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是美國。1960年,美國率先應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了兩顆衛星。1961年,又實現了一箭三星。俄羅斯也多次用一枚火箭發射多顆衛星。我國於1981年9月20日開始,用“風暴1號”火箭發射三顆科學試驗衛星,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的技術的國家。印度於2011年完成了一箭十星、一箭七星的發射,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一箭多星的國家。一箭多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標誌著發射技術上的新突破。
知識點:衛星發射、一箭多星、星箭分離技術
為什麼要製造和發射小衛星
當今地球的上空,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小衛星,成為一道新的風景線。所謂小衛星,是指質量在500千克以下而功能與同類型大衛星相當的衛星。
微電子、微機械、新材料和新工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可以使衛星的體積、質量大大減小,而性能仍保持較高的水平。如美國一種名叫“觀測鏡”的偵察衛星,質量僅為200—300千克,在700千米軌道高度,對地麵目標的分辨率達到1米,成像帶寬度達15千米,工作壽命5年,功能已經相當於過去的大型偵察衛星了。
現代小衛星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它的研製周期短,一般不超過兩年,而大衛星通常要七八年;其次是小衛星的發射方式靈活,既能由小運載火箭單獨發射,也可以隨同別的衛星一起發射,或用一枚火箭發射多顆小衛星;最後是成本低,性能高,小衛星可批量在流水線上生產,單顆衛星的價格大大下降,而發射費用也較為低廉。
21世紀,航天技術對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衛星在體積和質量上將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兩極發展。發展中的中國小衛星是中國航天年輕的主力軍,它將在各項應用領城以更好的技術服務於國家和人民。我國現代小衛星已通過國際合作、參與競標的多種形式活躍在國際航天的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了我國航天小衛星的先進形象。從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內,我國航天已連續發射成功海洋一號、實踐六號、試驗二號、創新一號以及地球雙星探測衛星等多顆高性能現代小衛星,標誌著我國已具備開展高質量科學衛星的能力。
除應用於軍事外,小衛星在民用領域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截至2005年,我國研製並成功發射了68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4艘無人試驗飛船,2艘載人飛船,拓展了航天器的製造領域。
知識點:小衛星、試驗二號、實踐六號
為什麼航天員要穿航天服
去太空旅行的航天員都要帶上一件航天服,那是為了適應太空環境的需要。太空環境十分險惡,大大小小隕星的襲擊,常常令航天員猝不及防;高空的輻射,會危害人體的細胞膜,幹擾或終止細胞的抗疾病功能;還有太空中充斥著人類遺棄在那裏的太空垃圾,對航天員的生命也是一種威脅。為此,航天員需要嚴格的保護措施,才能去太空工作。
航天服是一種高科技的產品。它的作用除了防禦來自太空的侵襲以外,還有一套生命保障係統和通信係統。它能幫助航天員適應太空中溫度的急劇變化,使航天員有合適的溫度、氧氣和壓力,如同在地麵上一樣舒適;在太空行走時,可以方便地與航天器上的航天員通話聯係。
航天服的設計者,可謂精心而周全。航天服一般至少有5層。與皮膚接觸的貼身內衣又輕又軟,富有彈性,通氣又傳熱,內衣上安有輻射計量計,以監測環境中各種高能射線的劑量。內衣上的腰帶,具有生理監測係統,可隨時測定心率、體溫。
第二層是液溫調節服。衣服上排列著大量的聚氯乙烯細管,調節溫度的液體通過細管流動,溫度的高低可由航天員自己控製,有3個溫度檔次可供選擇。
第三層是有橡膠密封的加壓層。層內充滿了具有相當於一個大氣壓的空氣,保障了航天員處於正常的壓力環境,不致因壓力過低或過高而危及生命。
第四層是一個約束層。它把充氣的第三層約束成一定的衣服外形,同時也協助最外一層抗禦隕星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