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天空最耀眼的星辰(4)(2 / 3)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對富翁兒子的行為都感到惋惜,他把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燒成了木炭。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沉香”,但是我們往往不注意去珍惜,反而對別人的木炭驚歎不已,最終的結果隻能是本末倒置,自己蒙受重大的損失。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讓蠅頭小利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的眼睛。

做人最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沒有主心骨,經不住外界的誘惑,最終隨波逐流,放棄自己一直堅守的最寶貴的東西。隻有堅守自己的信念,我們才能按照理想一步一步將其付諸行動;隻有堅守自己的信念,我們才不至於在麵對危險和困境時輕言放棄;隻有堅守我們的信念,我們才能翻越重重高山,曆經千難萬苦,完成我們的理想。如果沒有對於信念的堅守而半途而廢,那麼,我們將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

佚名

有一個盲人,小時候深為這一個缺陷煩惱沮喪,認定這是老天在懲罰他,自己這一輩子就算完了。

後來一位老師開導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鍾愛,開始振作起來,向命運挑戰。若幹年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盲人推拿師,為許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跡還被寫進了當地的小學課本。

後來上帝知道這事後,笑道:“我很喜歡這個美麗而睿智的比喻,但我要聲明一點,所謂缺陷是指生理的,那些道德缺陷的人是爛蘋果,不是我咬的,是蟲子咬的。”

人生缺陷就如“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盡管這是有點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個世界上誰不需要自我安慰、自我激勵呢?而且,這個理由又是這樣的善解人意,幽默可愛。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傑:文學家彌爾頓是瞎子,大音樂家貝多芬是聾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中年後是啞巴,如果用“上帝咬蘋果”的理論來推理,他們也都是由於上帝特殊的喜愛,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緣故。

就說帕格尼尼吧,4歲出麻疹,險些喪命;7歲患肺炎,又幾近夭折;46歲,牙齒全部掉光;47歲視力急劇下降,幾乎失明;50歲又成了啞巴。上帝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個天才的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3歲學琴,即顯天分;8歲已小有名氣,他的琴聲遍及世界,擁有無數的崇拜者,他在與病痛的搏鬥中,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有人說,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這話真不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思是金子都不是純金,人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缺陷或者不足,隻不過缺陷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運氣“好”的話,上帝會太偏愛你,吃得時候會咬得多一點,重一點,當然你的缺陷就會表現得明顯些,從而出現了埋怨這種或那種自身條件不足的現象。有的人是先天的殘疾,有些人是長相不太好看,有些人則是智力欠缺……不管怎樣,我們都不能自暴自棄,而應該勇敢地接受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優勢,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所以,活在這個世上,我們都應該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去麵對每一天,學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凡事往好的地方想,心情好了,什麼都好辦了,那樣的日子才會充滿陽光。就像那個老師那樣去自勵自勉:我們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隻不過上帝特別喜歡我,所以咬的這一口更大些罷了。

每次隻追前一名

汪永麗,崔鶴同

一個女孩,小的時候由於身體纖弱,每次體育課跑步都落在最後。這讓好勝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害怕上體育課。這時,女孩的媽媽安慰她:“沒關係的,你年齡最小,可以跑在最後。不過,孩子你記住,下一次你的目標就是——隻追前一名。”

小女孩點了點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再跑步時,她就奮力追趕她前麵的同學。結果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第二、第三、第四……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她的跑步成績已到中遊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體育課。

接下來,媽媽把“隻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學習中,“如果每次考試都超過一個同學的話,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這樣,在媽媽這種理念的引導教育下,這個女孩2001年居然從北京大學畢業,並被哈佛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成為當年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唯一一位中國應屆本科畢業生。她就是朱成。其後,朱成在哈佛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當選為有11個研究生院、1.3萬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學研究生總會主席。這是哈佛370年曆史上第一位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引起了巨大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