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與時代同行(1 / 2)

我是1979年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的,專業是現代西方哲學,到今年剛好三十年。在此之前,我是四川師範學院1977級數學係本科生,入校不久得到學校批準,破例提前、跨專業報考研究生。

當上研究生並不能算成是學術生涯的開始,但當初社科院的研究生有這樣的特點,他們的課程學習很不正規,因為社科院不像大學,沒有教學傳統,但發表文章和論文的情況卻很普遍,因為導師們都是專家,而且往往掌握了專業刊物和學會。其結果是,如果研究生本來能力強,就容易出成果,如果基礎差,能力不強,那畢業後就很不合格。總之,這裏給你的是發揮的機會,至於通過學習增加知識,卻是乏善可陳;這與一些大學的研究生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程度較為整齊劃一,身上明顯打上導師的訓練和個性的烙印。

所以,我發表學術論文是在研究生一年級時就開始了,而且每年都有,自然,都發表在本單位、本學會主持的刊物上。

因為在一開始發表的都是比較專門和枯燥的西方哲學論文,考慮到眾多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我很難做到逐年挑選文章收入本文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介入社會思想文化活動,在專業之外也寫一些與公共事務有關的思想性文章和文化、時事評論,可讀性尚可的文章才多了起來,收入這個集子的主要是這一類文章。

回顧近三十年的著述,我很重視三篇小文章,想在這裏加以說明。

一篇是發表在《國內哲學動態》1980年第9期上的《馬克思的異化觀》,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發表在正式學術刊物上的論文,不過它不是在處女作的意義上值得專門提及。

那時正逢思想解放運動方興未艾,但阻力巨大,守舊派力量相當強大,革新派思想先驅們不得不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提出尖銳的問題,其中,高爾太的《異化現象近觀》一文因其大膽、深刻地揭露批判“文革”中的非人狀況而受到關注、引起爭議。“異化”是馬克思使用的概念,內涵非常豐富和深刻,自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之一盧卡奇起,研究和談論異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範圍內尋求解放的依據,正視和克服社會主義國家體製弊端的方法,中國的理論家周揚、王若水沿用了這種方式,高爾太文章的路數也是如此。我的文章是在高爾太受到批評之後對他的聲援,也是為發揮異化這個話題煽風加油。這篇文章談不上有多少學術價值和創見,對我來說,它的意義在於,我在思想解放運動中表明了立場、投入了熱情。不過,我並沒有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我深深敬佩那些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從事推陳出新工作的學者,他們猶如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傳統中的異端,在正統中開發新義,帶著鐐銬艱苦作戰,當製裁和懲罰來臨時首當其衝。我並不怕處罰,但我更樂意在思想的廣闊天地自由翱翔,不願意在如來佛的手心翻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