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山無限好(1)(1 / 3)

《少司命》reference_book_ids\":[7210399736476470305]}],\"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3,\"start_container_index\":9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8},\"quote_content\":\"《羋月傳》reference_book_ids\":[6837367279919827975]}],\"1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3,\"start_container_index\":1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3,\"start_container_index\":1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你是三月的青衣

你是打馬奔走在江湖的小生

你把烘焙得旺旺的木炭

丟進故事的深處

被玩味了一生的命運和精心埋下的伏筆

在沉默中,在結尾處

冒著人間煙花的味道

月光的杯盞落滿桃花的清音

飄蕩在紅塵深處的咿呀之聲

讓落英繽紛

這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滄海桑田

終是沒有逃出世俗的眼

拂去心靈深處的塵埃

借白馬一匹 去長安看花

蘇武·十九年間不辱君

蘇武

柴望

十九年間不辱君,論功何獨後諸臣。

若教倒數淩煙像,也是當時第一人。

筆尖下,才剛剛寫到“蘇武”兩個字,《貝加爾湖畔》優美而又舒緩的音樂便在耳畔響起,而眼前卻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景象:蔚藍而又透明的天空與貝加爾湖湛藍的湖水交相輝映,湖天一色,風在湖水裏掀著波浪,而這些波浪把一個身穿粗布衣、麵色憂鬱、胡須飄飄的牧羊老人的倒影蹂躪得七零八落,如他此時悲苦的心一般。他仰頭望向遠方,而遠方的遠方是他用靈魂守護的故鄉。南宋詩人柴望曾用這樣的詩句來讚揚他:“十九年間不辱君,論功何獨後諸臣。若教倒數淩煙像,也是當時第一人。”

當我們的內心有了堅定的信仰時,即便在生活中遇到艱難險阻,也會義無反顧地去麵對。南宋大詩人柴望所寫的這首《蘇武》,描寫的就是漢朝忠臣蘇武的生平事跡和對蘇武無限的讚賞之情,從詩行詞句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蘇武》的大致含義:

漫漫十九年的歲月,蘇武持節,未曾屈服,沒給自己的國家丟臉。如果談論古往今來的諸侯大臣獨你有著如此正義凜然。去淩煙閣數一數漢朝忠臣們的畫像,你也應當是排在那個朝代的第一人。

在這裏要解釋一下柴望筆下的“淩煙閣”是一個什麼樣的樓閣?它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築成的,樓閣上繪有各朝各代功臣的畫像。柴望的這首詩用詞準確,對仗工整,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把一個氣勢宏偉的盛大故事融入了其中。

這十九年裏,在蘇武身上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後人為何又對他如此愛戴與敬仰?蘇武為何還成了後人心目中的英雄?

留別妻

蘇武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

《留別妻》是蘇武在出使匈奴時寫給結發妻子的一首離別詩,後因曆史原因,誤傳成蘇武與李陵通信時寫的作品。其實我們憑詩所體現的離別畫麵來看,不難猜出這是夫妻之間離別時難舍難分才有的靈感激發。

也有人根據詩中“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這句話猜測,詩歌雖然是出自漢朝,征夫應該是遠征打仗之人所寫,而蘇武是出使不是去打仗,所以又有人懷疑這首詩歌不是蘇武的作品。這樣的猜測是無法站住腳的。我們先從詩歌的文風來分析,蘇武的性格剛烈中帶著柔韌,他雖然一生曆經坎坷,卻皆以平和的心態麵對,堅韌的信仰讓他處危不亂。他的性格都融入到了他的詩裏。

從蘇武的詩歌裏,你永遠讀不出轟轟烈烈的感覺,但能感覺到一種執著的信念,這是他氣節與氣度的體現。還有,詩歌本是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征夫一般指遠征上前線或者遠征被派使的人,這裏蘇武以“征夫”自比,也並不為過,所以隻單憑“征夫”兩個字就妄下定論,自然是不可信的。

蘇武的這首《留別妻》在金戈鐵馬的曆史長河裏流傳到今天著實不易。他詩裏體現出濃濃的情誼,詩中字裏行間的別離柔腸真正寫進了天下人的心裏,觸動了人們的靈魂。由於時間跨度太大,才引起後人猜測原創作者身份的問題。人們又為何會喜愛這首詩?我們先來淺析一下這首詩的含義:

自從我們結發為夫妻,一直恩愛有加,生活過得美滿、幸福,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要讓我們彼此分離。現在我要遠征到戰場,再次相見怕沒有日期。握住你的手,長長的一個歎息,囑咐的話還沒有說出,淚就流進了嘴角。我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青春時光,不要忘記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時光。如若今生我能活著回來,定要與你白頭偕老,如若我戰死沙場,也要一直懷念你在心裏。

結發夫妻:古代人少女結婚初夜,會把自己的長發與自己結婚的男子纏繞在一起,然後便會把一頭長發挽成一個大大的發髻,所以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初婚的男女稱之為“結發夫婦”。嬿婉:是和順的意思,這個詞出自《詩經·邶風·新台》:“嬿婉求之。”尤其是這首詩的最後一句:“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成為被後人千古吟詠的詩句,成為男女別離時卿卿我我的誓言。

那麼蘇武為什麼要給妻子寫這首詩呢?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蘇武作為“中郎將持節”的身份,被派出使匈奴。蘇武心裏明白,漢朝與匈奴之間連年來不斷爭戰,兩國相互派使者打探對方,而兩國派來的使者能再回到自己國家的機會卻不會太多,在他之前幾個被派去的使者都被扣留在了匈奴。所以蘇武知道,自己此去也許同其他幾個使者一樣,怕是凶多吉少了。

錄別詩(漢李陵贈蘇武別詩之一)

李陵

鍾子歌南音,仲尼歎歸與,

戎馬悲邊鳴,遊子戀故廬,

陽鳥歸飛雲,蛟龍樂潛居,

人生一世間,貴與原同俱,

身無四凶罪,何為天一隅,

與其苦筋力,必欲榮薄軀,

不如及清時,策名於天衢。

寫到蘇武,我們不得不請出與蘇武交情深厚、同朝為官,後來卻又投降匈奴的悲情人物李陵。公元前99年,李陵帶八千人出征匈奴,後與八萬匈奴大軍作戰,最終寡不敵眾被捕,隨後向匈奴投降。那時的蘇武已經被匈奴關押了起來,匈奴想了很多辦法來逼迫蘇武投降,未能如願。當單於知道李陵和蘇武是交情深厚的好友時,便派李陵前去勸降蘇武。

在文學成就上,李陵的成就勝過蘇武,他詩歌的特性裏多了空曠、悠遠與綿長,他人物性格的悲情更是深深融入進他的詩行,讀來讓人動容。這首《錄別詩》是李陵寫給蘇武的二十一首中的第一首。我們先來淺析一下這首《錄別詩》的內容:

鍾聲繚繞在南山,遊曆四方的仲尼,在歎息什麼時候才是回家的日期。戰馬在邊關嘶鳴,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思念著故鄉的老屋。太陽鳥向著雲朵飛行而去,蛟龍也潛入了海底。匆匆歲月,人生一世,富貴與貧窮沒有什麼可懼怕的。如果我的身上沒有背負四項罪名,怎麼會怕自己身處何處呢?與其讓自己傷神勞力,讓自己的身體受莫大的委屈,不如及時看清當下形勢,讓自己名字也能入冊。

這首詩的點睛之處就是最後的收尾,李陵既然是奉單於之命來勸降蘇武,自然就會勸蘇武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不要一意孤行,放著高官厚祿不要,卻偏要受苦。

那麼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前,蘇武到底經曆了怎樣的劫難呢?蘇武奉命作為帶著漢朝重禮護送匈奴大臣返回匈奴,他本以為把那些大臣送回匈奴就可以返回漢朝,可世事難料。蘇武身邊有一個名字叫張勝的手下,與投降匈奴的漢臣虞常素有交情,虞常聽說張勝陪同蘇武出使匈奴,遂私下拜訪張勝,並答應張勝悄悄處死降臣衛律。

蘇武剛到匈奴一個多月,辦完了事情想要返回漢朝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虞常謀反的事情被告發,而審這件案子的人卻恰恰是衛律。張勝知道事情不妙,便急忙將這件事告訴了蘇武。蘇武大驚,知道自己返回大漢的機會渺茫,但內心堅毅的蘇武絕不能接受被衛律侮辱。他深知如果自己被審問和陷害,會對國家不利。於是他便想要以自殺的方式來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蘇武向張勝表明:“一言以蔽之,為了祖國的尊嚴。死,可以維護尊嚴,就自殺;活,可以維護尊嚴,就強活。”

當衛律提審蘇武的時候,蘇武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他對常惠道:“屈節辱命,即使活著,有什麼麵目歸漢!”說完拔刀刺向了自己的胸膛。蘇武的舉動讓衛律大驚,急忙招來匈奴最有名的醫生把蘇武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自此之後,單於依然經常派人審問蘇武、勸降蘇武,後來單於發現蘇武身上剛烈的性格和大無畏的精神越發令人敬佩,單於便更加不想放蘇武歸漢了。單於對蘇武既威逼又利誘;李陵也用盡辦法說服蘇武,蘇武都咬緊牙關,決不投降。蘇武越不投降,單於越想得到蘇武這樣的忠臣。忍無可忍的單於在一個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夜晚把蘇武推入了地窖之中。蘇武以雪和包裹他身體的氈毛充饑,竟然幾天幾夜沒有凍死和餓死。單於無奈,後又把蘇武貶到了北海(也就是現在的貝加爾湖)牧羊,並揚言蘇武要想歸漢,除非公羊生崽。

在北海牧羊的蘇武,生活孤單、淒慘、悲苦。他用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意誌支撐著自己高潔的靈魂。他想有一天能回到故土,回到自己的家。

別詩(蘇武別李陵詩四首·其一)

蘇武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蘇武的這首《別詩》是他在北海送別李陵時所作,我們先來淺析一下這首詩的大致含義:

兄弟好比同生在一棵樹上,與朋友結交也是如此。四海之內皆為兄弟,誰都不是莫不相關的行路人。何況你我本是連根生,與你同出生在一個國家。昔日我們同在一個朝堂為官,今日為什麼又勸我去效勞新的君王。現在我不僅懷念與你離別時的場景,更會珍惜久別重逢的驚喜。麋鹿鳴叫是因為思念原野,我現在想和你開懷暢飲,與你把酒言歡,述說平生的思念與遠方的親人的安慰。

李陵來到北海,讓蘇武內心激動不已,雖然李陵已經投降匈奴,但蘇武並沒有責怪李陵之心,因為他懂得李陵內心的痛楚。兩人相聚一起,隻談昔日情誼,久別重逢的驚喜用暗喻的方法在詩行裏寫出了“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蘇武從詩行裏讓李陵明白,自己不會投降,現在的苟且偷生隻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氣節,保全自己國家的尊嚴。

蘇武的話讓李陵羞愧無比,就此再不提勸蘇武投降的事情,兩人的交情也沒有割斷,而是成為文字上的知己,用一首又一首的詩訴說著心語,把彼此的靈魂安放於文字之中。

就這樣,蘇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年,曾經因為沒有糧食吃而以挖野鼠為生,也曾因為李陵和單於的弟弟於靬王的幫助而衣食無憂過,可無論生活怎麼樣,蘇武始終抱著定要生還故鄉的願望。果然上天不負有心人,六十歲的蘇武,終於歸漢。

詠史上·蘇武

陳普

伏匿窮廬煖意回,子卿一夜夢陽台。

歸來不與曾孫議,未必麒麟生麵開。

這首《詠史上·蘇武》由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陳普所作,這首小詩把蘇武偉大的英雄形象,如巨人一般屹立在曆史的長河裏,作為忠貞不屈的愛國將士的榜樣被後人歌頌並讚揚著。

眾人卻不知道,歸漢後的蘇武,晚年生活非常孤單。蘇武在匈奴的這些年裏,妻子改嫁,一個兒子失蹤,一個兒子因為謀反被殺,一個女兒在戰亂中也不知去向。當漢朝的皇帝問蘇武還有沒有兒子的時候,便有大臣站出來對皇帝說:“蘇武以前在匈奴發配時,娶胡婦為妻,生一個兒子名字叫蘇通國。”於是,漢宣帝便讓人用重金把蘇武的兒子從匈奴贖了回來。

寫到這裏,我的腦海裏突然呈現出了大型歌劇《蝴蝶夫人》的場景。而蘇武在匈奴娶的妻子何嚐不是這樣一位悲情女子呢?如若不是當年這個偉大的匈奴女子無畏無懼地嫁給蘇武,給了蘇武一個精神上的支柱,並誕下一子,相信蘇武也難以在北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正應了那句“偉大的男人背後總是站著一個默默無聞的女子”。這個女子的後半生比蘇武悲傷淒涼得多。中年時,她失去丈夫,晚年時,她的兒子卻又離她而去,不知她的晚年有多麼淒涼、困苦,可卻無人記掛,無人想起。

滾滾長河已經流過了兩千多年的時光,歲月把許多故事都埋沒得無影無蹤,我們也無法猜測出當時回來的蘇武為什麼不連同自己的妻兒一起歸漢?或許他也有他的苦衷吧?

屈原·魂魄毅兮為鬼雄

九歌·國殤

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淩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讀著屈原的這首《九歌·國殤》,曆史扉頁上便有一段金戈鐵馬的往事躍然紙上:“那些士兵手裏拿著長戈,身上穿著犀牛皮做成的盔甲,車馬交錯兵刃相接。揮舞的旗幟如一朵又一朵的雲兒,蔽住了太陽的光芒,飛舞的利箭讓士兵們如雨點一般落下馬背。萬惡的敵人啊侵犯我們的國家,淩辱我們的士兵,左驂被敵人殺死,右驂又負了刀傷。陷阱陷住了我們的車輪,繩索絆住了我們的駿馬,英勇的戰士抱起玉錘敲響了戰鼓。天昏地暗、烏雲滾滾、雷雨怒吼、生靈塗炭、屍橫遍野,出征的男兒從此一去再沒有返回家園,茫茫原野成為生命的斷崖。佩帶著長劍的男兒拉開弓弩,哪怕生命就此結束卻是壯士之心、愛國之情。我們要以勇氣強硬地應對外敵,我們偉大的民族絕不可以被侵犯和淩辱。即使我們的生命走到盡頭結束,精神也會永存,我們即使成了鬼也要做鬼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