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書房裏,藏有多年來購置的各類文史圖書,《古文觀止》購於1978年,《史記》購於1992年,《天下第一樓》購於2008年書市……每本書,都有一個與我有關的故事。閑暇的時候,最愜意的事就是在書櫃前瀏覽。
我的藏書,厚薄不一,顏色各異,高低錯落,異彩紛呈。古文典籍,蒼然蘊藉;時文簡冊,新鮮奪目;它們或群籍駁雜,眾語爭喧;或自成體係,固若金湯;高頭講章,壁壘森嚴,似有重兵把守;散文小品,快樂和諧,有如嘉賓聚會。中外小說集聚一櫃,人間故事林林總總,或快樂或唏噓,令人掩卷難忘;古今詩詞薈萃一廚,清詞麗句撲麵而來,亦清心亦爽目,使我愛不釋手。
麵對自己的藏書,就是麵對個人生命時光的漫長風景。
書是書房的主角,書籍是它主人積極人生的見證物。每本書的折痕裏,都留有曾經的手澤、思考或慨歎,那是書房主人生命時光的精神氣息。
我在網上瀏覽過各種家居書房的圖片,那些書房確實漂亮,卻缺少最重要的東西:書。書架上往往僅擺著若幹本時尚雜誌,搔首弄姿,點綴其間,真愧對了“書房”的名號。
真正稱得上書房的,要有相當數量的書,新舊參差,薄厚不勻,那是多年累積的結果。那些書被你認真讀過,且有的讀了不止一遍,更有的已經被你倒背如流了。書中的思想被你研磨消化,早成了你思想的一部分。
書房有遠比物質世界遼闊得多的思想疆域。在這個思想的曠野裏快馬馳騁,你獲得的是一個健康的靈魂。少年時,我在一本書中讀到過這樣的句子:為了保持人的尊嚴,就不能馬馬虎虎地活。僅此一句,讓我受益了幾十年。書籍對我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它為我的人生在精神上指明了一條大道。
如今,當我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曆和思想閱曆的時候,也有了自己獨立的書房和一整書房的書,快樂欣喜,無以言表。
我書櫃中數千冊書籍的作者們,似乎正爭相對我演講,急切地向我闡述他們的理念,要我加入他們的團隊,接受他們的思想。我對他們說,我可以接受你的某一部分,但不會接受你們的全部。我早已經學會了擇善而從,不會歧路亡羊,迷失自己。我最終想走的,是屬於自己的思想道路。
書房,是讀書人的風景名勝,是讀書人的風水寶地,是讀書人的心靈聖殿。
2010年4月28日
讀書真富貴
人人都說讀書好,但未必人人有讀書的福氣。你得有更多的閑暇,得有悠閑的心境。如果你為金錢所累,終日奔波於利途,你就沒有了讀書的心境;如果你為酒肉朋友所累,終日喧騰於飯莊酒肆,你就沒有了讀書的時間。
和所有工薪族一樣,我無法大富大貴,但剛好能吃飽飯,且不求仕途聞達。每天按時下班,周日沒有應酬,這都給我讀書創造了絕好的條件。我可以氣定神閑端坐書房,捧讀前人典籍,精騖八極,心遊萬仞。
當初我給自己的人生設計是,在具備必要的生存條件之後,其他時光都用來讀書。我果真如願了,一讀幾十年,而且,還有繼續讀幾十年的可能。
每當周日,我早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書房轉上一圈,把書架上的數千冊書籍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再去洗漱。
我不能不愛我的書,有了它們,我的生活就不再平庸了。現實中,我很難遇到博學多識的熟人,可我的書房裏卻聚集了古今中外的精神貴族,它們是我的良師益友。有了書我才感覺到了人生的美好。生活當中缺少的高貴,在我的書房裏卻隨處可遇。
我頭一次發現,自己竟享受著如此奢侈的生活,這真是莫大的幸運。
有些時候,迫不得已進行一些應付,哦,應酬。酒杯剛端起,我就開始想念我的書房,想念我的書。在醉酒廢話的時間裏,我能讀多少頁的好書啊。
我試圖在同事中找一兩個讀友,但很難。讀書這樣的好事,我暫且獨自享用著吧。
2011年5月13日
讀書是福
李敖的書房堪稱氣派,房間裏到處是書。他每天讀書長達10個小時,且幾十年來如此。讀書如此,令人欽羨。
然而讀書也不易。一本書從頭認認真真讀到尾,少則幾天,多則十數日。讀書人不可能隻讀一本書,而是要不斷讀下去。富貴必從辛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讀書人大多不富貴,隻剩辛苦。
可是,我們誰都無法拒絕讀書的誘惑,畢竟書裏彙聚著人類的智慧。假設你對一個尚懵懂的孩子說不要上學讀書了,他立刻會號啕大哭,悲傷無比。讀書是每個人從生命初級階段開始,急於向這個豐富世界索取的第一筆財富。對此事他決不懵懂。
這是無法解釋的現象,隻能理解為讀書已融入了人類的遺傳基因。一個人若在自己的生命中錯過了讀書的機會,就會成為他一生的大痛。所以,讀書是每個人必須的精神的棲依,非物質所能代替。
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初期,讀書人都曾有過日夜排隊購書的經曆。能通過關係買到一本名著,被人豔羨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今天富人的名車洋房所得到的青睞。原因就是那時剛經曆了10年無書可讀的空白曆史。無書讀太可怕了。
在書店裏每見到瀏覽挑選圖書的中年人,我就會心生感動,他們既是在彌補少年時代的缺失,也是在追趕時代疾馳的腳步,中年讀書更有承上啟下的深意。作家劉墉說他經常要溫習背誦《嶽陽樓記》等古文,他還隨身攜帶著《唐詩三百首》。劉墉以他榜樣的力量,對一雙兒女產生了示範作用,以不言之教培養出了品學兼優的兒子和女兒。應了那句老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讀書的幸福感隻有讀書人自己知道。
2006年1月5日
藏書·讀書·用書
讀書能使我細致入微地飽覽人生,而非為了遠離塵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書本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塵世中最本質的部分。
身在紅塵之中,最容易使自己變得當局者迷。而讀書則好比是借助一種工具,得以不斷跳出生活的泥淖,用超然的心態去對自己所處的世界作以鳥瞰。一則為認清人生的位置,一則為校正前進的航向。
人活一世,即使不能把世界上的事情看明白,至少也應該把自己的斤兩掂量清楚。因此,這才要藏書、讀書、用書。舍此,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論語》是我藏書中較早的一本。在這部充滿了哲學光輝的語錄體著作中,孔夫子微笑著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在這個塵世間好好地活著,愛自己,愛別人。不僅要豐衣足食,快樂地活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上,而且要學而不厭,充實地活在無邊的精神世界裏。
讀《論語》,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站在教室窗外偷窺學問的孩子,老師在為他的學生指點人生的迷津的同時,也打開了我混沌的心竅。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之外,我能被允許站在他的課堂窗邊,當一個免交“束修”的旁聽生,真是幸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讀書範圍在逐漸擴大,藏書量也在不斷增加。到如今滿滿六大書櫃的寶貝圖書,散布家中客廳、臥室和陽台各處,看了就讓人高興。
藏書易,能讀為難;讀書易,用書為難。讀書人對手中書卷都有一種癡迷。但“癡”不是白癡,“迷”不是迷糊。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他有見識而不短視,有遠慮而無近憂。他能撥雲見日,透過層層迷瘴去發現和揭示那掩藏在背麵的東西。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是善於憑借他物也。讀書即是如此。
我天生愚鈍,需以後天的努力加以彌補。古人通過書本這個媒介,傳授給了我勤能補拙的秘訣:“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這些年來,我在自己的藏書中不斷鑽進鑽出,對書中的各種思想、觀點,用自己的思維不斷推敲研磨,力圖從中發掘和培植出新的東西來。讀書使我越來越明確一個道理,思想是隨著時間和事世的變幻而不斷變化的,它是一枝生命力旺盛的藤蔓。唯其如此,人們的精神世界才那麼豐富活躍。在閱讀中,使思想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那是讀書的至境。
2001年11月30日
感謝讀書
一
讀書使我的快樂總是從心底生出,而不必有求於外。
二
進入文字的世界,我如禦風而行,飄然陶然,物我兩忘。
三
讀書是名利之外的第三種生活方式——優遊於思維世界。
四
書本滋潤心靈,心中有永遠蔥綠的風景。
五
讀書改變心境,我的內心如平湖秋月,清澈朗潤,淡定無波。
六
書本讓我一步步登上精神的樓台,回首下望,覺今是而昨非。
七
讀書讓我內心強大。當猝不及防遭遇了境遇變化時,文化就來拯救我,我毫發無損,繼續做個快樂的人。
八
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把他們的智慧和經驗都毫不吝嗇地化作了文字,所謂字字珠璣。
九
讀書與不讀書,有雲泥之別。蚯蚓能變成天鵝嗎?能,隻要蚯蚓會讀書。
十
若放棄精神世界的追求,就隻剩下了吃睡玩。愛因斯坦稱那是豬欄式的理想。
十一
青壯時期拚命讀書,中老年月慢慢反芻。
十二
古詩文非背誦不能入腦入心,背書真美。
2009年6月19日
中年讀書
在與歲月的賽跑中,眨眼之間我已把自己的青春身影遠遠地甩到了身後,偶抬頭,發現竟已奔入了中年。
四十來年匆匆過去,我所留戀的,一直是眼中的文字、手中的書。古人言中年讀書好比是“庭中望月”。從前不解其意,便存而不論,心想也許到時候就懂了吧。此話今天再放到眼前,我懂了。
人的一生若是一條航船,四十歲前是處在興致勃勃、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探索中,是在對航線的不斷校正中開行過來的。回頭望去,身後盡是一彎一彎失誤的弧線和美麗的差錯。
即使是失誤和差錯,那也是財富,是自己的青春獻給自己中年的財富。青春年少的當年,曾寫出許多冒失的文字。哪個少年不輕狂。那時節一心想飛,妄想一夜之間攀上文字的巔峰。摔倒了,拍拍土,揉揉疼痛的皮肉,接著還來。
書店對我,是風光無限的勝地。有一天忽然發現,來此做精神暢遊的人眾中,多是芳華正茂的青年人,中年則成了稀星可數的殘餘。心中不禁痛慰交織。痛的是,多少當年發憤人,如今初衷已改;慰的是,自己竟能任憑歲月變幻,人事變換,沒有“中道而廢”(孔子語),還算做到了“非曰能,願學焉”。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中年讀書,離功利越來越遠,離品位越來越近。他尋找的隻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最近一個周日的早晨,為前夜的夢境所遣,我急急來到舊居處,把自行車鎖在那個再熟悉不過、有近五十年曆史的老樓前,沿著窄仄的小馬路散步而去,我企圖重現自己當年的情形。二十年前的我正在讀大學中文,每天侵晨即起,手執古代文學課本,默讀不已。那年我背誦的是屈原的《離騷》全文。一個月,我的背誦竟成功完成了。二十年來,我一直為當年的自己所感動。這個周日我來此地重走當年路,想讓中年的自己再受一次感動。
路邊,兩棵老楊樹還在;枝頭麻雀仍在嘰喳,卻不複是當年的那群;樹下的我,也已不複是昨日的自己,隻有讀書的激情未變,一似當年。
“庭中望月”,一個“望”字,道出了中年人對書的“仰”與“賞”。仰望,仰慕,景仰;鑒賞,欣賞,激賞。在詞語的層層遞進中,表達了讀書的中年人對學問的敬畏之心和格調的追求。中年讀書不同於少年青年時,追求的是從容度與穿透力。如今年上半年我重讀了《西遊記》,並寫了十篇讀書筆記,我希望以紮實穩健的閱讀,從中領悟出一些書內外的東西。中年讀書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應該有重點,有方向,有結果。年輕時雖讀書不少,卻是熊瞎子掰苞米,尤其是學而不思,虛擲了時光,浪費了許多提升品位的機會。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也希望借此找到讀書的同道。
果真如此,那就真的“吾道不孤”了。
2004年7月9日
讀書說恨
平生所好,唯在讀書。然心遊文海書叢,在快然欣然之餘,也每有遺恨若幹,茲錄如下。
一恨好書出得太少。首先是印數少,如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吳小如《莎齋隨筆》,第一版僅印了三千冊。多好的書啊,作者是著名學者,文章解疑釋惑,通俗易懂,講的內容雖為古代文學,卻是初中以上水平讀者就能讀懂的。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兩個問題》《說〈望嶽〉》《說〈春夜喜雨〉》等等。讀這樣的書,才叫長學問。不論是讀書的學生,還是教書的教員,或者一般的讀書愛好者,都大有教益。才印了三千冊,全國的教員和學生加起來,不知是三千的多少個倍數。但它就印了三千冊。而且,我還發現了一條規律,隻要是那些由專家、學者寫作的書籍麵世,多半是幾千冊的印數。其次是由專家、學者們寫作的專給普通讀者看的書少。大概專家學者有他們個人的“成本核算”——與其花費時間精力寫一本下裏巴人的東西,不如用這個時間再研究出一個學術成果。他們不願自己“跌份”到“暢銷書作家”人群裏。
二恨濫竽充數的太多。時下的圖書市場中,與好書難覓的情況相反,劣作、惡作、白開水之作俯拾即是。此類作者知道自己的文化水準低下,永遠無法“上乘”。但他畢竟還有些許小聰明:咱沒質量,但有數量。於是他們夜以繼日地批量生產著味同嚼蠟、千部一腔的“下乘”之作。這類作品好像蝗蟲,烏壓壓覆滿了各種報刊,使讀者走不掉躲不開,正常的思維受盡了騷擾,原有的一點純粹的文氣已被攪擾殆盡了。
三恨商業炒作洶湧。商業炒作介入圖書市場,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對讀書人來說,隻能有害而毫無益處。因為二者的關注點不同,目的不同。一方想的是賣點,一方關注的是“營養”。二者的矛盾實在無法調和到一起。試看那些經炒作走紅的書籍,都如水蒸氣一般,熱得快,涼得也快。商家腰包鼓鼓地一走了之,留下的是讀者麵對一堆雞肋無可奈何。最為有害的是,炒作打亂了人們健康正常的閱讀心境,卻被培養出了一批盲目的逐熱者。使相當一些人誤以為,讀書不是因人而異的個體行為,而是如穿時裝一樣,是必須跟著潮流走的。
浮躁的圖書市場,勢將造就出浮躁的讀者,這是最可歎的。讀書人的心境若不是沉潛而是浮躁,他還能稱其為讀書人嗎?
1996年7月2日
一年“私房書”
去年一年裏,除了公出,所有休息日我都用來讀自己書房的“私房書”。每到周六和周日,睡至自然醒,養足精神,兩天足不出戶,端坐讀書。
讀書是我最感愜意的休閑方式。書房就是我的後花園,奇草異卉盡皆在此。我書房裏收藏的,全是我眼中的極品。麵對這些好書,我總有顧此失彼的快樂煩惱。今天讀哪本呢?
我一年所有的日子都被夾在了書的紙頁裏,翻開書本就是打開了我生命過往的每個瞬間。我書房的每一本書裏,都儲存著我與它共有的幸福時光,我由衷感謝我的書們,是它們送了我365個美妙的日夜晨昏。
隨著閱讀時光的推進,我越發喜歡傳統文化典籍,《老子》《四書集注》《史記》《昭明文選》《小窗幽記》……那裏麵,字字如燃著的炭火,溫暖蘊藉,慰我心靈。單是想想,都會心生感動、心生敬畏。
好書不厭百遍讀,書房中收藏的這些文化典籍,我多年來一直都在反複閱讀,卻是常讀常新,越讀越厚,總也讀不完。
《老子》五千言,我卻從年初讀到了年尾。它對人生世態的總結太過高妙,不容你囫圇吞棗。所以每讀一段,就不得不放下來,好好消化若幹時日。作家王蒙先生用幾十萬字闡釋《老子》,講的仍不過是他一己眼中的《老子》。
“誌要高華,趣要淡泊。”《小窗幽記》輯錄金玉之言數萬字,但隻要把其中某句話應用在生活中,就足夠你受用了。我的一位前同事告訴我,他因為閱讀了《小窗幽記》,一掃心中陰霾,並確信從此將擁有快意人生。
讀書,就是為自己點亮一盞心燈。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是最好的讀書時代。書價雖然在漲,但想要的書籍隨處可買,而個人的休閑時間也更充裕。據統計,每個人一年的休息日和節假日115天,加上15天工齡假,一共有130天。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光可以用來讀書,多好啊。
一次在電視上見到著名畫家範曾在家中麵對滿座高朋高聲背誦辛棄疾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其情其景,令電視機前的我感慨萬端。雖說如今的商品經濟社會物質引領時尚,讀書不再主流,但真正的讀書人還在。盡管星散人間,難以聚團,可散發的光亮仍然耀眼。讀書人永不退場,退場的全是偽讀書人。
“雲霞出海曙,江春入舊年。”新一年又到了,我新一輪的幸福閱讀,也又開始了。
2011年1月6日
讀書,為了母親的期待
和天下所有母親一樣,我的母親非常慈愛,她寧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有一年母親到蘇家屯下夾河做臨時幫工,用累得腰酸腿疼一天掙得的9角錢買了3個大大的蘋果梨,那是我們平生頭次吃蘋果梨。她站在一邊看著我們,臉上充滿幸福。
母親有著樸素的讀書觀,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成人。她認為不讀書是件非常可怕的事。她曾很神秘地告訴我們,她聽人家說過,若是三代不讀書,就會變成牲口。母親的說法太有趣了,每次母親提起此話,我們都會禁不住大笑。
母親是在解放後才讀的小學,當時她都18歲了,有的老師經常在課上不點名地嘲諷她,但母親堅持了下來,拿到了她一生中唯一的文憑——小學畢業證書。
結婚後,母親竟能夠用學會的那幾百個繁體字,給遠在千裏的姥姥寫簡短的信。告訴姥姥,她在婆家很好。其實,她一直在受著婆婆的氣。但她希望用報喜不報憂的文字,可以使娘家媽多少放心。
母親憑著她的“文化”,曾在街道工廠裏當過讀報員,當過短暫的識字教員,這讓她覺得那是自己最寶貴的經曆。而我和三弟長大後,也分別做了職工中專和大學的教員。
都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握有小學畢業文憑的母親一直告誡我們學習應該持之以恒。她把自己老師當年的話轉達給我們: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她所知道的傳統文化典故極為有限,李白小時讀書的“磨杵成針”的故事成了她多年來反複講述的保留“節目”。每次講這個故事,她都像頭次一樣,語調興奮,神采飛揚。在母親看來,李白若不是在河邊遇到了那個磨杵的老婆婆,後來的李白除了喝大酒不會有別的出息。母親覺得,她能知道這樣的學習成功的秘籍真是幸運,她須把這個秘籍反複告訴自己的孩子,直到能夠印在孩子們的腦子裏,融化在他們的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使她的兒子們受益。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文革”年代成長的,若不是經常聆聽母親的讀書家訓,再沒有人告訴我讀書對人生的重要。當時社會告訴我們的,與母親教誨的正好相反。我開始到處留意哪裏能找到一本有文化的書。所以,在“文革”那個歲月裏,我偶然讀到了父親為我借來的《千家詩》時,少年的我激動得簡直無法形容,夜以繼日抄寫,我憑直覺感到那一定是一本與我的精神相銜接的好書,我從中第一次讀到了李白的《靜夜思》《秋浦歌》等,它成為了文化洪荒年代裏滋潤我的一眼清泉。
在母親的教導之下,小弟從大學、碩士一直讀完了博士,如今是一所大學裏的教授。我則多年來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幾十年未敢懈怠。當我把“沈陽市讀書狀元”證書及“全國優秀讀書家庭”匾額拿給母親的時候,她別提多欣慰了。
三年前母親病重,臥床不起。拿什麼去寬慰病中的她老人家?我把新發表的專欄稿件給母親讀,她聽得很專注,末了還似乎很內行地評論道:“標題起得好。”
讀書多了,我在古人讀書的名言雋語裏,找到了母親當初似乎是笑話的、勸我們學習的語句的出處。古人道:“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學不尚施行,牛馬而襟裾。”把這些古文翻成大實話,不就是母親當年說的意思嗎。
母親離開我們快一年了,再沒有機會聽她老人家講那個有趣的勸學的話題了。她老人家可以欣慰的是,我們都早已把她的話牢牢記在了心底,並一直認真施行著。
2010年2月28日
讀書的擔子重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古代讀書人自我要求非常嚴,他們覺得作為一個讀書人不僅要懂得多,而且要懂得全。“一事不知士之恥也。”
一個人一旦進入讀書人的行列,他會自覺地去盡量多地讀書。書本就是一個個美麗而未知的風景,看了這處還想看下一處。
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典籍。《老子》《莊子》《論語》《孟子》,讀書人對哪一部經典都不願錯過,即使不是研讀,也該通讀,至少應該讀其中的重點部分。其實,僅一部書就夠我們思考一輩子的。先秦典籍又豈止如上幾部,經、史、子、集,名單就列出一長串。先秦以降,漢賦、六朝小品、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散文,即使挑挑揀揀、重中之重地閱讀,幾十年的歲月也不夠分配的。
作為讀書人,你不可能不讀當下人的作品,否則難以與時俱進。當代作品數量驚人,而且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當你發現手中的作品並非如別人說的那麼好時,它已經占去了你一整天的時間。魯迅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我們不知在無益的閱讀中被謀財害命了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