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涯明月刀(2)(1 / 3)

《宋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5617158180,6998078842355059742]}],\"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quote_content\":\"《燕歌行》reference_book_ids\":[7197332484311223352]}],\"1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2,\"start_container_index\":1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5},\"quote_content\":\"《白鹿洞書院》reference_book_ids\":[6900994666632580109]}],\"2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菩薩蠻》reference_book_ids\":[6936055888553708557,7232992108032822327]}],\"1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5,\"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6},\"quote_content\":\"《釵頭鳳·紅酥手》reference_book_ids\":[717928617515522766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的這首《芙蓉樓送辛漸》裏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已成為千古佳句,被世人傳頌。從這首詩詞的含義可以看出王昌齡內心好像有不被人理解的痛,還有可以為了理想不畏艱難的決心,這首詩的含義是:“煙雨朦朧,一夜之間就蔭翳了吳地的大江南北,踏著清晨的露珠送你離開,獨自對著楚山眺望遠方。辛漸啊,如若洛陽的親友問起我,你要對他們說,我的心就如這晶瑩透明的玉壺一般,堅守的信念從未改變。”

王昌齡的這首送別詩以景入情、以情言誌,詩意舒緩又滄桑厚重,尤其是詩中不顯山不露水的憂傷,再加上這首詩佳句天成、自然無瑕疵,直擊人們靈魂的深處,最是能打動人心。

那時的唐朝還正是鼎盛時期,遊曆四方的王昌齡看到眼裏的是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些景象激發出了王昌齡的無限靈感,他把自己愛山、愛水、熱愛祖國一草一木的情懷都融入自己的詩裏,他走到哪裏就寫到哪裏,遍訪誌同道合的詩友,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在這期間他認識了高適、王維、王之渙、孟浩然、岑參等眾多在唐朝極具影響力的大文豪。王昌齡從十七歲走出故鄉,短短幾年裏曾去嵩山探藥學道,也曾走過太行山的蜿蜒小道,然後一路輾轉又走過了西北河、隴邊塞,到過蕭關,他最為著名的邊塞詩《塞下曲四首》也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一路遊曆,一路行走。公元727年,二十九歲的王昌齡終於讓自己的腳步停在了宋朝文化的中心城市長安,他想從這裏把自己放飛的心收回來,也想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後,王昌齡在科舉中脫穎而出,順利考取了進士。考中進士的王昌齡滿懷希望地等著任命,沒過多久,王昌齡便收到了一個九品校書郎的委任狀,但王昌齡的內心裏是有些不滿意的。

公元734年,已經三十六歲的王昌齡再一次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以其超凡絕倫的文字被選為“博學宏詞科”,不久王昌齡被任命為河南道汜水縣尉,在河南的這幾年,算是王昌齡過的最為開心與快樂的時間,可這樣的時間僅僅持續了五年。王昌齡性格直爽、為民辦事,但這觸及了當時一些達官顯貴的利益,於是他們想盡各種辦法誣陷王昌齡,結果王昌齡被貶嶺南。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齡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巴陵就是現在的嶽陽,王昌齡寫這首《巴陵送李十二》是有故事的,王昌齡走到巴陵的時候,意外地與李白相遇,一個是“詩仙”,一個是“七絕聖人”,他們初次見麵就感到非常投緣。在江邊,兩人蕩舟輕遊,把酒詩話,王昌齡揮筆就為李白寫下了《巴陵送李十二》:“任小舟在巴陵的江麵上漂蕩,我們舉杯暢飲,把酒詩話的聲音落到遠方,連清風都被我們相聚的喜悅所感染。這山長水遠連秋色都來得遲了,在落日下隻見蘆花飄蕩、蘆荻飛揚,與空中的雲朵在水際融為一體。在這水天一色的風景中,兩個詩歌奇才就這樣暫時忘記了人生的煩惱,舉杯推盞,對酒當歌。”

其實,王昌齡不僅與李白交情深厚,他與高適、王之渙的情誼同樣被世人談為佳話,至今民間還流傳著“旗亭畫壁”的美好傳說,其中王之渙的那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就是他們三人鬥詩時的佳作。

寫到這裏,禁不住內心充滿感慨。在曆史的長河裏,風沙曾掩埋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包括古代那些優秀小說和散文已經留存的少之又少,可唯獨詩詞歌賦的作品留存這麼多,都是因為這些作品便於傳唱,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唱讓後人整理並留存下來。

送郭司倉

王昌齡

淮門映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椽,春潮夜夜深。

王昌齡並不會想到,自己的這首《送郭司倉》五言詩,卻成為他與塵世做的最後告白,他用深情換來一生流浪,用悲壯與淒涼寫下生命的絕筆。

郭司倉是王昌齡的朋友,王昌齡所以寫這首《送郭司倉》,是因為感謝郭司倉的盛情款待,可正是郭司倉的盛情卻為王昌齡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一心想從軍邊塞,為國出力的王昌齡,並沒有盼來他所期望的,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再一次被貶到龍標(今湖南省懷化市一帶)。王昌齡曆盡千山萬水才終於到達被貶之地,可剛剛在龍標過了不到兩年的安穩日子,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就爆發了安史之亂。

因為湖南距離故鄉太遠,王昌齡掛念家人,便離開龍標想回家與家人相聚。當時消息閉塞,當王昌齡走出龍標後,才知道已經天下大亂,內心知道自己回家難了。王昌齡一路上曆經坎坷,當他走到濠州時(今安徽省鳳陽縣),已經身無分文。

王昌齡突然想到自己有一個姓郭的好友也在濠州,這個姓郭的朋友在州郡長官那裏是一個“司倉”的職務,所以王昌齡便去投奔這個郭司倉。當郭姓朋友看到王昌齡的時候欣喜不已,對王昌齡熱情招待,並帶他遊覽濠州的山水風景。王昌齡為感謝郭姓朋友的招待,寫下這首《送郭司倉》的詩詞來答謝,隻可惜王昌齡隻寫了朋友的官職,所以後人無從考究這位郭姓朋友的名字。

郭司倉的上司是刺史閭丘曉,此人是曆史上詩人四大殺手之一,也正是他殺害了王昌齡,才讓他的名字留了下來。閭丘曉是個嫉賢妒才之人,對王昌齡早就懷恨在心,當他得知自己的手下招待王昌齡之時,給王昌齡安了一個“棄職北行投敵未遂之罪”,把王昌齡送上了斷頭台。

王昌齡悲壯而又流浪的一生就這樣被畫上了殘缺的一筆,包括唐朝那輪被詩人鮮血染紅的月亮,也落下了淚水。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

別董大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世間,總是有這麼多的離別讓人愁腸百結,這世間總是有這麼多的不如意築成一張巨網,把內心的宏偉大誌盡收裏麵,窮其一生都在努力掙紮,隻為突破這張大網,讓自己可以展翅飛翔。是的,隻要我們內心堅持,就會有成功逆襲的機會。

出生在公元704年的高適,以寫邊塞詩而著名,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高適的《別董大》共有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首詩詞用語精準而又奇妙,大氣悠遠中帶著灑脫的氣質:“千裏黃雲遮天蔽日,讓整個天空都暗了下來,淩厲的北風吹著大雪四處飛揚,一隻歸雁在風雪中哀傷孤鳴。在這離別的時刻不要擔心前路迷茫遇不到知心朋友,這天涯海角、四海之內誰不認識您呢?”

如果說別人的離別詩以纏綿悱惻、柔情似水而讓世人愁腸百結的話,而高適的這首離別詩從寫作手法上卻是背道而行,用慷慨激昂、豪放華麗的筆調激勵自己的朋友董大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信仰,隻要不放棄,終有達成目標的一天。

那時的高適也處於貧困、窘迫之中,好友董大與高適同時都是被貶流浪之人,隻是在路上巧合遇見,短暫的相聚後,兩人又要各奔前程。那麼高適究竟經曆了什麼事件而被貶的呢?又是什麼讓高適即便是被貶卻也不丟失自己的信仰與理念呢?

燕歌行(節選)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高適之所以被世人稱為邊塞詩人,是因為他真實地生活在邊關,用自己的筆記錄下邊關戰士們真實的戰爭實況和生活場景。尤其他的這首《燕歌行》,可以說是高適邊塞詩詞的代表之作:“中原的烽火狼煙在祖國的東北方向再一次點燃,將領們告別家人奔赴戰場。男兒的誌向本就應該縱橫沙場,何況天子又賜給了豐厚的獎勵。敲鼓壘錘的聲音響徹山海關,迎風飛舞的旌旗遍插碣石山。校尉快馬飛奔把雞毛信傳來,匈奴單於的狼煙已經照亮狼山。荒蕪而又蕭條的山川河流滿目淒涼,胡人騎兵刀劍廝殺聲裏夾雜著血雨腥風。大多數的戰士已經戰死沙場,而將軍的帳前,卻還時時傳來美人們的歌舞聲。”

此詩用鮮明的對比手法,把唐朝邊境戰鬥的慘烈、戰士的英勇和奢靡的官宦刻畫得入木三分,將帥在營帳內歌舞升平的場景立刻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樣的場景怎麼不讓人把牙關咬起來,怎能不讓人心痛到把拳頭握起來?

高適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他的生活過的卻並不富裕,那時他們的家境已經開始逐漸衰敗,家裏窮得一塌糊塗。然而年幼的高適並不在意這些,他的父親從小便教導他:真正有誌氣的男兒並不以家庭生活的狀況來決定,而是由他為自己製定的目標來決定。一個人如果抱著遠大理想與目標,他絕對不會在貧困麵前低頭。也正是受了父親性格的影響,高適從小性格開朗,愛交友,愛旅遊,他身邊的朋友都讚高適有遊俠之風。

不到二十歲的高適已經走出故鄉遊曆了祖國大好河山的許多風景。二十歲那年,他來到長安,開始為科考做準備,他一邊在長安遊曆,一邊為求得功名而努力學習。可是,天不遂人願,高適在科考中落榜了,無奈的高適隻好再一次遊曆民間。最後,高適讓自己的腳步停在了河南商丘一帶,這一待便是十年的時間。在這裏他一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一邊苦讀詩書,等待機會再次參加科考。李少府曾經到商丘來拜訪高適,高適在送給李少府的詩《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中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餘亦愜所從,漁樵十二年。種瓜漆園裏,鑿井盧門邊。去去勿重陳,生涯難勉旃。或期遇春事,與爾複周旋。”從詩裏中我們不難猜出,那時的高適生活得非常窮困、窘迫,連生計都難以維持。

信安王幕府詩(節選)

高適

北伐聲逾邁,東征務以專。講戎喧涿野,料敵靜居延。

軍勢持三略,兵戎自九天。朝瞻授鉞去,時聽偃戈旋。

大漠風沙裏,長城雨雪邊。雲端臨碣石,波際隱朝鮮。

夜壁衝高鬥,寒空駐彩旃。倚弓玄兔月,飲馬白狼川。

高適的這首《信安王幕府詩》,洋洋灑灑寫了三百六十字之多,此詩用詞鏗鏘有力,氣勢直衝雲霄,讀這樣的詩真是給人鼓舞與激勵。

是的,在河南商丘蝸居了十年的高適出發了,他北上薊門,長途跋涉來到了邊塞,他去邊塞的原因是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詔征討。麵對壯麗的山川和緊張的戰局,他寫下了“夜壁衝高鬥,寒空駐彩旃。倚弓玄兔月,飲馬白狼川”的詩句,他要讓自己如漢代大將衛青、霍去病那樣在邊塞為國立功。為了實現夢想,高適投奔到當時負責駐防薊門的信安王李禕的帳下,遞上了《信安王幕府詩》,表達了自己入幕從戎的強烈願望。

高適滿懷希望,卻抱著失望而歸,李禕並沒有把高適放在眼裏,無奈的高適在邊塞遊走兩年後,終因“北路無知己”而遺憾地結束了他的邊塞征程。

回到中原後的高適,參加了兩次科舉,每次都名落孫山。其實,高適不中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那時的唐朝由楊國忠和李林甫弄權,參加應試的舉子如果朝廷中沒有權貴撐腰,自己的名字是很難被寫到榜單之上的。最荒唐的事發生在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一手導演的“野無遺賢”鬧劇中,應試的舉子中不僅有杜甫,高適也在其中。李林甫嫉賢妒能,那次參加考試的舉子倒是不少,最終沒有一個被錄取。麵對這場鬧劇和醜聞,李林甫居然還上表向唐玄宗表示祝賀:“天下賢士都在為國報效而沒有遺漏,這是多麼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啊!連堯舜明君都不能如此明察秋毫吧!”

一時前途迷茫的高適,再一次讓自己遊走於山水之間,在這期間,他與同樣失落的李白、杜甫、王昌齡等都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以詩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在這期間高適寫下了許多流傳後世的佳作,如“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鬥酒相留醉複醒,悲歌數年淚如雨”等讓人讀後觸動靈魂的詩都出自這個時期。

轉眼已年過半百的高適,在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推薦下,終於高中狀元。但這時的高適仍然沒有高興起來,這個地方小官不是他想要的,他深感壯誌難伸。而此時,整個大唐王朝也大廈將傾。

塞下曲

高適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複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裏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李白、王昌齡都曾經與高適寫過同題的《塞下曲》,他們的詩詞各有千秋,各有所長。《塞下曲》豪情萬丈、慷慨激昂,體現著高適希望為國盡忠的遠大抱負。

高適的這首《塞下曲》寫於安史之亂期間,當時指揮官哥舒翰製定的軍事策略是避敵鋒芒,堅守潼關。可奸相楊國忠卻一直慫恿唐玄宗出關迎敵。哥舒翰被逼無奈,“慟哭出關”,最終兵敗被俘,失望的哥舒翰變節投降,潼關失守,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

此時,有許多朋友看唐朝氣數已盡,都想著投奔自己心目中的名主,也有朋友勸高適與自己同時上路。可身在亂軍中的高適並沒有動搖自己的意誌,他冒死抄小路追上了唐玄宗。此時,大臣們對哥舒翰是一片謾罵,高適卻站出來說出了自己真正的看法:“哥舒翰一生忠義,因為策略錯誤才導致失敗。監軍李大宜不關心軍務大事,每天歌舞娛樂,而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飯食,尚且不能吃飽,要求這樣的軍隊去拚死作戰,失敗當然就是很自然的事。我多次向宰相楊國忠說到這些事,他不肯聽。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難,不值得深以為恥。”唐玄宗聽後,感覺高適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便擢升他為諫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