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這塊土地(1 / 1)

造物者真是高明,她抬起太行、呂梁兩座大山,在黃土高原上這麼隨便一擺,又扯來黃河從上到下輕輕一繞,一塊美麗而又神奇的土地——山西,就這樣出現在華北大地。

這塊土地是奇特的,她東依太行西臨黃河,麵積為十五萬六千平方公裏,其間群峰聳立,河流如織,切割組合而成盆地、平原、丘陵,但以山地最多。於是山關展其巍峨,流水呈其綠波,林木鬱鬱蔥蔥,道路蜿蜒穿梭,特別是那滔滔的黃河以從天而降的氣勢,挾雷擎電,推起千裏巨浪;那層層的黃土地,敞開無私的胸懷,向人們捧獻著米麥棉朵。勇敢、誠實、純樸、開拓,就是山西這塊土地的性格。

約在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便選中了山西這塊地方,於此生息繁衍,創造文明。傳說中的堯、舜、禹都曾在這裏建都,東周時唐叔虞在這裏建立唐國,後又改為晉。春秋時三國分晉,一部東周列國誌幾乎沒有離開山西這個舞台。秦始皇統一天下,設太原郡。漢武帝滅匈奴又在這裏大擺戰場。南北朝時,北方各族在這裏實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隋統一天下,太原為全國第三大都市。不久,李世民又從太原起兵,西渡黃河,而開創了強大的唐帝國,太原又被封為北京。到宋代這裏又演出了一本楊家將。遼宋之際,詩人元好問來這裏隱居著書,明清之交學者傅山在這裏治學行醫。風雨五千年,文明一千裏,至今從太行到呂梁的萬山叢中文物古跡俯仰皆是,現存的古建築竟占到全國總數的百分之七十。

這塊土地是中華曆史的縮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凝聚。

讓我們從北往南旅行。

雁北大地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長城。她逶迤蒼茫,時隱時現於崇山峻嶺之中,古老的邊牆上刻滿歲月的皺紋,那位立的烽火台永遠給人一種曆史的沉思。長城腳下是北魏曾建都的名城大同。大同之西有雲岡石窟,東有北嶽恒山,南有應縣木塔。進入這個三角地帶我們即穿過曆史的隧洞來到了這些古代建築家麵前。你看,他們用原始的錘和斧,對著巍然矗立的大山一點一點地群,一線一筆地刻。這些藝術家滿山遍野四方人,錘聲不絕五十年。他們又在恒山半壁上,像搭戲台一樣,懸起一組寺廟,在應縣城用全木疊起一座比北京北海白塔還高的木塔。他們鑿山起寺之後按自己的意誌塑造了菩薩、飛天,給這些藝術之神以人的靈魂,石的軀體。

如果說大同周圍啟示我們的是人的偉大創造,五台山展示給我們便是自然的扭力。這是一個以台懷鎮為中心,包括五座台頂的大圓圈。圓圈內是一個三百平方公裏的清涼世界。你在山腳下行走,清清的溪水擋著路、絆著腳,水波舔著腳麵,涼意爬上全身。這裏半山上有樹,鬆蔭蔽日,山頂上有草,牛羊人雲。這實在是人間不該有的地方,所以佛教徒們從東漢年間便來到此地,說這是釋迦牟尼指定他們活動的地盤。至今這裏仍殿宇相連,香火不絕。壯麗的河山再多了一層佛家的朦朧,便就更美得神秘了。

太原之美當數晉調。她既不像長城、雲岡那樣人力創造的粗獷,也不像五台山那樣天工造就的秀麗。這裏的山並不大,卻懷抱了周柏、唐槐、宋殿和唐碑、宋塑等一批極珍貴的文物。水並不深,卻飄飄冉冉,穿亭繞樹,在北國繡出了一個江南。自然美與藝術美在這裏完全水乳交融在一起。一株天生的古木其年輪裏早不知織進了多少人事的更替;一根挺立在這裏的殿柱又不知滲進了多少朝朝代代的風雨。從周成王在山腳下剪桐封弟到博山在亭上臨水題字,晉祠不知演出了多少風流故事。

晉南平原的文化較其他地方更為發達。這裏論天險有壺口瀑布、龍門激浪,論人物有王維、柳宗元、司馬光,論古跡有堯廟、禹都,漢武帝親臨的秋風樓,關羽家鄉的關帝廟,而最珍貴的當數芮城的永樂宮。這是一件建築與繪畫合璧的藝術品。她於元代興建,施工期竟長達一百一十多年。四座大殿內的壁畫達九百六十平方米,為我們再現了元代人民生活的概貌。其技法集唐、宋之大成,而獨創永樂風格,堪與敦煌壁畫媲美。如果說我們從北往南的旅行還總是離不開山水的懷抱,現在隻要一進永樂宮門,便是在一座藝術宮中神遊了。每年到此臨摹研究壁畫的畫家學者絡繹不絕。

其他地方,自然還有更多的名勝。山西這塊土地確實浸滿了曆史文化與藝術的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