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山無限好(2)(1 / 3)

《長門賦》reference_book_ids\":[72663285477723372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赴宴戲秦檜

嶽飛

自幼從軍未學詩,今朝赴宴強為之。

削發搓韁係戰馬,拆衣抽線補征旗。

江南美酒君須記,北國風霜我獨知。

百萬金兵臨城下,再請諸公去賦詩。

“我很小的時候就參了軍,從來沒有學過詩,今天赴宴我就勉強作一首吧。把頭發削下來搓成韁繩係在戰馬的脖子上,抽下衣服上的線來補征戰的旗幟。你一定牢牢記住了江南美酒的味道,而北國的風霜唯獨我知道。當百萬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我再請諸位公侯大臣去吟詩作賦。”

這首詞作於嶽飛去赴秦檜設的家宴上,在宴席上秦檜提出來讓每人一首詩或詞,其實秦檜是不懷好意的,他想當眾讓嶽飛出醜。秦檜內心是瞧不起嶽飛的,他想作為一介武夫的嶽飛一定不會作詩。然而輪到嶽飛的時候,嶽飛連思考都沒有思考一下,站起來提筆寫出了這首《赴宴戲秦檜》的詩詞,用辛辣、直白的寫作手法,直接給秦檜以還擊。這首詞可以說嶽飛用了不加修辭的寫作手法,直接抨擊和諷刺了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們不顧民間疾苦,在都城東京汴梁花天酒地、不思朝政、墮落腐朽的生活作風。

眾人讀著嶽飛的詩,再看那紙上如蘇軾在世一般的“蘇體字”,一個個打心底歎服,原來這嶽飛真的是文武雙全,不可小覷。也讓秦檜等保守派們知道,與嶽飛明鬥肯定不行,那就隻好暗中加害了。是的,那時的嶽飛已經功可蓋世,不僅收複了金兵侵占的許多國土,官居將相,掌握著國家的重要兵權,嶽家軍更是被民間百姓津津樂道。

小重山

嶽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在嶽飛所有的詩詞中,這首《小重山》是最為憂傷、無奈的一首,再沒有了往日詩詞中的意氣風發、空曠悠遠與氣勢磅礴。這首詞上半闋的大致含義:“昨夜我聽到秋蟲在寒風中不住地哀鳴,夢裏我又回到了千裏之外的故鄉,猛然醒來,卻已是三更時分。再也無法入眠,幹脆起床,繞著台階踽踽獨行。周圍的一切是那麼寂靜,幾縷月光透過簾櫳照進了房間。”下半闋:“為保衛國家,為把名字留在青史,人還未老頭發卻已花白。家鄉的山上鬆竹蒼老,枝葉盤桓,阻斷了我的歸程。用瑤琴彈一曲相思曲,想把心事付於其中。可這世間卻是高山流水難覓知音,即便把弦彈斷,又有誰能聽得懂?”

從這首《小重山》中,我們看到了嶽飛淚流滿麵的樣子,聽到了他對天長歎的聲音。那麼是什麼讓嶽飛如此地失望、絕望而又悲憤的呢?

這首詞一入筆便先交代了時間背景,深秋的夜晚,對寒冷無法抵抗的秋蟲的哀鳴聲,此時的嶽飛,是深深明白秋蟲的心事的,這心事何嚐不是自己此刻的處境與心事呢?對明天、對未來充滿未知與迷茫。而下半闋以景入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憂傷情懷。

是的,此時的嶽飛內心是迷茫的、是無措的,也是憤慨的。本來他在戰場上打得非常順利,完全有收複失地的可能,可求和派們卻說服了朝廷,結果朝廷連給他下了十二道金牌,每道金牌都是要求他停止戰爭,嶽飛眼望著大好的抗金複國形勢就要付諸東流,卻又無可奈何,便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小重山》,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一代英雄豪傑,終是沒有躲過秦檜等人背後的暗箭中傷,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捕入獄,1142年1月,時年隻有三十九歲的嶽飛,寫下他人生旅途的最後一首詞,也就是本文最開始的《滿江紅·寫懷》,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時被殺害。一代愛國英雄、一代抗金英雄,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小人的陷害之中。

辛棄疾·不盡長江滾滾流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在什麼地方才可以望到神州大地?站在北固樓上,落入眼底的全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王朝興起,又有多少王朝沒落?歲月匆匆,往事悠悠,如同這滾滾長江水奔流不息沒有盡頭。少年孫權頭戴鐵盔,做了三軍的將領。攻占不下失去的土地絕不罷休,從來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放眼天下的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隻有曹操和劉備。生子當如孫權啊!

讀著這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眼前便呈現出一個遠離祖國、心懷愛國情懷的偉大愛國詩人,他站在高高的亭子上,眺望著遠方。他眉宇間帶著剛毅,風把他的衣角吹起。是的,此人就是南宋豪放派詞人、愛國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被金國搶占的大宋王朝的北方,那時他的祖父在金國為官,但祖父卻常常思念自己的祖國,並時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用激情澎湃的詞吟詠先人,吟詠自己的愛國情懷,報效國家的願望。這些對辛棄疾的影響都非常大,讓辛棄疾始終把洗雪國恥、收複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在他二十二歲那年便組織起了兩千多民眾抵抗金兵的起義,後來辛棄疾帶領著自己兩千多人的隊伍投奔山東最大的抗金義軍耿京。因為辛棄疾文采的出眾勝過在軍隊中那些舞刀弄槍之人,所以耿京並沒有注重辛棄疾的武功,而是讓他在軍營裏當了一個文官。

此時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耿京對辛棄疾的看法,被辛棄疾帶進軍營的花和尚義端因為吃不了行軍打仗的苦,偷了耿京的帥印準備投降金軍。耿京便把所有罪過都責怪到辛棄疾的身上。辛棄疾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便讓耿京限自己三日時間把帥印收回。辛棄疾巧算義端所走之路,自己帶兵抄近路追趕上了義端,怒斬義端,奪回帥印。從此,讓耿京對辛棄疾刮目相看,並極力在朝廷上舉薦辛棄疾。

其實來到南宋的辛棄疾,雖然滿懷報國之心,在耿京的推薦下也受到南宋皇帝的器重,可因為自己性格豪爽、胸懷耿直以及身份特殊,這裏所謂身份的特殊是指辛棄疾由北宋來到南宋,並且自己的祖父還曾做過金國的官員,所以南宋人把當時像辛棄疾這樣來到南宋的人,都叫作“歸正人”。這樣的身份,自然就處處受朝廷裏那些權臣們的刁難和懷疑。在那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的時代,辛棄疾雖然胸懷大誌,即使文韜武略樣樣過人,也沒有找到用武之地。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辛棄疾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

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隻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裏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是他與南宋愛國詞人陳亮在鉛山紫溪相聚時所寫的作品。辛棄疾與陳亮相會時,正是一年最寒冷的季節,大雪漫天飛舞,流水凝固,山脈潔白,小橋上掛著冰淩。而久病不愈的辛棄疾心情鬱悶,站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隻見遠處一個紅色小點向自己這邊奔跑而來,那紅色小點距離自己越來越近,在白茫茫的大地上,這紅色如一團火焰一般點燃了辛棄疾憂傷的心情,頃刻之間,辛棄疾感覺自己大病全無,自己迎著那團火焰下樓策馬奔跑而去。因為那紅色馬匹上坐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等待的摯友陳亮。

好友重逢百感交集,在這裏為什麼要說是好友重逢呢?因為之前辛棄疾、陳亮、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辦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二次相會本來是辛棄疾、陳亮和朱熹共同相約再次相會的,但那時辛棄疾與朱熹的政治觀點起了衝突,朱熹當時的權位比辛棄疾高,朱熹一怒上書罷了辛棄疾的官職斷了辛棄疾的財路,所以三人之約朱熹自然就放棄了,辛棄疾隻等來了陳亮一人。

其實辛棄疾心胸的開闊是世人所無法比擬的,雖然從此朱熹與辛棄疾成為陌路,但當後來辛棄疾聽說朱熹去世的消息後,為了表達自己對朱熹的尊敬,違背朝廷發下不準祭奠朱熹的禁令,公然前往哭祭,並執筆潑墨寫出一句流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從這樣的句子裏,我們看不到個人恩怨,看到的隻是英雄相惜的情懷。

辛棄疾與陳亮都胸懷報國之誌,又都是官場失意之人,談到國家,談到國事,辛棄疾百感交集,奮筆疾書寫出了這首《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此詞體現出了辛棄疾性格裏的豪邁與思想裏的高風亮節以及對國家未來的擔心與擔憂,這裏的“老大”,其實是暗喻江山和朝廷裏那些奸臣,因為一味地不戰,而讓江山一點點被金兵吞噬。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

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是豪放派詩人的代表,與蘇軾合稱為“蘇辛”,但他的這首《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卻是多了纏綿悱惻與憂傷落寞,從詞意的表麵意思看寫的全是閨房春怨,但實際卻是在暗喻自己處處為難與鬱鬱不得誌的現實處境。

這首詞的上闋寫春天執意離去時的景色:“時光匆匆,又一個春天要離去了,幾場風雨之後,百花也都凋零而落。珍惜春天,常常怕花開得太早,更何況這滿地的花瓣隨風飄零。春天,你停住要離開的腳步吧,聽說天涯海角都沒有你的歸處。心懷憂傷的春天並沒有理會我的挽留,悄然離去。而我的眼底隻看到蛛網上落滿飛絮。”下闋以景入情,引經據典,讓故事清楚明朗:“長門之約,你又誤了相會的佳期,長長的蛾眉曾經遭到多少人的嫉妒。縱然用千兩黃金買來司馬相如的賦,可這人間脈脈深情又能向誰訴說?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楊玉環與趙飛燕紅極一時也都化作了塵土。閑愁最折磨人了,不要去憑欄遠眺,一輪斜陽就要沉淪在令人斷腸的煙柳迷茫之中了。”

這裏的“長門”指的是漢武帝的皇後陳阿嬌被打入冷宮,為了挽回漢武帝的愛情,阿嬌用重金請來當時的大才子司馬相如寫下長達一千多字流傳後世的《長門賦》的故事。

辛棄疾的這首《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寫於他來到南宋的第十七個年頭,在這十七年裏,他的仕途極為坎坷和不順,文武雙全的他報國無門,愛國情懷除了在自己的詩裏得以詮釋,隻能眼巴巴地望著江山一日日淪陷。

他報國無門本就鬱悶至極,更因為主戰派的陷害曾經在四年內被流放六次,他抗擊金軍、收複國土的夢想一次次被打壓和擊碎,所以在這個春天將盡、夏天將來的日子裏,望著眼前的景色,從美人遭妒的故事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憂傷與悲憤。千裏江山,英雄卻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空有策略和計謀卻沒有人采用的境遇。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落在眼裏,這將是怎樣的美?這樣的美,成為愛情初遇時讓人怦然心動的句子,成為曆代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用青春吟詠的歌詞,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時間來演繹和詮釋這首詞的美好。說到愛情,是時候把走進辛棄疾生命裏的女子請出來了。

作為一個有著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人,史書上對辛棄疾的相貌有著這樣的一段文字描寫:“膚碩體胖,目光有稜,紅頰青眼,壯健如虎。”也就是說辛棄疾是一個相貌威武、高大健碩之人,這樣的體格與出眾的相貌,也為他身邊美女如雲奠定了基礎。

辛棄疾的妻子範氏是範邦彥之女,範邦彥和辛棄疾同樣是一位愛國人士抗金英雄,官至太學。所以從小出生在官宦人家書香門第的範氏,不僅相貌出眾,更是端莊儒雅,文才出眾。

範氏與辛棄疾同歲,並且他們同在北宋出生,再加上家庭背景的相同,誌趣的相合,所以這親事一提,便促成兩人美好的姻緣。來到南宋後,因為辛棄疾為人豪爽、文采出眾,他的身邊總不缺乏朋友的陪伴。辛棄疾有了朋友,所以經常同朋友把酒言歡,範氏本就大家閨秀出身,總是怕自己話重了會傷到辛棄疾,但內心卻又時時擔心著辛棄疾身體健康狀況,範氏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隻要辛棄疾去飲酒,她都會在糊窗戶的紙上寫滿了字,字字句句都是對辛棄疾身體的擔心與規勸,更是充滿對辛棄疾的愛意。

辛棄疾本就是性情中人,怎麼能不明白妻子的一片好心,所以對範氏的愛意越發濃烈。在他五十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首《浣溪沙·壽內子》,來形容他們夫妻之間的恩愛以及和兒女之間的天倫之樂:

壽酒同斟喜有餘。朱顏卻對白髭須。兩人百歲恰乘除。

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年年堂上壽星圖。

“我們共同把慶壽的酒斟滿,歲月真是不饒人啊,轉眼我們都已是兩鬢霜白,年齡加起來正好一百歲。已經成家立業的兒女紛紛在堂下給我們跪拜,在外沒有回來的兒女更是把問候平安的家書寄來,年年堂上都掛著一個大大的壽星圖。”

這詩裏,蘊含著無限的親情,似看到夫妻恩愛,兒孫共歡的場景。範氏與辛棄疾不離不棄,恩愛一直到白頭。

辛棄疾一生不僅有妻子範氏的陪伴,還有眾多的美妾圍繞在他的身邊。辛棄疾愛江山,也愛美人,他想為自己的國家出一份力量,他也想伴自己心愛的女人一生一世。辛棄疾把自己的家園建在風景優美的山水之間,為自己建造的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一塊田,一片園,耕耘著自己逍遙而又自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