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山無限好(1)(2 / 3)

這是一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詩作,充滿悲壯與正義,千百年來,不知道被多少保家衛國的壯士大聲歌唱著走向沙場,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從這首詩裏,可以看到夕陽的殘紅裏映著壯士流淌的鮮血,染紅朵朵桃花,而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政治家屈原,他的精神與靈魂就端坐在這桃花的上麵,隨著一個又一個春天永存世間,被世人謳歌和讚揚。

屈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成就如一顆閃閃的明珠,永遠照耀在人間。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在這裏要解釋一下“香草美人”的由來,香草美人來自於屈原的作品《離騷》裏的詩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在自己的《離騷序》裏有這樣的句子:“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從此,香草美人便成為愛國人士忠君愛國的美稱。清代龔自珍的《浪淘沙·舟中夜起》中曾有“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聽”的詩句。而屈原的許多作品裏,都會有植物、美人的出現,所以後人便把香草美人比喻成一種文字風格,作為一種愛國精神被傳承了下來。

在世人的心中隻知道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浪漫主義詩人,卻很少人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心理學家與玄學主義者。相信每一位看過電視連續劇《羋月傳》的觀眾,都知道羋月一生信奉的神靈是“少司命”,在羋月的內心裏,少司命就是帶給她生命、送給她福祉、吉祥平安的神靈。而少司命女神的由來和傳說,就出自屈原的《九歌·少司命》篇: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

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整首《少司命》共一百八十四字,卻把人間一場盛大的祭祀場景呈現在了世人的眼前。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民族,同時又是禮儀之邦。古人把人與人之間交往時的君臣、夫妻、父子之間的禮儀,包括大型活動和對祖宗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這形成了一種特殊文化被流傳了下來。生活在民間的屈原是個有心之人,他每到一處都會仔細觀察這些大型宴會和祭祀場景,並把這些場合上所用的音樂與人們口中的唱詞記錄下來,用自己的知識做進一步的創新。

《九歌·少司命》裏所提到的植物名字,都是有深刻含義的:這裏的秋蘭,是用來祈禱人們多子多福的。麋蕪是一種中草藥的名字,主要用途就是治療不孕症。這裏的美人指代的便是少司命女神了,最為美好的當數這首詞的最後收尾處,把溫暖、愛與善良灑落人間。從此楚國人便把少司命認為是執掌人間子嗣及兒童命運的女神,她集正義、溫柔、美麗、善良、堅韌於一身。

當時的屈原因為一心為楚國百姓和國家大事著想,並用一顆赤誠之心做著國家一些規章製度、法律法製的改革。在百姓心目中,屈原的威信與威望非常高,他就是無所不能的神,人們尊敬地稱他為屈子。在古代,這一個“子”字是不會輕易授予一個人的,因為這個字是知識淵博、威望極高之人專用的代稱。

在這裏,為什麼說屈原還是一位心理學家與玄學主義者?屈原的精神與思想不僅活在中國壯士和文人墨客的心中,同時他的精神與思想也一直流傳在民間,代代相傳、經久不息。

在古代,由於科學與醫學的落後,像孩子因為驚嚇而精神萎靡不振、昏睡不醒、不吃不喝的現象,從醫學的角度很難找到醫治的妙法。還有孩子因為缺鈣而夜哭的事情,也是中國古代中醫們無法用望、聞、問、切來探出究竟的。為人父母者遇到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往往非常擔心害怕,害怕孩子會得了什麼怪病、得了什麼不治之症,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所以在當時有許多家長因為無法治療孩子夜哭症和驚嚇症而找到屈原,希望屈原能幫他們想出辦法。眾所周知屈原是個滿腹經綸之人,並且他所學極雜,從儒學到佛學再到道家思想,屈原皆有涉獵。再加上屈原從東周這個中國古代禮儀的發源地長大,雖然他出身高貴卻是生活在民間的時間比較長,對周禮極為熟悉。所以屈原望著這些求他之人的迫切心情,便根據自己所學,編寫出了給孩子叫魂的歌謠,教給家長們為受驚嚇的孩子叫魂,並附以簡單的安神定靜的中藥方給他們。其實,這是屈原利用了心理學給父母以希望,讓家長通過關愛給孩子以安全感。

相信一直到現在,我們這些從農村或者城市長大的孩子,都有被父母叫魂的經曆。每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受到驚嚇不敢出門的時候,父母會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拿上一件孩子正穿的衣服,孩子的奶奶一邊拍打著孩子的衣服,一邊叫著孩子的名字,並口裏喊著:“某某回家了。”這時,孩子就會應一句:“回家了。”她們就這樣圍著村子走一圈後,把衣服穿到孩子的身上。說來也奇怪,許多孩子的精神會立刻好轉了起來,能吃能喝再沒有害怕和無精打采的樣子。在民間有人把這樣的舉動說成是迷信,但倒不如說是一種愛的形式的表達,父母這樣的舉動和愛意給了孩子心靈上的撫慰,讓他們內心有了戰勝害怕的依靠與力量。

楚威王執政的時候,楚國位於中國的南方,因地理位置的優越,再加上楚威王治國有方,所以在戰國時期,楚國一度成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而楚威王因為注重屈原的才氣,重用屈原,任命屈原為左徒,也就是相當於現在國務院副總理的職位,並采用屈原的改革方策。到了他的兒子楚懷王執政的時候,因楚懷王性格懦弱、沒有主見、好色奢靡再加上偏聽偏信,讓楚國慢慢走向了沒落。

作為一個思想高尚而又純潔的文人,在鉤心鬥角的政治鬥爭中,屈原很快就敗了下來。當楚國需要屈原的時候,楚懷王就把他請進宮裏。當楚國認為不需要屈原的時候,就把他流放,並且罷去他左徒的官職,封給了他一個三閭大夫的職務。楚懷王本想屈原收了弟子每天講學便不關心政事了,意想不到的是滿懷抱負的屈原把自己的知識和政治理想都教給了自己的弟子們,為楚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可惜一代昏君根本就不采用屈原的建議。第三次流放時,屈原永遠不能再回郢都。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心懷惆悵,獨自一人來到汨羅江邊,想起秦國已經攻下楚國並占領郢都,憂傷之情由心而生。一漁夫望著屈原消瘦而憔悴的麵容問道:“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此?”屈原回答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便說:“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道:“我聽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說到此處,屈原的心悲憤到了極致,寫下自己人生最後的絕筆《懷沙》,然後懷抱石塊,讓自己沉到了江底。

離婁微睇兮,瞽謂之不明。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黨人鄙固兮,羌不知餘之所臧。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節選《懷沙》

這是屈原《懷沙》最後的句子,字裏行間深刻體現著這位偉大詩人望著這個黑白顛倒的世界,空有一腔愛國心,卻又懷才不遇的悲傷情懷。那種毅然與決絕也都傾瀉而出。

屈原的愛妾女媭是一位對屈原不離不棄的女子,在屈原被流放的所有日子裏,女媭一直精心照顧著屈原的衣食住行。屈原喜歡遊學,喜歡到山裏修煉,女媭怕屈原吃不好、穿不暖,便把屈原平時愛吃的紅棗、米飯捏成團用棕葉包上,再給他帶上一壺雄黃酒。當女媭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後,悲痛不已,連夜做了紅棗米飯團,帶上一壺雄黃酒,劃著一葉小舟漂蕩在了汨羅江的江麵上,把飯團和雄黃酒投到江裏,自己也縱身跳到了江中。

因為女媭包裹紅棗米飯的葉子用的是粽葉,後人便管這種食物叫“粽子”,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叫“端午節”。每年一到端午節,人們便會包粽子、賽龍舟,用以表達對屈原的懷念與敬慕。與其說在這樣的節日是來懷念屈原的,倒不如說是人們內心對和平的期望,對公正、公平以及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

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南園十三首·其五》出自唐朝詩人李賀之手,這首詩詞一入筆便是一個設問句,直入主題,讓一腔熱血的男兒從內心迸發了保家護國的鬥誌。接著作者又是一個設問句,他問天下有幾個心懷大誌,卻又無法施展自己誌向的文弱書生能讓自己的名字永存淩煙閣,能食邑萬戶被封官晉爵的。

從這首氣勢磅礴的詩詞裏,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滿腔愛國情懷不得施展的憂傷與落寞。是的,李賀是一介書生,雖然飽讀詩書、才華出眾,但一直被封建思想壓抑著、排擠著,終身不得誌。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後世稱李昌穀,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那麼被世人稱為“驢背詩人李長吉”的李賀,他的一生又有怎樣的傳奇經曆呢?

高軒過

李賀

韓員外愈、皇甫侍禦湜見過,因而命作。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李賀的這首《高軒過》層次分明、用詞考究,詩裏事、理、聲、色、畫麵感、風景以及人物都活靈活現。如此精美、大氣而又充滿正能量的詩,你能猜出是一個隻有七歲的孩子寫的嗎?是的,這首詩便是李賀七歲時所作。

從入筆的題記裏,我們可以看出,這裏“韓員外愈、皇甫侍禦湜見過,因而命作。”這句話裏的兩個人分別指的是盛極一時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與韓門弟子、著名古文家皇甫湜,整首詩詞的大致含義是:

青翠如蔥的華美官服穿在兩位大人的身上,馬轡頭上壓著金環,馬兒每向前一步便會搖響清脆的鈴鐺聲。隆隆的馬車聲傳來,走下馬車的人更是氣勢如虹。原來他們一個是洛陽城的大才子,一個是名震天下的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的才氣都聚在他們胸中,天地精華他們都能融會貫通。大殿上吟詩作賦的聲音響徹天空,他們筆下的本領,天下無人能比。我隻是一個客居他鄉的布衣書生,誰能想到枯草遇到春風。我就像垂翅的鳥兒附上大雁,他日也定能小蛇變成大龍。

那麼唐朝位高權重的大文學家韓愈和皇甫湜,怎麼會無緣無故去看望一個無名無分普通百姓家的小兒呢?這自然與李賀小小年齡卻才氣遠揚有關。

李賀身體裏流淌著皇族的血液,但充其量也隻能算是沒落貴族家庭,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大鄭王李亮,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沒落民間,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李賀才剛剛出生不久,李賀的父親便因病離世,從此,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據。但無論生活怎麼窮苦,也沒有淹沒李賀天生的才氣。當時李賀雖然小小年齡,卻是對五經詩書的內容過目不忘,他出口成章,並漸漸揚名在外。

當韓愈在民間聽說時,從內心對這個七歲小兒充滿好奇,這一日正好他的弟子皇甫湜來訪,於是韓愈便約了皇甫湜一同尋訪李賀。韓愈看到李賀的時候,一下喜歡上了眼前的小兒,李賀雖然身材瘦小,但舉手投足之間卻是顯出大家的風度與優雅。為了考驗李賀的真才實學,韓愈便讓李賀現場做一首詩給他們。此時的李賀也是有滿腹的感動和心事對韓愈講,於是提筆而就這首《高軒過》,本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人物,主要寫韓愈和皇甫湜到他家來訪時的氣勢。第二部分自然就是李賀從內心對韓愈和皇甫湜人品、文品的讚賞了。然後第三部分寫的是自己當下生活的處境與內心的遠大抱負。此詩一氣嗬成,落筆幹淨利索,更是有著一種英氣從詩裏中飄蕩而出。韓愈把詩捧在手中,反複欣賞,歡喜不已。

在《全唐詩》裏,寫應酬的作品所占比例極大,真正讓世人稱為上上作品的詩作更是少得可憐。但李賀的這首《高軒過》,可以說是《全唐詩》裏寫應酬作品年齡最小的一位作者,也是受到世人高度讚揚的一首作品。李賀也正是因為自己的這首作品而名聲遠揚。後來,韓愈在自己的家宴上,又專門邀請小李賀來參加,並介紹許多當時的文人墨客與李賀認識,可以說年齡隻有七歲的李賀,在當時是名聲在外。

無論是李賀七歲的詩篇,還是他以後嘔心瀝血仔細雕琢的作品,我們仔細品味其中滋味,在憂傷與痛苦之中,從不失一展宏圖的渴望。然而李賀的仕途卻充滿坎坷,一生鬱鬱而不得誌。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節選韓愈《諱辯錄》

韓愈的這篇辯論文《諱辯錄》,辯論的主要內容就是因為別人嫉妒李賀的才氣,而故意說李賀的父親名字叫“晉肅”與“進士”諧音,來詆毀李賀不能通過考取進士來求得功名,而那些不明就裏的人也跟著紛紛附和。並且首先提出李賀因為其父親名字不能考試的人,竟然是位高權重的唐朝禮部侍郎元稹。

韓愈聽說這件事情後,怒作《諱辯錄》來力爭李賀的清白,這篇《諱辯錄》大致意思是:“我給李賀寫了一封書信,勸他到京城考取功名。因為李賀的才氣在外早就揚名,那些居心叵測的人對他充滿嫉妒之心,故意出來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是不能中進士的,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紛紛附和,眾口一詞。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會因此獲罪。我回答說:是的。”

那麼李賀與唐朝大詩人、官居要位的風流大才子元稹之間又有什麼過節呢?眾所周知,李賀天才早熟,從七歲開始成名,他的作品被世人所欣賞與讚揚。成名後的李賀經常騎著父親生前送他的小毛驢獨自行走天下,把在人世間看到的、親身經曆的事情,都融入自己的詩裏。所以他每次出門身上都會背一個布袋,每當望著眼前景色,人間事物,詩的靈感突顯腦海中的時候,他都會拿出隨身所帶筆墨,把寫好的詩投進自己隨身所帶的布袋中,這也是後人為什麼稱他為“驢背上的詩人”原因所在了。李賀寫詩從來不急著立意,從來不生搬硬套,他的詩都來自民間,自己親眼所見、所思、所感。所以這也是當時世人為什麼喜愛李賀詩詞的原因所在,因為他的詩引起了讀者們心靈的共鳴。

再說元稹,也是曾經寫出像“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鬆高;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等流傳千古名句的一代文人,但元稹在當時文人圈裏的名聲卻並不算太好,他為做官負了初戀情人崔英英,選婚高門。唐朝四大美女詩人之一薛濤也為他落下一生的相思淚,更是拆散了唐朝最美歌伎劉采春的家庭,把她納為自己的小妾。為升職,不惜與當朝掌權太監狼狽為奸。

這些對性格直爽而又與世俗不同流合汙的李賀來說都是不屑一顧的,所以當元稹聽說李賀的名氣,前去拜訪李賀的時候,李賀閉門不見,從此兩人之間結下了梁子。有主考官站起來阻撓李賀考試,那些平日裏嫉妒李賀才氣,怕他與自己爭名的學子、學士們便紛紛站到元稹這邊。韓愈所寫的《諱辯錄》沒能改變李賀的命運,李賀最終於京試失之交臂。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