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是一對論敵。他們圍繞定比定律爭論了有9年之久,他們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最後的結果是普魯斯特獲得了勝利,成了定比定律的發明者。
但是,普魯斯特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真誠地對與他激烈爭論了9年之久的對手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責難,我是很難進一步將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時,普魯斯特特別向眾人宣告,定比定律的發現有一半功勞是屬於貝索勒的,是他們共同促使定律昭示天下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貝索勒的責難和激烈的批評,對他的研究是一種難得的激勵,是貝索勒在幫助他完善自己。這與自然界中“隻是因為有狼,羚羊才奔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樣的。
普魯斯特是寬容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許別人的反對,不計較他人的態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長處,善於從他人身上吸取營養,肯定和承認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正是由於他善於包容和吸納他人的意見,才使自己走向成功。
小朋友們,你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呢?
用原諒代替指責
在一次大戰結束後的慶功宴上,楚莊王由於大獲全勝,因此十分高興,不僅以大魚大肉款待眾位將領,更安排自己的一位寵妃到席間親自為將士斟酒,藉此表示獎勵。
酒足飯飽之際,將士們的酒越喝越多,行為舉止也越放越開。當這位妃子穿梭席間替將士們斟酒時,大廳上的蠟燭突然被風吹熄了,黑暗中,妃子感覺到有人拉了一下她的衣服。
她急中生智,一把扯下了那個人頭盔上的帽帶,然後回到楚莊王的身邊,既生氣又委屈地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楚莊王,請他好好懲治一下那個沒有了帽帶的登徒子。
楚莊王聽說有人調戲自己的愛妃,當即怒火中燒,但是轉念一想,在場人士皆是有功之臣,而且每個人都已滿臉酒意,一時得意忘形實在無可厚非,不值得大驚小怪,何必為了一個無心之過而小題大做,破壞原本歡樂的氣氛呢?
於是楚莊王舉起酒杯,對所有的將士們說:“今天宴請大家,一定要玩得盡興,不醉不歸,因此請所有人都脫下頭盔,不必拘泥禮節,大家一起狂歡吧!”
說罷,全場的人皆脫下頭盔,再也分不出誰是那個被扯下帽帶的無禮軍官了。
小朋友們,看完故事後你們有沒有想過,正是楚莊王寬宏大量,並體恤軍心,掩小惡以顧全大局,因此能在春秋時代,為楚國開拓出一片繁榮盛世。
很多事情,本來也都可大可小、可有可無,每個人的身上也總有幾處汙點,嫉惡如仇的人猛盯著那些地方看,心中充滿了憎惡;寬容的人卻假裝看不見那些髒汙的地方,設法往好處看,隻要瑕不掩瑜,心中自然充滿了喜樂。
學會換個角度想問題
小高有一次在外頭玩得太晚,隻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經過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邊走一邊咒罵,懊悔自己早先遺落了手電筒,害得現在連一點照明的工具都沒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時,突然眼前出現了一點亮光,逐漸向自己靠近,於是小高加快腳步,朝燈光走過去。
等到走近一看,小高才發現那個拿著手電筒走路的人,竟然是個雙目失明、戴著墨鏡的盲人。
小高感到十分詫異,於是開口問那位盲人道:“你又看不見,手電筒對你而言一點用處也沒有,為什麼你還要帶著手電筒呢?”
盲人聽了小高的話後,緩緩地歎了一口氣說:“你有所不知,這條路實在太黑了,別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過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給撞倒了,所以我隻好拿著手電筒走路。雖然我看不到別人,但是別人可以看到我,就不會再把我撞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