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涯明月刀(1)(1 / 3)

《二京賦》reference_book_ids\":[7255302386434968634]}],\"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二京賦》reference_book_ids\":[72553023864349686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二京賦》reference_book_ids\":[72553023864349686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二京賦》reference_book_ids\":[72553023864349686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二京賦》reference_book_ids\":[7255302386434968634]}],\"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二京賦》reference_book_ids\":[7255302386434968634]}],\"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1,\"start_container_index\":1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6},\"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1,\"start_container_index\":1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7},\"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7217736915741576251,683364280506830337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風一吹 來來往往的影子

有從船上走下去的 也有走到船上去的

許多帶著塵世煙火味道的故事 在那隻琥珀裏經過

卻並沒有把它從悠遠而又深長的夢境喚醒

風沙寫成的詩裏 被一隻老鴉銜在了口中

一粒又一粒的舊月光被擠落在了時光的河床上

白鴿子沒有飛進夢裏 而是口含春天

落在家鄉老屋的房頂上

春風的袖子才剛剛揮起 那些浮動的暗香

撲棱著翅膀臥進了袖底

從詩人指尖滑落的詩裏 紛紛滾落田野

望著掛在枝頭的春天 進入遐想

嵇康·餐沆瀣兮帶朝霞

琴歌

嵇康

淩扶搖兮憩瀛洲。要列子兮為好仇。

餐沆瀣兮帶朝霞。眇翩翩兮薄天遊。

齊萬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筆尖才剛剛落下,一首千古流傳的名曲《廣陵散》便在心頭蕩漾開來,那聲音時而舒緩、時而激揚,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繚繞人間。讓我們把心靈深處的雜念去除,陶醉其中,追隨著時光之門,在歲月的深處與“竹林七賢”相聚,一睹《廣陵散》主人的風采。

嵇康,字叔夜。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俠肝義膽,他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他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位列“竹林七賢”之首。

在這裏要解釋一下“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竹林七賢”,同時這七個人也是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故事非常有傳奇色彩。

嵇康的音樂天賦非常高,那些曲子隻要他聽過一遍,他就可以演奏出來。嵇康的這首《琴歌》摘錄他的作品《琴賦》。從這首《琴歌》裏,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盛大的場景:“煙雲、朝霞、萬物生命盎然,以及這醉美風景裏站立的人,他的背影被初升的太陽拉長,融入遠山近水之中。”

關於《廣陵散》這首著名曲目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一日月朗星稀,秋蟲呢喃,望著幽美的夜色,嵇康的心裏生出了無限的感慨與柔情,想到自己如癡如醉地追求著人生的完美,擺脫名利的束縛,回歸自然本真的天性。越是去想,內心的情愫越是想發泄出來。他來到亭榭之上,對著明月撫琴高歌。嵇康彈奏的曲目美妙無比,小弦切切如流水,大弦鏗鏘如鐵戈。這聲音,醉了月色、醉了湖泊、醉了蝴蝶與花朵。讓一隻睡在花蕊裏的小花仙心動不已,禁不住就飛出了花叢,飛到了嵇康的琴弦上。

小花仙把自己心目中聽到的美妙曲目與嵇康正彈的曲目融為一體,把聶政一生的不幸命運和他肝膽相照的俠義精神都一一融入進了這曲子之中。最後小花仙和嵇康共同為這曲目取名為《廣陵散》。並且小花仙和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授予外人。然後小花仙翩躚而去,當嵇康想留小花仙多待一會兒的時候,整個人猛地從椅子上摔了下來。

原來嵇康對著明月竟然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這一切隻不過是夢中的情景罷了,但小花仙和自己共彈的曲目卻曆曆在目,嵇康急忙走到琴邊,彈出流傳至今、位居中國十大名曲之列的《廣陵散》。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也;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見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蓋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各以得誌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遊心於寂寞,以無為為貴。

——節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這山巨源是誰?嵇康為什麼這麼生氣地寫這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呢?從我們節選的這段內容裏,我們不難看出,嵇康非常生氣自己的好友山巨源明明知道自己的為人和性格,明明知道自己不願與司馬氏王朝為伍,竟然還要推薦他去司馬王朝做官。嵇康揮筆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書中引經據典,明確向山巨源表達出了“誌不同不相為謀”的決心,從此要與山巨源斷絕一切交往。

山巨源,就是“竹林七賢”裏年齡最長的山濤,因他的字為巨源,所以嵇康才會在書中稱他為山巨源。山濤在“竹林七賢”中的地位也是極高的,可以說“竹林七賢”能聚到一起,無不與山濤有關,是山濤把這七個有共同愛好興趣的人聚到一起,成了後來的“竹林七賢”。最初也是山濤與嵇康常在竹林相聚,後來山濤又認識了阮籍,引阮籍與嵇康,而嵇康與阮籍在音樂上都是極有天賦之人,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被世人稱為“嵇琴阮嘯”。

山濤一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出仕為官。在此之前他的生活一直苦寒交迫。山濤的妻子韓氏,十六歲嫁於山濤。無論日子如何困苦,從不言離散,讓山濤從內心極為感動,這一日山濤對妻子韓氏說:“你對我不離不棄,日後我定會好好待你。你暫且忍一忍現在的饑寒,我日後定當位列三公。”果然,後來山濤無論地位多高,從不言納妾之事,與妻子韓氏相守一生。

雖然“竹林七賢”的愛好興趣相同,但七個人的性格並不相同。當時,嵇康的政治傾向是魏,而山濤卻投靠了司馬氏。山濤很是欣賞嵇康的為人與那種內斂而又不張揚的性格,所以便推薦嵇康到司馬氏的朝堂做官,這讓嵇康非常生氣,寫下了這篇《與山巨源絕交書》。

雖然嵇康與山濤的政治立場不同,但君子之間的相互欣賞卻永遠存在,山濤與嵇康一樣,是一位至真、至善、至純、至孝之人。當嵇康被冤入獄的時候,他想到托孤的第一個人就是山濤,在他內心,感覺山濤是值得托付之人。在他行刑前,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道:“有巨源在,我即便離開,也不會擔心你的未來。”

而山濤果然不負嵇康所托,雖然嵇康遇害時,他已經退隱山林,可是為了撫養嵇康的一雙兒女長大成人,他再次出仕做官。山濤一手把嵇康的女兒撫養大,將她嫁給一個正直人家,過上了幸福生活;山濤同樣把嵇紹撫養長大,後助他走上了仕途,成為後人敬仰的大文學家。那麼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是因為什麼被冤屈殺害的呢?

與呂長悌絕交書(節選)

嵇康

而阿都去年向吾有言:誠忿足下,意欲發舉。

吾深抑之,亦自恃每謂足下不足迫之,故從吾言。

間令足下因其順親,蓋惜足下門戶,欲令彼此無恙也。

又足下許吾終不擊都,以子父交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

重言慰解都,都遂釋然,不複興意。

足下陰自阻疑,密表擊都,先首服誣都,此為都故,信吾,又無言。

何意足下苞藏禍心邪?都之含忍足下,實由吾言。

今都獲罪,吾為負之。吾之負都,由足下之負吾也。

悵然失圖,複何言哉!若此,無心複與足下交矣。

古之君子,絕交不出醜言。從此別矣!臨書恨恨。嵇康白。

這首《與呂長悌絕交書》裏的內容含著重大的冤情,那麼嵇康為什麼要與自己的朋友呂長悌絕交?他與呂長悌及其弟弟呂安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仇恨和無法解開的心結在裏麵呢?

相信,我們對“千裏命駕”這個成語並不陌生,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好友,不遠千裏駕著馬車去看望和拜訪自己的朋友。這個成語的由來,就來自嵇康的好友呂安。他因為思念嵇康,不遠千裏駕著自己的馬車去看望嵇康。結果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在家,便急忙迎接呂安進家裏坐坐,但呂安一聽嵇康不在,便沒有進,隻在他家門上書寫了一個大大的“鳳”字。嵇喜不明白其中意思,但知道這應是對嵇康友善的祝福。便問呂安這個字什麼意思,呂安回答說:“鳳,凡鳥也。”

呂安是魏明帝時鎮北將軍呂昭的兒子,所以他對司馬氏王朝也是不感冒之人,再加上自己恃才自傲,蔑視司馬政權的禮法,他與嵇康一樣,是被司馬政權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之人。因為呂安與嵇康思想、才氣及政治信仰的相同,兩個人才成了至交好友。

呂安的妻子徐氏相貌極為出眾,與呂安恩愛有加。可呂安有一異母同父的哥哥呂巽,字長悌。此人與嵇康也素有交情,雖然有才氣,但卻是一個心術不正、無惡不作之人。自從他望到自己弟妹徐氏的第一眼,便對她的美貌垂涎三尺,總是想方設法接近徐氏。但徐氏是一個行為端莊、為人正派之人。幾次調戲不成之後,他又想出了另一個辦法,在徐氏的酒中下了迷藥,把徐氏迷奸了。酒醒後的徐氏不堪受辱,上吊自盡。

呂安悲痛不已,一邊是自己的愛妻,一邊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這事情如果傳揚出去怎麼辦?如果不傳揚出去,自己心裏又咽不下這口氣,無人訴說的呂安,自然就把自己的心事講給了摯友嵇康。

嵇康從大局考慮,向呂安分析了利弊,最後勸呂安“以家醜不可外揚”為由,不再去官府告發呂巽。可這呂巽卻來了個惡人先告狀,他以呂安不孝為由把呂安告到了官府。這讓嵇康大為惱怒,一氣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在此書裏,嵇康曆數呂巽的不仁不義,把一個小人嘴臉的醜惡昭告天下。然後嵇康不顧個人安危,更不顧自己本就是司馬政府找盡各種理由想要除掉之人,主動站出來為鋃鐺入獄的呂安做證人。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那個無法說明黑白的世界裏,嵇康也就此被關進大牢之中。

在司馬政權中擔任書侍郎的鍾會,與嵇康有著很深的隔閡,兩個人基本處於水火不容的地步。嵇康現在既然入了他司馬政權的大獄,不是罪不當斬嗎?好,那我鍾會就給你一個更大的罪名,給你一個當斬的罪名。於是,鍾會便陷害嵇康,說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侄女,而呂安與嵇康交往甚密,兩個人都有謀叛之心。皇帝司馬炎也有自己的想法:“既然這樣的人才不能為我所用,那麼就會對我造成威脅。”於是就為嵇康定了一個叛國謀反之罪。

嵇康為人正直,同時又有無人能比的音樂天賦與文學修養,嵇康手下的弟子達三千人,人們為能成為嵇康的弟子而驕傲,包括司馬政府的許多官員雖然知道叛國謀反之罪不可求情,但也有許多當朝大臣主動站出來為嵇康求情,但掌權者卻不允許自己的國家有異音,嵇康依然沒有被釋放。

嵇康行刑的那天,整個刑場站滿了嵇康的弟子,他們高呼著嵇康的名字,大聲抗議,希望行刑官能放了嵇康。嵇康鎮定自若,此時,一弟子送上了嵇康的六弦琴,隻見嵇康不慌不忙調好琴弦,最後一次演奏自己獨創的神曲《廣陵散》,那聲音讓天地失色,錚錚琴音裏有著鐵血男兒的鋼筋鐵骨、似水柔情。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

四愁詩之一

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記得是小學三年級的一堂語文課,那堂課讓每一個讀書的兒童都記住了一位偉大科學家、發明家的名字“張衡”。當我後來喜歡上古詩詞的時候,才知道張衡不僅是留下地動儀的科學家,還在文學方向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被後世頌揚。東漢時期,張衡的詞賦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齊名,被並稱為漢賦四大家。

張衡這首《四愁詩》大致含義是:“我思念的美人住在泰山上,我有心想去尋找她,但去泰山的路有千難萬險,我無法尋找到美人。倚在欄杆上望著東方,不經意間眼淚打濕了衣裳。美人送給我金錯刀做禮物,我用什麼來回報她呢?雖然我有美玉瓊漿,但是路途的遙遠使我無法前去。為何我心裏總是想著她,一想她便會心意煩亂。”

這首《四愁詩》字裏行間充滿對心愛之人的思念,有心想與心愛之人約會,卻又因為路途的遙遠,泰山的艱險讓他無法前去。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寫這首詩詞的背景,隻從字麵意思來理解,一定以為作者是被情困擾了,但卻不知道,這首《四愁詩》並非一篇,而是一組,由四首詩組成,分別指了東、西、南、北四個最出名的地方,而這四個方向卻都有更為深刻的含義。

張衡的這組《四愁詩》,每首詩代表一個地名,它把第一首的地名寫為泰山,當然是有自己深刻含義的。泰山是古代帝王登基後必去祭拜的地方,所以古人有為“王者有德功成則東封泰山,故思之”之說。據曆史上記載,到了東漢安帝、順帝時,朝廷腐敗,百姓疾苦,政府與民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張衡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所以寫下這組《四愁詩》,把自己內心的希望寄托於朝廷,希望自己的才能得以展示,能讓自己報效國家。

惟帝王之神麗,懼尊卑之不殊。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搪,思比象於紫微,恨阿房之不可廬。覛往昔之遺館。獲林光於秦餘。處甘泉之爽塏,乃隆崇而弘敷。既新作於迎風,增露寒與儲胥。托喬基於山岡,直滯霓以高居。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辯華以交紛,下刻哨其若削,翔鶴仰而不逮,況青鳥與簧雀。伏欞檻而頫聽,聞雷霆之相激。

——節選張衡《二京賦》

張衡的《二京賦》分為《東京賦》和《西京賦》,此賦洋洋灑灑有上萬字,這篇《二京賦》張衡殫精竭慮用了十年時間之久才創作成功,如班固的《兩都賦》一般,精思傅會、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不僅描寫了長安的繁華、國家的昌盛,還抨擊了時政利弊,官僚豪紳們的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

張衡是道家出身,淡泊名利、才高八鬥,有運籌帷幄之才,但卻從沒有產生因為自己的才能而榮華富貴、飛黃騰達的想法。漢和帝永元年間,大概是公元89年的時候,張衡被推舉為孝廉。在漢朝,孝廉的職位相當於明朝、清朝時代的舉人一職,但張衡卻並沒有前去任職。後來,大將軍鄧騭欣賞張衡的才華,多次舉薦、征召他走入仕途,張衡都以種種理由拒絕。直到公元100年的時候,張衡應好友南陽太守鮑德的邀請,到他的手下做了一名主簿。他在鮑德家一待就是八年之久,一直到鮑德告老還鄉,張衡才離開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