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格蘭一個小鎮上,一位年邁的鞋匠決定把補鞋這門本事傳給三個年輕人。在老鞋匠的悉心教導下,三個年輕人進步很快。當他們學藝已精,準備去闖蕩時,老鞋匠隻囑咐了一句:“千萬記住,補鞋底隻能用四顆釘子。”三個年輕人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踏上了旅途。
過了數月,三個年輕人來到了一座大城市各自安家落戶,從此,這座城市就有了三個年輕的鞋匠。同一行業必然有競爭,但由於三個年輕人的技藝都不相上下,日子也就風平浪靜地過著。
過了些日子後,第一個鞋匠就對老鞋匠那句話感到了苦惱,因為他每次用四顆釘子總不能使鞋底完全修複,可師命不敢違。於是他整天冥思苦想,但無論怎樣想,他都認為辦不到。終於,他不能解脫煩惱,隻好扛著鋤頭回家種田去了。
第二個鞋匠也為四顆釘子苦惱過,可他發現,用四顆釘子補好底後,壞鞋的人總要來第二次才能修好,結果來修鞋的人總要付出雙倍的錢。第二個鞋匠為此暗喜著,他自認為懂得了老鞋匠最後一句話的真諦。
第三個鞋匠也同樣為四顆釘子苦惱,在苦惱過後他發現,其實隻要多釘一顆釘子就能一次把鞋補好。第三個鞋匠想了一夜,終於決定加上那一顆釘子,他認為這樣能節省顧客的時間和金錢,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會安心。
又過了數月,人們漸漸發現了兩個鞋匠的不同。於是第二個鞋匠的鋪麵裏越來越冷清,而去第三個鞋匠那兒補鞋的人越來越多。最終,第二個鞋匠鋪也關門了。
日子就這樣持續下去,第三個鞋匠依然和從前一樣兢兢業業為這個城市的居民服務。當他漸漸老去時,他開始真正懂得了老鞋匠那句囑咐的含義:要創新,而且不能有貪念,否則必會為社會所淘汰。
又過了幾年,鞋匠的確老了,這時又有幾個年輕人來學這門手藝,當他們學藝將成時,鞋匠也同樣向他們囑咐了那句話:“千萬記住,補鞋底隻能用四顆釘子。”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鞋匠送給三位青年徒弟的都是同樣的話,但是結果卻是天壤之別。第三個徒弟多釘了一顆釘,不僅節省顧客的時間和金錢,而且生意也越來越好。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懂得,凡是成功者,往往都是“有心人”,如果隻是一味地繼承而沒有自己的感悟、總結和提升,那麼也永遠不可能找到工作的樂趣,事業就不會有大的進展。所以做事情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老師傳授的東西,任何書上的經驗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環境做些靈活的改變和創新,你會得到更多的收獲。
卓別林智鬥歹徒
許教義
一天深夜,一輛小汽車穩穩地行駛在通往紐約市郊的公路上。突然,在拐彎處汽車嘎地一聲停住了,一個歹徒手持短槍截住了汽車。原來,喜劇大師、著名電影演員卓別林先生攜帶著公司巨款的消息走漏了,引來了攔路歹徒。
歹徒端著槍,一步步逼近了汽車,對車上的卓別林說:“親愛的喜劇大師,請把錢拿出來吧!我想,對您來說,生命比金錢更寶貴吧?”卓別林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說:“當然,錢全給你,反正是公司的。”說著,把錢包遞給了歹徒,可那雙機靈的眼睛卻在槍上直打轉。忽然,他倒退了幾步,說:“不行,這樣把錢交給你,我可為難了!朋友,你得幫個忙。譬如,給我的帽子上打幾個窟窿,我好回去交代呀!”說著把帽子摘了下來。歹徒自以為是地說:“您是要讓我給您打掩護啊!”隨手向帽子開了幾槍。“豈敢,豈敢!”卓別林戴上帽子後又脫下外套,“請再在衣服上開幾個洞吧,說明我雖然丟了錢,可曾經跟強盜做過英勇地搏鬥。這樣,別人就無從責怪了。”
“我就成全你啦!”歹徒得意洋洋,又隨手打了幾槍。“好極了,真夠朋友!”卓別林又提起肥大的褲管要求道:“如果你肯在我的褲腿再補幾槍,這場戲就演得十分逼真了。”
“你還有沒有完?”歹徒不耐煩了,不過還是把槍口對準了褲管。可是連扣了幾下扳機,一顆子彈也沒射出來,手槍沒子彈啦!卓別林眼疾手快,一把奪回錢包,跳進汽車,飛馳而去。
“撲”——車後的塵土飛揚起來,歹徒眼前一陣迷蒙,持槍的胳膊垂下了,懊喪著自語:“真不愧是喜劇大師,把我給耍了。剛才不過演了一場喜劇,我給他當了一回配角!”
卓別林的這樁逸事顯示了這位喜劇天才的智慧。文章最後寫了歹徒懊喪地說:“真不愧是喜劇大師,把我給耍了。剛才不過演了一場喜劇,我給他當了一回配角!”歹徒的話進一步突出了卓別林的機智。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應一笑了之,而應細細品味一下其中的道理,更應該做到舉一反三。當我們遇到不測時,首先要對當時的情況做出判斷,核心是最大程度地保護好自己,不應該進行肉搏。要與對方冷靜周旋,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就像聰明機智的卓別林一樣把一場悲劇導演成一場喜劇。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機智和藝術,做到臨“危”不亂,處“變”不驚,沉著冷靜,巧妙變化,轉移話題,變“山窮水盡”為“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