當望著貌美如花、聰慧無比的李冶的時候,千言萬語梗塞在喉,一句也無法表達出來。

可此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冶的父親告老還鄉,舉家要遷回老家湖州烏程。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讀李冶的這首《相思怨》,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李冶心生愁緒,她看到了陸羽望向自己時眼睛裏的熱烈,也感知到了陸羽行動的膽怯,這讓李冶內心生出了許多的無奈與歎息。她也感知到,陸羽對自己的身世很介懷,為了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他是不肯跟著他們全家回老家的。為了試探陸羽,她便執筆寫下這首《相思怨》,放在了自己經常和陸羽坐在一起談詩、論茶、撫琴、吟唱的後花園的小亭裏。李冶希望陸羽能明白自己的內心,能明白她不是一個以家庭地位和相貌取人的女子,她希望陸羽看到此詩時,能有所行動,能大膽說出內心的愛。因為李冶知道,如果這次自己真和陸羽離別,恐怕真的就要如自己詩行裏所描述的那樣:

“人們都說海水深,可這海水的深,不抵一半相思的深。海水無論多深尚且有底,但相思卻是永遠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岸。提著自己喜愛的六弦琴來到樓閣裏,在鋪滿月光的樓閣裏,卻沒有看到你的影子。彈著思念你的曲子,因為情深至極,指尖下的一根琴弦竟然斷裂開來。”

麵對分別,李冶的心是憂傷的,可比李冶隻大三歲的陸羽,一個才剛剛十七歲的少年,真的還沒有勇氣擔起一個家庭的重擔,在沒有李家、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他知道,即便是自己有勇氣向李冶表白了,也不能給李冶一個美好未來。

陸羽在《陸羽自傳》中,也曾經用這樣的文字來辛酸地調侃自己的身世:“(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從這句話裏,足可以看出陸羽對自己身世的介懷,以及那種在李冶麵前深入骨髓的自卑。他心裏懷著山水風景,懷著遠大的誌向,那就是踏遍祖國的山水,把祖國的茶品集齊,讓中國的飲茶習俗成為一種真正的文化。兩個有情的人兒,就此分開,李冶和陸羽各自沿著各自的人生軌道開始了兩種不同的生活。這段美好姻緣,就這樣,因為陸羽的膽怯而畫上了句號。

寄朱放

李冶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

鬱鬱山木榮,綿綿野花發。別後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唐朝出現的才女,之所以勝過封建社會其他所有朝代,那是有原因的,因為唐朝提倡的是男女平等,包括唐朝的服裝,女子們穿得也是大膽暴露。包括那盛大的文學聚會,名媛之間的聚會和才藝表演,都會有許多女子參加,文才出眾的李冶當然也會參與其中。

但李冶的父親是一個儒生,一生過習慣了中規中矩的日子,而李冶性格太過開放與活潑,所以他總是限製李冶的自由,這讓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李冶極為反感,便提出到剡中玉真觀出家。父親想或許這樣可以讓李冶在誦經中安靜下來,便答應了李冶的要求,從此李冶為自己取道號李季蘭。

在唐朝有一個時尚,那就是修道,尤其是唐朝的文人墨客,出家修道的非常多,唐太宗曾下過這樣一道詔書:“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所以唐朝出家的女冠可以衣食無憂,行動自由,而這些出家的女道士大多為自願修道的公主和貴族女子、皇宮裏到年齡被遣放的宮女,以及被遺棄的姬妾和不願在煙花柳巷裏求生的妓女。所以道觀這個清靜之地,有時候清靜不起來,像與李冶齊名的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魚玄機,也是道士,但同時也是唐朝名妓。李冶就在當地的道觀出家,再加上父親地位的顯赫,所以她在道觀的行動基本上是放任自由的狀態。

一個十六歲情竇初開的少女,再加上自己天性裏的活潑與開朗,怎麼能耐得住道觀裏的寂寞?李冶修道後,第一次“豔遇”應該從朱放說起。而她這首《寄朱放》,便是自己與朱放分別時,寫給朱放的一首詩詞,這詩行裏,有著太多分別時的戀戀不舍,與一別想再重逢的心願。

這一日,閑來無事的李冶,一個人駕了一葉小舟在湖心裏遊玩,正好看到站在岸邊的一個青年在向自己招手,李冶便讓小船慢慢靠岸,讓青年上船來。原來這青年不是別人,正是在此隱居的朱放。兩個人在船上從文學談到茶藝,越談越投機,兩人很快相戀。但這樣的美好並沒有維持多久,朱放便被委以新的官職要到江西上任,朱放有意讓李冶相隨,但追求生活自由的李冶,也或許是有所等待的李冶,最終沒有跟朱放遠行,而是繼續留在道觀,過著笙歌夜舞的生活。

遠行的朱放對李冶戀戀不舍,為李冶寫下《別李季蘭》:“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詩行裏多了離別的思念與愁緒。李冶便回贈《寄朱放》,以表自己內心對朱放的不舍與愛戀。

比起別的才女,李冶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有一個本領,那就是她會茶藝。她的這些本領都來自少年時她與陸羽之間的交往,相傳湖州、天門一帶現在非常有名的“擂茶”,就是李冶留下的絕技。

時光如梭,一轉眼又是十幾年的光陰,三十歲的李冶依然在道觀中過著自己繁華的人生。從她身邊走過的過客,她自己都無法記清,單是她寫詩贈予的文字裏就有朱放、劉長卿、韓揆、閻伯鈞、崔渙、蕭叔子等。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白天短暫的歡娛之後,李冶的內心往往會生出無限的惆悵,尤其是當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她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漠。當自己生病的時候,那些追隨在自己身邊的狂蜂浪蝶全都離散而去。而此時,當一個人從好友皎然那裏聽說李冶病了的時候,不遠千裏專門渡江來看望李冶。

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李冶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是的,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與李冶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陸羽。當臥在病床上的李冶,突然望到走進房間的陸羽,當兩個人四目相對的時候,此時的陸羽,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青澀少年,一舉手一投足間,都透露著成熟男人的韻味與魅力,再加上他文學成就的造詣、茶藝的精湛,都令李冶怦然心動。而李冶也終於明白自己一直單身的原因了,那就是心裏那個少年的影子一直都在,根深蒂固,無人可以取代。而陸羽何嚐不是這樣呢,經年來,走遍祖國大江南北,與無數女子有過交集,可卻沒有一個女子走進過自己的心房,原來自己的心房早已有人占據。

李冶揮筆而就《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以表達自己無以言表的複雜心情,歡喜、辛酸、思念,都在這一刻湧上心頭。“此時的相逢,不知道是因為思念太深產生的幻覺,還是真實的你來到我的身邊。可惜我們這次相逢,我卻還在病中,思念的話都堵塞在心中,口還沒有張開,眼淚就先流到了嘴角。”這樣的詩行,是怎樣的情深義重。兩個人淺斟薄飲,四目交織在一起,再也不肯分離開來。

此時的陸羽在文學上的成就與茶道上的成就很是了得,可以說震撼了唐朝的半壁江山也一點不為過。和李冶離別後的陸羽潛心文學和茶道,認識了顏真卿、皇甫冉、劉長卿、孟郊、張誌等大唐有名的才子,與他們談茶、論經,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的經典之作《茶經》,並且在《茶經》裏,陸羽融入了儒學文化與佛學文化。也正是陸羽《茶經》的問世,讓中國的茶文化走向了世界各地,並得以推廣和被世人所認可。陸羽雖然一生顛沛流離,曆盡人生滋味,但他的人生是圓滿的,如這一道道起浮回旋的茶葉,雖然一路衝蕩,卻終得茶香般的善果。陸羽所創造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可是,就在兩個人你儂我儂,李冶感覺自己的生命終於找到歸宿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李冶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

仰愧彈冠上華發,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

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逢。

李冶是一個真性情的人,她的詩歌,基本都是她生活經曆的再現、內心世界真實情感的表達。她也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敢直接在詩詞裏寫男女交往的女詩人之一。她的特立獨行,讓李冶成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皇帝唐玄宗聽說李冶的故事後,親自下旨,要求李冶奔赴長安相見。

這對於李冶來說,真的是莫大的榮耀,所以李冶連夜走向了奔赴長安的路上。但李冶的內心是膽怯的,是矛盾的,是徘徊的,想到自己已是過了而立之年的人,想到自己的容貌再不是青春年少時的美麗,所以心裏生出了許多的忐忑,更是從內心生出了一種“美人遲暮”的感覺,於是提筆寫出這首《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李冶累了,她是真心想為自己的晚年找個歸宿,在去長安時,在與陸羽別過時,留下了自己的千古絕作《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在與陸羽的愛情中,李冶一直是主動的,這首《八至》是李冶向陸羽表達的最真摯的情感,人間至親至愛的是夫妻,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卻能產生心靈的共鳴,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

但他們的愛情最終沒有開花結果,李冶去長安就是走向了一條不歸路,她還沒有抵達長安便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李冶失去了與所有人的聯係,她的生死、她最後的歸宿成為千古奇謎。

嚴蕊·若得山花插滿頭

卜算子

嚴蕊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起風了,凜冽的風一直吹到大宋王朝,一路卷著故事的悲傷與哀愁、歡喜與欣悅。一粒沒落風塵的沙,在風中翻轉,讓巨大的風吹得自己失去了方向,但它心中明白,即便命運無法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守著的初心不能變,遇到的情誼不能背棄,隨風而逝吧,隻要心安。

風沙在空中翻轉,那個被綁在行刑台上的女子,眼睛裏雖然充滿憂傷,但是透著堅強。那行刑的人每向她的身體抽打一鞭子,她的眉毛就皺一下。當那些人要求她說出自己與唐仲友之間的幽會之事的時候,那被鞭撻的女子卻堅定地回答道:“身為賤妓,縱合與太守有濫,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汙士大夫,雖死不可誣也。”

在這樣的句子裏,你會看到這個小女子的錚錚鐵骨,你會感受到她氣節的不容褻瀆。當那挨過鞭撻的女子再一次被關進大牢的時候,望著暗夜裏的淒風夜雨,回憶如決堤的洪水,把往事一一衝刷出來,那女子禁不住就吟出了這首《卜算子》。從這首詞裏,那個內心充滿憂傷卻又有著堅定信念的女子,把自己一生的經曆與坎坷都一一融入了詞行。

這首詞的上半闋主要回憶自己為什麼會流落風塵,一切都是造化弄人,而自己卻又不得不麵對現實:“並不是我自己願意生活在這風塵之中,而是被緣分所戲弄,所以才淪落到此,那些花兒都有自己盛開和凋落的季節,這一切隻能依靠司其之神東君來做主。”

如果說這首詞的上半闋寫出了詞人在逆境中為了生存,不得不認了命運的安排的話,那麼下半闋就寫出了詞人骨子裏的脫俗與不變初心的本真:“如果到了離開的時間,我定會離開,離開這裏我又能去什麼地方呢?若能將山花插滿頭,就不需要問我歸向何處。”

這樣的詩行是怎樣的灑脫與開闊,是的,這是一個小女子內心的坦然與開闊。這個小女子究竟經曆了什麼?她為什麼會被關進大牢?為什麼會被鞭撻?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詞行呢?

是的,這個有著非凡才氣與俊美相貌的女子,就是大宋一代名妓嚴蕊。嚴蕊原姓周,字幼芳。小時候的嚴蕊雖然家境貧寒,卻也過得幸福美滿,滿腹才華的父親雖然鬱鬱不得誌,但是生活態度樂觀,有著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大氣、開朗的性格,更是對自己唯一的女兒周幼芳和妻子疼愛有加,悉心照料。父親這樣的性格,對小幼芳的影響非常大,她不僅從父親那裏學會了寫詩作賦、談琴畫畫,更是有了溫柔隨和、開闊坦然的性格。

可即便是這樣的小幸福,上蒼也對小幼芳吝嗇不已。在小幼芳八歲那年,父親因病離開了人世,小幼芳隻好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變得越發悲苦不已。一轉眼又是六年的時間過去,幼芳的母親也因常年積勞成疾,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無可奈何的幼芳隻好賣身,成了一名歌伎,從此,更名為嚴蕊。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嚴蕊的這首小詞《如夢令》輕暖、溫柔,把一個和風煦煦的美好春日的畫麵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那花兒開得真熱鬧,杏花開了,梨花又開。紅白相見,定是這多情的東風催開的。你可還記得,你可還記得,我們在武陵微醉的那晚?”

多麼美好的一段回憶啊,嚴蕊詩行裏所描寫的人物又是誰呢?在這裏,需要把嚴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台州知府唐仲友請出來了。嚴蕊相貌俊美,多才多藝,不僅能歌善舞,並且出口成章,讓那些風流才子們對她可以說是一見傾心,再見傾情。有些人為了能見到嚴蕊一麵,不遠千裏,專程趕到台州來一睹嚴蕊的美貌,領略她的才藝。

同時,她的端莊優雅也打動了一個人的心,那就是當時的台州知府唐仲友。這唐仲友也是一個性情中人,著有《六經解》《帝王經世圖譜》《說齋文集》等,尤其是他的刻書,可謂是名震大宋,所刻之書有《荀子》《楊子法言》《中說》《昌黎先生集》《後典麗賦》等,人稱“宋槧上駟”,讚其“雕鏤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

對於唐仲友這個名字,嚴蕊也早有耳聞,尤其喜歡讀他的《六經解》,臨摹他的書法。所以當唐仲友慕名前來與嚴蕊相會的時候,嚴蕊望著眼前這個儒雅卻又不失風度的翩躚男兒,是真的怦然心動了。但嚴蕊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她知道自己與唐仲友身份懸殊,她懂得也會拿捏她與唐仲友之間的距離。越是有距離,唐仲友越是對嚴蕊從內心敬重。他們遊走在山水之間,談詩論賦,吟歌唱曲,讓彼此的幸福與快樂愜意地融入這份純潔的情誼之中。不久,唐仲友幫嚴蕊落了官籍,讓她成為一名營妓,並允許她回黃州和老母親一起同住。這樣的大恩,嚴蕊是銘記在心的,當然,她同時也成為唐仲友家宴上的座上客,她的這首《如夢令》便是作於唐仲友的家中。

那一日,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嚴蕊與她的姐妹們再一次來到唐仲友的家宴上。為了一展嚴蕊的才華,唐仲友指著滿院的春色對嚴蕊道:“卿就以紅白小花為題,作小詞一首吧。”

嚴蕊輕移蓮步,望著滿院生機盎然的綠色,靈感在腦海中閃現,隨口就吟誦出《如夢令》,那份安靜溫柔的美,那份平靜坦然的甜,那份向往自由之身、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便在文字中一一呈現。當然在這美好的詞行裏,有嚴蕊一心思著、念著、想著的人與她舉杯共醉的畫麵。

鵲橋仙

嚴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

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

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不在其境,怎知其意,嚴蕊一生寫出詩詞無數,可流傳到今天的也就隻有《卜算子》《如夢令》《鵲橋仙》這三首詞。這首《鵲橋仙》讀來依然是嚴蕊一貫的文字風格,無論生活給她怎樣的磨難,無論經曆怎樣的苦楚,她的態度永遠是從容而又淡然的:“梧桐葉隨著秋風才剛剛開始墮落,桂花正好也盛開來,桂花一盛開,水塘裏的荷花就開始凋謝。天下的女子在合歡樓上用九孔針穿起了五色線,向月兒求得美好姻緣,露珠晶瑩,玉盤一般的月亮把光亮灑落人間。蜘蛛忙著結網,卻不見喜鵲去天上搭橋,牛郎不去耕田,織女也停止了自己的織布聲,牛郎織女在銀河兩岸遙遙相望,辜負了這幾千年來人們向往的美好傳說。人間正好剛剛到了一年相會的日期,卻不知道,這天上才隻隔了一夜的時間。”

可以說從這首詩詞裏,融入了嚴蕊深刻的憂傷,以及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擔憂。一生就這樣迎來送往,道是有情,卻是無情,內心渴望著真愛,卻又怕真愛的傷害。真的是應了那句“怕什麼,來什麼”的俗語,苦難果然又降臨到了嚴蕊的頭上。

我們知道,大宋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也正是因為大宋重視文化教育,所以也滋生出了許多的學派,其中以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唐仲友是永康學派的重要成員。

那時的朱熹正被朝廷重用,所以朱熹一連向朝廷上了六道奏章,來彈劾唐仲友,而這六道奏章中的第三、第四狀所彈劾的便是唐仲友與嚴蕊之間有傷風化的罪名。結果朝廷就下令黃岩通判把嚴蕊抓捕了起來,先是把她關押在台州,後來又關押到紹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嚴蕊受盡了鞭笞之刑,幾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被逼招出她與唐仲友的幽會之事。

嚴蕊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自己的氣節與初心,哪怕一縷香魂就此被冤枉至死,她也不想屈打成招,並在獄中寫下流傳千古的《卜算子》。詞中,嚴蕊有對自己的辯解,有對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憂傷,有想離開風塵苦海的期待與願望。

此詞一經問世便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紛紛被嚴蕊這首詞感動,無不從內心敬佩這個有骨氣的小女子。果然,此事引起了朝野議論,更是驚動了皇帝宋孝宗。宋孝宗認為這樣的黨派爭鬥,真的是“秀才爭閑氣”,於是將朱熹調離了京都。當這首詞傳到一代愛國英雄嶽飛的兒子嶽霖手中時,嶽霖也被嚴蕊不畏強權的品格深深打動。此時的嶽霖正好擔任提點刑獄一職,他不僅從大牢裏放出嚴蕊,更是幫她脫了營籍,滿足了嚴蕊想擁有自由身的願望。

至於故事的後來,人們再沒有記載,但我從內心相信,一個執著追求幸福的女子,定會與幸福撞個滿懷的,相信嚴蕊定會找到真正愛她、懂她、憐她、惜她的良人。

柳如是·猶待卷簾知

楊白花

柳如是

楊花飛去淚沾臆,楊花飛來意還息。

可憐楊柳花,忍思入南家。

楊花去時心不難,南家結子何時還?

楊白花還恨,飛去入閨闥,

但恨楊花初拾時,不抱楊花鳳巢裏。

卻愛含情多結子,願得有力知春風。

煙花深,柳巷長,水袖一般的江南,讓盛大的春天綻放。故事裏的伏筆在月光下行走,美人的明眸裏,充滿愛情的憂傷。一曲《楊白花》,吟出多少塵世滄桑?紛紛揚揚的楊花隨風而去,讓淚水沾滿衣襟,紛紛揚揚的楊花飛來,我對你的相思還沒有平息。可憐這些楊柳花,都強忍著相思飛入了南樓,有多少愛恨離別,就有多少訴不盡的閨怨。

大明末年,南京古都依然繁花似錦,楊花紛飛,一代名妓徐佛站在秦淮河畔,望著滾滾河水發呆,然後她輕拂了一下被風吹到前額的劉海,邁開蓮步想從煙波浩渺的十裏河岸走回自己的十間樓。可此時,眼前的一幕卻讓徐佛驚呆了,隻見幾個小乞丐圍攏在一起,對被他們圍到中間的一個小乞丐拳打腳踢,中間那個被打的小乞丐,雖然痛得在地上打滾,但不肯丟下手裏緊緊握著的一個大包子。

徐佛立刻心生憐憫,急急走向前,用一把碎銀子把那群小乞丐打發而去,然後俯身扶起了還趴在地上的那位小乞丐,牽著他的手,向自己的十間樓走去。徐佛把那孩子領到了自己的房間,當那孩子看到徐佛桌子上的吃食時,雖然餓得喉嚨來回吞咽,眼睛直勾勾地望著桌子上的吃食,但腳並沒有動彈。

徐佛從內心讚歎了一聲,看來這個孩子是一個人窮誌不短的人。她急忙拿起桌子上的點心放進了孩子的手中,那孩子便迫不及待地放進了自己的口中。待孩子吃飽後,徐佛便命自己房裏的丫頭給這個小乞丐洗澡。當孩子幹幹淨淨地站到徐佛麵前時,徐佛一下驚呆在了原地。她本以為自己救回來的是一個小男孩,本想以後讓小男孩在自己南樓的廚房打工,給他一口吃食,可沒想到站到自己眼前的卻是一個驚為天人的小姑娘。隻見她膚白如雪,柳眉下那雙撲閃撲閃的大眼睛清澈透明。徐佛對眼前的小女孩是越看越喜歡,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這個小女孩就是後來名震古今的“秦淮八豔”之一的柳如是,她對自己童年的記憶很模糊,隻記得自己姓楊,名愛。後來當她讀到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句子時,感覺這句子就是在書寫自己的平生,從此為自己取號柳如是。

這徐佛,也是一代名妓出身,民間傳說她曾經與複社領袖張溥素有往來。她也算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女子,想起自己家世的不幸,再看站到自己眼前的這個小人兒楚楚可憐的樣子,她知道眼前這個小女孩長大後定是美人兒,是一個蕙質蘭心的人兒。從此她便對柳如是多了一份厚愛,讓她與自己一起住進了十間樓的歸來院,並特邀鬆江名師陳眉公到歸來院,調教她寫字繪畫,吟詩作對,操琴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