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之謎(2 / 3)

我有幸曾在華清池洗浴過一身汗臭。1979年,西影導演艾水帶我到華清池。我們爬山登上“捉蔣亭”後,都已汗流浹背。待回到山下,他說去楊玉環沐浴過的池子裏洗洗澡。按說這是天大的好事,但怎奈我當時剛剛結束勞改生活,習慣在蠻荒野地的河溝子裏洗身上的臭汗,聽他說要去楊貴妃的浴盆裏洗澡,我當即回絕了他。我說:“不行,那兒不是我去的地方。”他說:“不去也得去,票都買好了,你總不能浪費人民幣吧!”無奈之下,我拿出跳河一閉眼的勇氣,扒光了衣服走進了昔日貴妃洗浴的池塘。其結果並不太美妙,當我洗去身上的臭汗,從池塘裏爬起來準備去更衣的時候,因為池塘的邊緣太滑,我的小腿從池塘邊緣滑了下來,雖然沒有傷及肌肉,小腿內側還是被劃掉了一層皮,赤紅得如同水煮一般。艾水當即開我的玩笑說:“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楊貴妃不願意放你走——”因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一代東方豔妃,也曾讓我產生過跨越時空的聯想。

這是華清池留給我的遙遠記憶。二十六年後的2005年,讓我感興趣的話題卻是楊貴妃的生死之謎。20世紀的尾聲,翻譯我《走向混沌》的日本學者池上正治夫婦,在來我家做客時,向我拋出一個新聞,他說當年的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渡過波濤滾滾的東海,隱身於日本奈良。他說: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塚寺廟,當地電視台還曾播出過她後人的影像。我告訴池上先生,我訪問日本期間,在日本老作家井上靖家中做客,他與我們交談時,也曾談起這則神話,但他對此傳說持否定的態度——為此他還寫了一本有關楊貴妃傳記一類的書籍。池上先生笑笑說:“其實肯定與否定,都是妙筆添花,後世人沒有親臨現場,隻能都當成神話聽聽。但從中可以看到一點:這位唐代帝王的嬌寵,對東方影響之大。”

時隔多年我已然淡忘了此事。但在今年春夏之交,筆者兩次去華清池和馬嵬坡訪故時,此離奇怪誕之說重新飛入我的耳朵。筆者現將其簡錄如下:

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明皇攜貴妃在南逃四川途中,途經陝南馬嵬坡的時候發生兵變。唐明皇在極度無奈之際,隻好賜楊貴妃一死。756年6月14日,楊玉環被迫用三尺白綾,自懸於馬嵬坡佛堂前的一棵梨樹上。當時,貼身宮女發現她還有輕微的心跳,昔日在宮中服侍貴妃的著名的藝伎謝阿蠻,便與宮女們起了救主之心。她們一方麵對楊貴妃進行搶救,一方麵用被褥等遺物,做成貴妃的假遺體,連同她用過的香囊等物,放入棺木之內以掩人耳目;與此同時,機智過人的謝阿蠻,與壽王李瑁(楊貴妃的前夫)取得聯係。6月15日淩晨,楊玉環在壽王總管張永的掩護下,登上一輛逃難的馬車,開始了逃亡生涯。經過半個月的顛沛流離,當馬車到了湖北襄陽時,總管張永因勞累染疾而死,貴妃身體則完全康複。之後,由宮中一個名叫馬仙期的樂工陪同,棄車乘船沿長江而下,到達了江蘇揚州。日本遣唐史官滕原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千方百計將貴妃送上東渡之船。滕原親自陪同貴妃登船,曆經海上許多風險之後,船在日本靠岸,貴妃便在奈良附近落腳。自唐至今,日本尚存兩座楊貴妃墓,一座在久津,一座在山口。據說,當唐玄宗在病危時得知這一消息後,這個帝王中的情種特意派使臣送兩尊佛像到日本山口的寺院,從此這座寺院有了“二尊院”之稱。直到今天,這座寺院裏安放著一尊潔白的楊貴妃雕像,與中國馬嵬坡今日的楊貴妃雕像一模一樣。故事如此離奇古怪,一直流傳至今,讓後人真是難以判斷其真偽了。如果說,這一切都屬於訛傳,一個無人能解答的問題接踵而至:安史之亂平息之後,唐明皇想重新厚葬楊貴妃時,棺木內竟然“鳳去樓空”,隻發現了隨葬時的鞋襪和香囊等物品,卻不見了楊貴妃的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