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從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裏,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一場盛大的戰爭場景:“敵軍如滾滾黑雲一般向城池一浪又一浪地壓來,我方守城的士兵身上的盔甲在陽光下閃著光,手執弓箭長矛迎接敵人的到來。高昂的號角聲響徹整個秋天的田野,戰士們流淌成河的鮮血把夜色染成了紫色。紅旗在風中半卷,救援的部隊從易水來,秋霜深重,鼓聲冷寒。隻為報答君王的恩賜,提刀拔劍,浴血奮戰。”
李賀的一腔報國熱情無法施展,在安史之亂後,國家更是處於兵荒馬亂中,當李賀聽說愛國將領李光顏從易水率領救兵來支援,並身先士卒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戰爭後,李賀揮筆寫下這首《雁門太守行》。
李賀後來在韓愈的極力推薦下做了三年九品奉禮郎,可在任職期間,他看到的更多的是官場鬥爭、百姓疾苦,一個九品官看著這些,真切地感覺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句老話。
仕途不順利,妻子也突然離世,李賀終日鬱鬱寡歡,終積勞成疾。他二十七歲那年,他永遠地辭別了這個令他既愛又恨的世界。一代“詩鬼”李賀就這樣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潦草的句號,遺憾、遺憾、遺憾。
杜牧·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皓月的清輝灑落在煙波浩渺的寒江之上,夜色降臨,那些小舟都停泊在秦淮河畔,河畔兩岸的酒館內燈火通明。手抱琵琶的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後庭花》。
杜牧,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人稱“小杜”。從杜牧的這首《泊秦淮》裏,我們仿佛看到了立體的畫麵,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與搖搖欲墜王朝的哭泣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杜牧的詩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朗,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
有的人,一心希望自己的仕途順風順水、節節高升,在高升的過程中,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與本性,在當時的官場中處處設防、處處設陷,總想置對手於死地。但杜牧卻與這樣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杜牧雖然生在官宦人家,爺爺和父親都是當朝重臣,但在他的身上卻找不到一點紈絝子弟的特征。他的仕途一帆風順,但他不忘初心、不改始終,心裏永遠放著家國天下。
杜牧生活的年代,已是唐朝晚期,牛李兩黨之爭處於白熱化階段,整個國家更是處在戰爭與叛亂的水深火熱之中。這首《泊秦淮》就寫在杜牧為官初期,那時的杜牧對國家的命運非常擔心,更是對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充滿擔憂之心,所以當他路過秦淮河時,看到河岸兩邊燈火通明的酒店裏那些尋歡作樂的人依然頹靡買醉,歌女抱著琵琶唱著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創作的亡國之曲《玉樹後庭花》,內心生出許多悲哀,揮筆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想以此來喚醒國人們麻木的靈魂,讓他們知道國家的現狀,讓他們來關注國家的命運與前途。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節選杜牧《阿房宮賦》
杜牧在二十三歲時寫出這篇《阿房宮賦》,並驚動朝野,在這篇《阿房宮賦》裏,杜牧引古論今,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曆史教訓,暗諷朝政裏的暴行。在這裏節選的是《阿房宮賦》第一段的內容,杜牧一入筆,便直指內容的主題思想:“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意思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被秦國消滅,天下得到統一。四川的山都被砍伐成了禿山,在陝西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一個龐大的帝國隻存在了十五年,便土崩瓦解。
大秦王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為什麼如此短命?這與秦始皇的暴政和大興土木有一定關係。當時杜牧所以寫自然與他看到的當下國情有關,當時執政的皇帝是唐敬宗,隻有十六歲,他荒淫無道,朝廷上下一團亂麻,又是黨派紛爭,又是藩鎮割據,又是太監當道,整個大唐戰爭不斷,風雨飄搖。所以杜牧寫《阿房宮賦》的目的非常簡單與清晰,就是借古喻今,引起當政者的重視,提醒當政者以國家大事和政治前途為重。
杜牧二十六歲中了進士之後,便一腳踏入了仕途之中,他利用自己所學的軍法,向當朝宰相李德裕獻計,被李德裕欣然采納,結果李德裕所帶軍隊大獲全勝。本想自己的遠大抱負與理想從此就可以實現,但杜牧很快發現現實與想象仍然相距十萬八千裏,朝廷的腐敗,官場裏的鉤心鬥角,杜牧如履薄冰。雖然當時李杜兩家是世交,李德裕也非常愛惜杜牧這樣的人才,但因為杜牧與當時牛僧孺私下交往甚密,而李德裕是李黨的代表與牛僧孺勢不兩立。所以李德裕還是對杜牧下手了,這是杜牧進入官場以來第一次被遷官外放,公元842年,杜牧被外放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做刺史。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的這首《早雁》作於他被下放到黃州做刺史的當年8月,北方回鶻族烏介可汗率兵南侵,邊疆百姓紛紛逃亡。而遠離京都的杜牧雖然滿懷抱負,卻也是鞭長莫及,便寫下此詩,希望引起皇宮內那些掌權者們的注意。
這首詩的大致含義是:“中秋時節金河邊地,回鶻士兵開弓射箭,把雁群驚散,一隻失散的大雁在空中哀傷鳴叫。寒冷的月夜,一隻落伍的大雁孤單地飛過天際,那悲傷的哀鳴聲一直傳到昏暗的長門宮裏。從它的哀鳴聲裏,它應該知道它的故鄉已屍橫遍野,而自己怕再也不能隨著春風返回故鄉。請不要嫌棄瀟湘一帶人煙稀少,在一望無垠的水岸邊生長的菰米綠苔可免去人們飽受饑寒之苦。”
杜牧把民生之苦深深融入了這首詩裏,戰爭、災害、饑荒讓無數人無家可歸,讓無數人失去生命,而唐朝皇宮裏執政者們還過著淫亂奢侈的生活。這怎能不讓性格正直、以民生為重的杜牧痛心疾首!
但此時的杜牧對唐朝政府還沒有完全失望,他每到一處便以民生為重,做出了許多保護當地百姓利益的措施和改革。他個人也是連連高升,他合理的建議也會得到一些正直大臣們的采納,從公元842年到公元848年,僅僅六年的時間,杜牧從黃安刺史一路升職,官位做到了吏部員外郎。
過華清宮絕句(之一)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過華清宮絕句》是一組詩,共三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並且這首詩可以說一直到今天,仍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名詩。因其含義過於明了與直接,它用諷刺的筆觸直指統治者的心髒:“從長安回望驪山,隻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宛如一堆錦繡,山頂上的一道道宮門在晨霧中被逐次打開,像是打開了一幅人間仙境。一人一騎行色匆匆,看不清他背上背的是什麼東西。唯有楊貴妃憑欄遠望,笑意濃濃。望著奔馳的駿馬,她知道是自己最愛吃的荔枝從遠方運來了。”
在這裏杜牧筆下所寫的荔枝,是嶺南的荔枝,而嶺南到長安有數千裏之遙。但因為楊貴妃愛吃荔枝,再遠的距離便也不再是距離。可見當時楊貴妃與唐玄宗生活的腐敗與奢侈,可見這唐玄宗到底有多麼寵愛楊貴妃。杜牧通過唐玄宗因為寵愛美人楊貴妃的前車之鑒來提醒執政的唐敬宗要以國事為重。
生在唐朝晚期的杜牧,麵對內憂外患的形勢,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裏說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商。”
是的,越是走進京城,杜牧感覺距離自己的遠大理想與抱負越遠,統治者們一直在為權力明爭暗鬥著,完全無心事顧及外敵的入侵、百姓的生死。杜牧便產生了退出仕途、退隱山林的想法。但他的第一次辭請並沒有得到恩準,於是杜牧連連寫了三道辭請,請求外放湖州刺史,最後終於如願以償。
歎花
杜牧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民間傳說,杜牧堅決請辭去湖州還因為與他的一段美好愛情有關。也正應了自古才子多風流,杜牧也不例外,他的才氣、家世和聲望給他帶來了非常好的女人緣,他在宣州任職的時候,聽說湖州美女如雲,便遊玩到湖州,得到了湖州刺史崔君盛情款待。兩個人在波光粼粼的江麵上一邊舉杯淺吟,一邊觀望著人間美景。突然,一個女孩美妙的歌聲傳入杜牧的耳中,杜牧舉目四望,看到在距離自己大船不遠處,一位女子正撐著一葉小舟一邊捕魚,一邊歌唱,再看那女子容貌俊美,身姿曼妙,杜牧一下被這不加任何修飾的天然之美所吸引,立刻讓下人招捕魚的母女上自己的大船來。得知這女孩父親去世得早,母女二人隻好以捕魚為生時,杜牧便讓崔君做媒,下了重禮定下親事,並許諾十年以內一定來和女子成婚,如果十年之期滿,他沒有來,女孩可以再許配他人。
哪承想,因公務纏身和戰爭時時發生,杜牧這一去便是十四年之久,直到他對朝廷徹底失望,最終才被批準來到湖州,杜牧一到湖州便急忙去找那位與他訂了婚約的姑娘,可那女孩已經與人結婚並生下孩子。
因為那女子是守了十年之約的,杜牧再不好說什麼,也不好強行拆散人家的美好姻緣,失落之下,寫出了這首滿含遺憾之詩,一個“歎”字,讓杜牧把內心的酸楚與相思之情全部融入其中:“本來是尋找春天、欣賞花兒的,結果卻來遲了,往年這個時節這些花都還未盛開,今年卻開得這麼早。如今風吹著一地的落花,碧綠的葉子遮擋著陽光,青澀的果子掛滿枝頭。”
杜牧以花喻人,想起自己與那女子相識時,她才是一位十四歲的小女孩兒,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可如今,卻早已盛開完畢並結下果實。
杜牧來到湖州,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紅泥小爐詩書畫,紅袖添香話桑麻”的美好生活,傷心地自然不願意再久留。一年後,杜牧的官位再一次得到升遷,離開了湖州到長安上任。
在以後的幾年裏,完全對政治失去信心的杜牧,把山水情懷融入心中,不僅寫下大量詩篇,更是把他的文章整理成冊,並重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為自己取名叫樊川居士,閑暇之時經常在這裏以文會友,過得倒也逍遙自在。
嶽飛·八千裏路雲和月
滿江紅·寫懷
嶽飛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望著這力拔山河,氣勢恢宏的詞,你的眼前會呈現出一幅怎樣淒涼而又壯麗的景色?那個氣壯山河、身披鎧甲的英雄,內心充滿怎樣的憤慨與悲情?
站在高高的亭子上,憑欄望向遠方,蕭瑟的秋雨才剛剛停歇。抬眼望去,塵世茫茫,仰天長嘯,氣憤得好像帽子都被頭發頂起來了。誰能明白我的一腔愛國之心和壯誌難伸的情懷?三十年的戎馬生涯,早已把功名利祿看作塵土,南征北戰八千裏,曆經了多少風雲變幻。不想做等閑的平庸之輩,不想等頭發白了,空留悲傷。“靖康之變”帶來的國恥大恨,到今天還沒有雪恥。作為國家的臣子良民,內心的深仇大恨什麼時候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衝向賀蘭山頂,把賀蘭山踏為平地。壯誌擊破雲天,沙場上笑談生死,打仗餓了就以敵人的肉充饑,渴了就以敵人的血止渴。我出頭之日,便是我重整舊日河山之時,定要把獲勝的消息傳到天子的耳邊。
靖康之變,可以說是北宋王朝的恥辱,靖康二年四月,金軍大舉進攻宋朝,攻破東京,活捉了逃跑中的當朝皇帝宋欽宗和剛剛讓位於他不久的父親宋徽宗,並且還俘獲了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並把東京城中一切財物搶掠一空。
這首《滿江紅·寫懷》是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曆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嶽飛的作品。那麼站在高台上仰望遠方的嶽飛,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情,讓他如此悲壯而又怒火中燒呢?
讓時光倒回北宋年間,讓我們掀開那血雨腥風的曆史扉頁。
題池州翠光寺
嶽飛
愛此倚欄幹,誰同寓目閑。
輕陰弄晴日,秀色隱空山。
島樹蕭疏外,征帆杳靄間。
予雖江上老,心羨白雲還。
這首《題池州翠光寺》,應該是嶽飛的早期作品,因為從這首詩裏,我們聽不到金戈鐵馬的嘶戰聲,而是看到了風景的優美、生活的靜好、心性的閑散。
我們先來淺析這首詩詞的大致含義:“倚在欄杆之上,望著自己喜愛的風景,誰可以與我共賞,遠處淡淡的薄霧與近處的陽光交織融彙,美麗的景色就若隱若現在遠山近水之中。小島上綠樹成蔭圍繞山郭,遠處的帆船漸漸沒入霧靄之中。我雖然想在這樣的風景裏居住一生,可心卻還是羨慕鯤鵬自由飛翔在悠悠白雲間。”
這首《題池州翠光寺》應當是嶽飛少年時去翠光寺遊玩或者陪家人上香時有感而發的一首詩。從這首詩裏,我們可以看到潛藏在嶽飛心中的鴻鵠之誌,雖然他也對美好的風景、安逸的生活非常迷戀,但這樣的生活卻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去戰場上,一展雄才、保家衛國。
1103年,嶽飛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據傳在他出生的那日,一隻巨大的鯤鵬鳥突然圍著他們家的房子轉了三圈,然後落在房梁之上。於是,嶽飛的父母便為嶽飛取名飛、字鵬舉。嶽飛的父親嶽和是個淳樸善良之人,母親姚氏更是寬宏大度、為人正義而抱著一顆愛國之心的非凡女子,為了激勵嶽飛,她在嶽飛的後背上親手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要求嶽飛對國家要盡忠心,要抱著一顆報答國家的感恩之心,雖然家庭的經濟條件有限,但對嶽飛卻是極力培養。
也正是因為受父母的影響,讓嶽飛的性格沉穩厚重、開闊大氣。小小嶽飛不僅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寫得一手好字詞,更是天生神力,十七八歲就能彎弓三百斤,開腰弩八石,被人們稱為神力奇人。不僅如此,嶽飛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根據自己的靈感創造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嶽家槍法。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嶽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錢騎滿效幾,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嶽飛的這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寫的要早於他的那首《滿江紅·寫懷》,這首詞的大致含義是:
站在高樓之上瞭望中原大地,煙霧繚繞的荒野下,仿佛看到了許多城郭。回憶當年千嬌百媚的鮮花遮擋住了我們的視線,綠意盎然的柳林掩護著城牆,琉璃砌成的樓閣的柱子上都是雕龍畫鳳。萬歲山被翠竹環繞,蓬壺殿裏朝歌夜舞,一派歌舞升平、繁華景象。而現在,胡軍鐵騎踐踏著我們的土地,包圍了我們的京城,戰爭讓民眾不得平安度日,風沙飛天,世情險惡。士兵們的鮮血染紅了沙場和戰刀,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們在戰亂中喪生,屍體填滿了溝壑。我悲歎我大好的河山啊,現在變的田園荒蕪、萬戶蕭索。我什麼時候能披上盔甲去戰場殺敵報國,揮舞長鞭渡過長江大河,打敗胡虜,收複中原?等我再次歸來的時候,會重遊黃鶴樓,站在高處仰望祖國大好河山。
這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先從昔日東京的繁華入筆,然後一個轉筆,卻讓整個昔日的繁華變成今天的寥落和橫屍遍野。整首詩詞的境界豐滿,含義深刻,以大起大落、對比強烈的寫作手法,體現出嶽飛意氣激昂、感人肺腑的充沛情感。這首詞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嶽飛詩詞的高遠與他同一時代的宋朝詩人李剛一樣,都承接了蘇軾的豪放之風,並高高揚起了抗戰時代主旋律,壯懷激烈、正氣恢宏,為以後以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主義詞人的崛起開了先河。
嶽飛寫下這首詞之後不久,河北招募武藝高強的“敢戰士”,什麼是“敢戰士”?用最通俗的話說,“敢戰士”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與犯罪分子進行搏鬥的特警戰士。時年剛剛二十歲的嶽飛報名參軍,憑著自己高超的武藝成了一個“敢戰士”隊的分隊長。嶽父帶著他的小分隊,把自己平日裏所學兵法與實際相結合,以伏兵之計生擒了宋朝六大奸臣之一的童貫,還有另一賣國奸臣蔡攸,兩個奸臣被捕,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