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涯明月刀(1)(2 / 3)

也就是在這八年時間裏,張衡寫出了流傳後世,給人警醒的《二京賦》,讓張衡在東漢的文學地位更加鞏固,名氣也越發遠播。

張衡從小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與才氣,在他小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玩耍的時候,張衡卻呆呆地望著天空中的星星發呆,他發現那些星星看久了都會移動,尤其是北鬥星,那七顆星星像一個勺子一般地排列在一起倒掛在空中,是最明亮、最耀眼的。當他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向長輩們問詢的時候,他們也答不出來,這越發激起張衡的好奇心,一心想對這些星座查探個究竟。他開始潛心研究哲學、數學、天文,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著成書籍。

為了讓自己的研究更加深入,張衡走遍大江南北,拜訪名人誌士。十七歲的時候,張衡來到長安,在那裏考察曆史古跡,調查民情風俗和社會經濟情況。

我們的古人對天文學是非常在意的,帝王的登基、王國的興衰、更替,都喜歡讓星相師們觀看星相後才會進行重大決定,所以古代的星相學是非常興盛的。東漢時期,關於星相學說就有三個學派,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

經史閣四言詩(節選)

張衡

玄黃氤氳,混沌未死。道隱冥默,文鬱雕跂。

蚩蚩熙熙。結繩而治。誰鑿七窈,鴻蒙拊髀。

馬圖鳥跡,彷佛文字。羲軒勳華,授受一理。

典謨訓話,渾渾無擬。天生素王,躬服仁義。

張衡的這首《經史閣四言詩》洋洋灑灑寫了幾百字,從道家學說入筆,從天地形成,四大猛獸之一的混沌還沒有死,再寫到人類結繩記事。從帝王的更替、曆史的變遷,再寫到這一切都是道法自然的結果。

張衡所以寫這首詩詞,自然與他的心境有關,他知道自己再無法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朝廷對他的邀請,張衡終於答應做執掌太史的職位。太史在古代的職位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現在的秘書處一般,掌管著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

張衡這一做太史就是五年之久,他把百姓的苦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把自己親眼看到的都寫成文字呈現到朝廷麵前,這讓漢順帝對張衡另眼相看,把他又升職為侍中,供職在自己身邊,隻要張衡提出的建議,漢順帝都會采納。張衡在漢順帝身邊對那些奸臣賊子而言如一個定時炸彈,讓那些奸佞的權臣、太監們時時提心吊膽,唯恐張衡說出什麼不利他們的話。終於,這些奸臣賊子憋不住了,他們一起誹謗張衡,要置張衡於死地。張衡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深信吉凶福禍總是相依相伴的,它們之間絲絲縷縷的牽連又怎能是世俗之人所能明白和理解的,漢順帝更是需要張衡的才能,所以又讓他做回了太史。

一轉眼十四年的時間又過去了,這十四年是張衡科學研究靈感最為旺盛之期。據王會安、聞黎明主編的《中國地震曆史資料彙編》第一卷中的統計數字,兩漢時期共發生地震一百一十八次,平均不到四年就發生一次,足見兩漢時期地震之頻繁。一次次的地震和自然災害,讓百姓流離失所。張衡經過自己精密的觀察和計算,精準地推算出什麼地方是地震帶,什麼地方容易發生地震,為了讓人們在地震前有所防備,他又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地動儀設計精巧,外觀漂亮,它有八個方位,哪個方位如果要發生地震,這個地動儀能在地震前發出準確的預警信號。

瑞輪莢是張衡發明的機械日曆,這個日曆的發明極為精致巧妙,前半月的時候,瑞輪莢會生出一片片葉子,到了下半月,生出的十五片葉子又縮了回去。同時,他還發明了渾天儀、指南車等等一係列重大發明。

不僅如此,張衡的木雕技術更是到了讓世人驚歎的地步,在《墨子·魯問》就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如果他的這些珍貴的創造發明不是因為戰爭而佚失,不知道中國的科學技術要領先世界多少個年代。

張衡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

秋為期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

張衡的這首《歎》,充滿悲傷與思念,把一個悲涼的秋景、孤獨的身影、相思的情感都融入了此詩之中。在張衡的內心,他不希望天下有戰爭再發生,他希望世間不要再多了閨中的思念,不要再多了兒郎的征戰:“流繭在火光前飛舞,秋蟲在草叢中啁啾,濃重的霜露落在凋零的草木上。秋天的期限已到我又要踏上征途,心裏思念美人讓自己在帷帳裏生滿愁緒。”

公元98年,二十歲的張衡與自己同村一個名字叫魏蘭的女孩結婚,魏蘭和張衡婚後生活幸福,並育有兩兒一女。是的,幸福就是靈感的源泉,張衡一生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創造發明,正是因為有了妻子的支持,張衡失落、失意、困苦時,她會勸張衡一定要不畏前路艱難,當張衡意氣風發時,她又會勸說張衡一切一定以大局為重,定不要負了朝廷的信任。

當張衡告老還鄉的時候,他們相守在一起,牽手行走在風景與山水之間,正如張衡曾經寫的《龍潭瀑布泉》:“古木千章蔭淺灘,幹霄危石噀飛湍。水晶簾下誰安女,亂擲珍珠落玉盤。”

讓人間多些幸福的相聚,少些離別的淒涼,讓那些愛國的能人誌士們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都能在幸福中長眠。

王勃·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安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朝的月光,接近大海時,海天已成一色,我不知道,腳下踩著的是哪位詩人詩裏的韻律。我隻知道,當故事在歲月的長河裏凝成蓮花時,你踏著佛音而來,天已無形,我亦無形,隻是聽到由遠而近的聲音在誦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端坐在曆史扉頁裏的你,畫麵清晰,許多往事再一次呈現在眼前。

是的,今天故事裏請進來的主角,就是出生於公元650年,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王勃。王勃出生於儒學世家,在書山、詞海裏成長的王勃,被人稱為神童,據《舊唐書》記載:“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九歲便通讀顏師古注《漢書》,並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從詩裏詞句裏,我們不難讀出王勃的這首《滕王閣》所描寫的內容:“挺拔高聳的滕王閣,臨著江心的沙洲,上麵有歌舞器樂的聲音。那些雕龍刻鳳的柱子對著早晨的太陽飛舞,暮雨竹簾下,回蕩著西山下落日的雨聲。一朵朵彩色的雲倒映在潭水之中,時光匆匆,轉眼又是幾度春秋。昔日遊賞於高閣中的滕王如今也已無處可覓,隻有那欄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遠方奔流而去。”

這首詩氣勢磅礴,珠圓玉潤,層次分明,用詞輕巧而又渾厚,先從滕王閣所處的地理位置,再寫到從閣上俯視到的風景,從風景又歎息到時光的匆匆,滕王的沉沒,讓人讀來禁不住想象聯翩,感歎歲月的無情,繁華與權力也隻不過如過眼煙雲。

其實,王勃寫這首《滕王閣》的背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時的王勃去交趾郡探望父親,途中正好路過南昌,南昌的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宴請文人名士,王勃的朋友便帶著王勃一起參加酒會。趁著酒興,都督閻伯嶼想請這些文人墨客為他所寫的詩詞作序。可大家都喝得正酣,如果直接寫詩詞還可以,作序卻是一個費腦筋的事情,所以眾人都不敢接。當紙筆傳到王勃麵前,王勃一點不客氣,一揮而就。

原來,閻伯嶼內心早已有打算,他知道眾人是做不出來的,已經讓自己的女婿提前做好序文,在眾人麵前想讓自己的女婿一舉成名。可沒有想到,紙筆到王勃這裏,這個毛頭小子卻一點也不客氣。閻伯嶼開始有些不高興了起來,當他把王勃的序拿到手中,讀前麵的句子感覺隻是平常,可當讀到最後,禁不住拍案叫絕,尤其是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伯嶼倏地站了起來:“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傳世。”

寫完序文,王勃接著又寫了這首《滕王閣》然後告辭出門。可這首詩詞最後一句“檻外長江()自流”王勃空了一個字沒寫。閻伯嶼趕緊叫人快馬追上王勃,結果王勃告知來人,就是一個“空”字。當閻伯嶼知道寫這首詩和序的人是王勃後,在第二天,專程去拜訪了王勃,與王勃成為好友,而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成了傳世名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是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名言,不知道安慰了多少孤單遠行遊子們的靈魂:“雄偉繁華的長安城,被關中的三個區域護衛著。透過滾滾的煙雲望著五津。雖然今天與你握手離開,但我們的心卻永遠心心相印,因為我們都是遠離故鄉,同時宦海沉浮之人。四海之內隻要有了你這個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我們內心之間都如鄰居一般,沒有距離。不要在這分別的路上傷心落淚,像那些多情的少年一般,讓淚水把衣服打濕。”

從這首詩的字麵意思,我們不難讀出,王勃在長安是送一個姓杜的朋友去四川的五津一帶做縣官。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被稱為千古第一送別詩,後人隻有模仿,再無超越。

那麼王勃是怎麼到達長安的呢?王勃到長安自然與他的事業有關。王勃當時雖然年齡不大,但卻懷抱一顆愛國之心,一心想用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王勃十五歲那年,聽說當朝宰相劉祥道巡行關內,路過自己故鄉的時候,王勃便上書劉祥道,反對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麗,他在書中這樣寫道:“辟地數千裏,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生活在民間的王勃,深知百姓們真實的想法,同樣也深知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害,所以他的這篇文章可以說代表的是百姓們的心聲。劉祥道看後,對王勃大加讚賞,知道王勃並非凡夫俗子,便極力推薦王勃去京城長安,讓他用自己的才能為朝廷效勞。

劉祥道稱王勃:“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驚異,讚王勃為“神童”,並親筆向朝廷寫了舉薦信。就這樣,在劉祥道的推薦下,十五歲的王勃踏向了去長安的路。兩年後,王勃在京試中一舉成名,並被授予朝散郎之職。從此,十七歲的王勃開始走上了仕途。

王勃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很快在京城名聲大振,結交了一大批誌同道合的朋友,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而王勃被評為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文才深受沛王李賢的喜愛,被李賢征為王府侍讀。王勃的仕途並不順利,他沒有八麵玲瓏的性格,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蓋聞昴日,著稱於列宿,允為陽德之所鍾。登天垂象於中孚,實惟翰音之是取。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

——節選王勃《檄英王雞》

連王勃自己都不會想到,自己這篇熱血沸騰的《檄英王雞》為後世帶來的價值不可估量,王勃也想不到這樣的一篇文章,卻成為他一生的災難,讓他結束了自己的仕途,遠離了繁華的長安,也遠離故鄉,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唐朝初期,民間鬥雞之風盛行,皇親貴族也加入其中。這一日,王勃在閑逛中,適逢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為了給賢王助興,沒有多想,便寫了這篇《檄英王雞》來討伐英王的雞。王勃本來是無心之舉,可錯就錯在他把這篇文章寫成了檄文,而這篇檄文偏偏又落到當朝皇帝高宗的手中,這高宗一看便是龍顏大怒,你王勃看到王爺們鬥雞不但不勸,竟然還寫檄文討伐,這文字在朝廷上下傳開,豈不讓天下人笑話皇家男兒一個個都不務正業,就會鬥雞捉蝦了。唐高宗李治越想越生氣,直接把王勃趕出了王府。

雖然後來王勃的很多朋友因為讚賞王勃的才華與耿直的秉性而多次在朝廷上舉薦王勃,唐高宗也感覺這樣驅逐王勃在情理上有些說不過去,所以也幾次召王勃入京,但已經身在蜀地山水之間的王勃感覺自己不是官道中人,結果都不肯應召。

留戀山水之間的王勃後來愛上了醫學,當他聽好友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的時候,便為了求得真學,應答做虢州參軍。可王勃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二次入仕,卻讓他差一點連命都賠上。王勃的耿直、本真、恃才自傲與一心想為民辦事的性格,永遠是官場的大忌。他們怕王勃的光芒掩蓋了他們,結果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就設計陷害王勃。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犯罪的官奴曹達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王勃的家裏,麵對這樣的誣陷,王勃百口莫辯,被捕判了死刑,包括王勃的家人也被牽連。可天無絕人之路,本來應該秋後處斬的王勃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

銅雀妓二首

王勃

之一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複襞,羅衣誰再縫。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鬆。

從這流淚的詩裏,我們的眼前呈現出一幅悲傷而又淒美的畫卷,那畫卷裏傾國傾城的絕色女子們,卻因為命運的戲弄而無法左右自己的人生,成為歌舞妓女,對著盛世繁華強顏歡笑,誰又能看到夜深人靜時,她們的淚水比露珠還要晶瑩,那清晨一滴滴掛在草葉上的露珠,何嚐不是她們的歎息聲留下的。

銅雀原名榭台,在鄴城,今天的河北省臨漳縣。公元210年由曹操建造而成,因為台上有銅鑄大雀,所以又叫銅雀台。而曹操挑選的那些失去自由的妾妓就住在銅雀台上。據史書記載,銅雀台很高,上有宮房一百二十間,歌伎們被關閉在重重宮門之中。這裏的“閉”字表現出了深宮裏歌伎沒有自由的痛苦。頷聯“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進一步描寫歌伎內心的孤寂。

而王勃的愛情故事何嚐不是一場盛世悲歌呢?長安歌伎落霞對王勃的才氣早就傾慕不已,自己的床前、室內貼滿了王勃的詩詞,包括她的手帕上繡的也是王勃的詩詞。當落霞聽說王勃入京並入仕的時候,落霞想盡一切辦法,終於與王勃相見。從此,愛情在兩個人的內心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了起來。

可這樣的幸福隻維持了兩年,隨後王勃離去,落霞相思成疾,不久便離開了人世。王勃同樣對落霞念念不忘,王勃被大赦之後聽說落霞離世的消息,悲痛不已。那時的王勃因為回家探親,路過南昌參加閻伯嶼的酒宴,在酒宴上想到與落霞之間的愛情,才寫出了流傳後世的淒美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佳句裏包含著王勃太多的思念和對親人的歉疚,歸家心切的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後,繼續一路南下,不顧海上的大風大浪,在渡海赴交趾的途中,船不幸觸碓最終沉沒,一代奇才,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休止符。

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曆史的印記裏,古戰場狼煙四起,曾經的通天帝國如今隻剩殘垣斷壁,那些流浪的腳步、困倦的身體,有多渴望和平的光臨?

“劍門關外忽然傳來喜訊,官軍收複了冀北一帶,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得眼淚打濕了衣衫。回頭看妻子和兒女,他們臉上的愁雲也一掃而空,包括自己寫的詩,也都欣喜若狂。我要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開心地喝酒唱歌,與春光結伴返回故鄉。就從巴蜀之地穿過巫峽,從襄陽再直奔洛陽。”

從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詩詞中,讓我們看到了因為戰爭逃難在外百姓們當聽說國家打了勝仗後的驚喜若狂,把酒當歌、打點行囊返回家鄉,一路走下來,在他們的眼裏全是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本首詩詞節奏輕快、對仗工整、用詞華美、貼切而又通俗易懂。

是的,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就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杜甫與李白並稱“大李杜”,還有“詩聖”的美譽,這首詩末尾提到的襄陽就是杜甫的故鄉。杜甫用熱情洋溢的詩讚美這次失地的收複,對返回故鄉充滿了憧憬。

那麼杜甫到底實現自己的願望沒有?他能不能如自己詩裏所描繪的一般,一路觀望河山的美好景色返回故鄉呢?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這首《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是杜甫寫給李白的作品:“你總是會寫出佳句,往往如陰鏗一般,靈感來的總是這麼快。我與你在東蒙相見,視你如我的兄弟一般親近。喝醉了酒,秋夜漸涼,僅有一條被子我們便一起蓋,白天一起遊山觀景。我們還可以騎著馬踏行在美好風景的深處。在客人們的左邊,站立的小童是如此清秀,便知道他的家長一定也不是凡俗之人。夕陽下,我們聽到了寒秋時的杵聲,大片大片的雲朵對著殘缺的古城,好像在為我們吟唱著《橘頌》,在這深秋的時刻一起品嚐菰菜蓴羹鱸魚鱠。不願意談論官場上的事情,隻憐惜你我之間相聚的情誼。”

從這首作品裏,不難讀出杜甫與李白之間情誼的深重,那麼一代詩聖與一代詩仙是怎樣聚到一起的呢?

這首詩作於大約公元745年,那時的杜甫剛剛三十多歲,生活上衣食無憂。他經曆了幾次科考,因當時奸臣當道,他最終無緣官場。出生在京兆杜氏大家族中的杜甫,從小衣食無憂,所以杜甫在他三十五歲之前寫的詩偏重於情誼、山水與風景。一場雨、一次美好的遇見,都會讓重情重義的杜甫寫進詩裏,他用自己的詩,寫著自己最為真實的故事和最為真實的感情。這也是後人為什麼稱杜甫為現實主義詩人、史詩作者的原因了。杜甫當時心懷遠大抱負,希望自己有朝一日進入仕途,能為國家效力。

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在洛陽相遇,兩個人都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又都才華橫溢、喜歡道學,所以兩人一拍即合。當時杜甫的父親正好在山東兗州做官,兩個人便相約同去泰山。在山東兩個人一起尋仙訪道,共寫詩詞歌賦。在這段相聚的日子裏,杜甫共寫給李白十多首詩詞,李白也寫出大量的詩詞來記錄他與杜甫之間的情誼。不僅如此,在杜甫父子的幫助下,初到兗州的李白,還娶妻生子,在兗州安了家。

本來,杜甫即便不走仕途,憑借家族的強大、父輩的嗬護也可以衣食無憂,可天有不測風雲,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大廈傾倒,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隨著帝位的鞏固、權力的集中,權利、欲望越來越強。到他執政晚期的時候,他整日貪圖美色,越來越昏庸無道,當時民怨四起、暴亂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