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節選)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誌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誌,瀟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唐朝晚期,如杜甫、李白這樣懷才不遇之人數不勝數,雖然在科考中他們的作品出類拔萃,但他們很多人都因為權臣當道而名落孫山,他們的才華就此被掩蓋。而杜甫性格的剛直犯了官場大忌,再加上當時時局動蕩,這些都注定了他的仕途將曆經艱難險阻。
杜甫二十歲應試落第,後來又參加過兩次科考,兩次的主考官都是當時的權相李林甫,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因為應試發生的“野無遺賢”的鬧劇,就是李林甫一手導演的。在這次應試中,所有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全部落選,其中也包括杜甫。那時的杜甫,家境已經大不如從前,許多如他一般的寒門學子都被困在了長安,因為無法返回家鄉,他們各謀生路,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參加科考,或者能返回家鄉。
杜甫在長安一困便是十年。十年間,杜甫過得窮困潦倒,他畢竟沒有如李白遇到賀知章一樣的幸運,最終杜甫沒有遇到伯樂,日子也越發地窮困潦倒。就在杜甫感覺前途無望的時候,一個機會呈現到了杜甫眼前。
在長安的十年裏,滿懷夢想的杜甫終於回到了現實,他心裏明白,即便自己的文字再清高也不能喂飽自己,甚至不能圓自己回家的夢,所以他迎合當權者們的口味,寫出了一篇對當權者極為讚賞,讓當權者們極為舒服的《大禮賦》。果然這篇《大禮賦》傳到李隆基手中時,字字句句都讓李隆基喜歡,並下旨讓他在集賢院等待,隻等有合適的機會給他官職。最終滿懷希望的杜甫還是失望了,因為管轄集賢院的人依然是李林甫,杜甫沒有等來他所希望的一切。
就這樣,四五年的時間又過去了。為了生計,為了能早日返回故鄉,杜甫最後不得不去擔任一個負責看守盔甲兵器、管理門禁鎖鑰的小吏。當他攢足路費返回家中時,他所企盼的全家團圓卻被一場悲劇替代,滿心歡喜的杜甫才剛剛走到家門口就聽到了妻子的哭泣聲,原來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
悲痛的杜甫,想起自己這十五年來的遭遇,想到妻兒的悲涼,提筆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從這首長達五百多字的詩詞裏,我們讀到了杜甫對妻兒深刻的愛與歉疚之情和生離死別的深切疼痛。在這次的經曆後,杜甫越發憂國憂民,他的詩詞風格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每當有苦難落入眼底後,他都以詩或者詞賦的形式記載下來,從他的詩詞裏,能清楚地判斷到當時的事件經過與經曆,所以人們又把杜甫的詩稱之為“史詩”。
兵車行(節選)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由於朝廷的腐敗,“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一家為了逃避戰爭,全家搬到今天陝西富縣的一個村落裏。一路走來,杜甫看到的是戰爭導致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場景。在這段時間裏,杜甫寫出了大量如《兵車行》一般風格的詩詞,內容寫的都是民間疾苦、百姓遭殃的場景:“戰車飛馳,戰馬嘶叫,行人把弓箭搭在腰上。被迫走向戰場的男兒與親人告別,揚起的飛沙遮擋住了鹹陽橋。拉著衣服跺腳痛哭,悲傷的聲音直衝雲霄。逃難的人想問路怎麼走,路人不知如何回答也隻好低頭走過。”
杜甫用《兵車行》雕刻出了一幅悲涼的畫卷,戰場上的廝殺聲,家人離別的哭泣聲,百姓不知道前路在何方的迷茫,無言行走的腳步聲。這催人淚下的場景,怎能不讓人動容。杜甫在這樣的環境下所寫的作品大多是上憫國難,下痛民窮。
是的,杜甫在逃難中,也被叛軍抓住,隻是因為他官職小,所以叛軍並沒有把他當成朝廷要犯關押起來,所以杜甫有更多的自由體察民間疾苦,在這一階段裏他寫出了大量的愛國詩詞。同時,當他冒險逃出長安的時候,他的才能和愛國情節終於被剛剛即位不久的肅宗認可,提拔他擔任了左拾遺的職位。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個有骨氣、有正義感的人,他的眼裏裝的永遠是國家與百姓的疾苦。杜甫便是這樣的人,當他滿懷報國之心想為朝廷出一份力的時候,朝廷的腐敗與昏庸卻讓時局更加動蕩,杜甫內心痛苦不已,更不想與那些權臣們同流合汙,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進一步提升的機會,放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而是一路南下。
這一路走下來,烽火連天在杜甫的眼裏變成滿目的瘡痍,生活是如此憂傷、沉悶,許多希望都是如此地渺茫、無望。戰爭就這樣焦灼地進行著,一會兒叛軍占領了城市,一會兒官兵又收複了失地,而那些遭殃的百姓們卻一直是最為受害的大眾。而此時,顛沛流離、生活在戰爭夾縫中的杜甫更是前途渺茫,正如他的這首《登高》一般,望著遠處煙雨朦朧的風景,他的內心起了波瀾:“站在空曠的田野,月黑風高,時時聽到猿猴鳴叫的聲音,湖麵上飛走的鷗鳥又飛了回來。在這落葉飛舞的時刻,滾滾長江水東流而去。距離家鄉萬裏之外的我在悲月傷秋,拖著多病的身體獨自站在高處。回憶這一路走來,經曆了多少艱難險阻,歲月已經染白了兩鬢,在貧困潦倒、流浪顛沛的時光裏飲下濁酒一杯。”
這首《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他內心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因為思鄉心切的杜甫踏上了回家的道路,一路走下來因為沒有路費,他隻好隨著船家到處流浪,船到哪裏,杜甫就到哪裏,結果,他距離家鄉卻越來越遠。
張九齡·山川曆曆在清晨
奉和聖製早發三鄉山行
張九齡
羽衛森森西向秦,山川曆曆在清晨。
晴雲稍卷寒岩樹,宿雨能銷禦路塵。
聖德由來合天道,靈符即此應時巡。
遺賢一一皆羈致,猶欲高深訪隱淪。
曾經創造“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晚節不保,讓一個本來盛大的唐朝突然就搖搖欲墜起來?當李隆基兵敗路過蜀地的時候,因為想起他在朝堂時對自己的直諫,悲痛不已,專程跑到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去祭奠他。此時的李隆基內心定是後悔不已的,當失去了,才知道這個人對自己有多麼重要,也正是因為自己的昏庸,一時聽了讒言,才把對大唐王朝忠心耿耿的良臣貶出京師,讓本來一個盛大的王朝一夜之間變成如此模樣。
唐玄宗李隆基專程去祭奠的人,就是他的尚書右丞相張九齡。當初他創造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在這樣的大批良臣將相們的輔佐下完成的,此時的李隆基也深深明白,張九齡是盛唐時期的一個關鍵人物。張九齡的宦海沉浮,也正是李唐從盛世走向衰敗的分水嶺。
奉和聖製,指的是古代官員或者文人墨客根據皇帝的要求和詩寫作的意思,所以從張九齡的這首《奉和聖製早發三鄉山行》不難猜出,他是應了皇帝李隆基的要求來與其他大臣們作的一首和詩。從這首詩詞的內容不難看出它的創作背景,這首詩詞定是寫於張九齡在長安做尚書右丞相時的作品。
這首七律雖然是應景之作,卻同樣用詞考究、對仗工整,既讚美了高山大川的美好、國家防衛的嚴密,更是極力稱讚了大唐盛世人們生活的安穩與幸福。尤其是當唐玄宗讀到“聖德由來合天道,靈符即此應時巡”的句子時,更是心生歡喜,張九齡向來不會阿諛奉承,今天他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定是對自己治理朝政最大的肯定了。
那麼張九齡到底經曆了怎樣的宦海浮沉,讓他一路走到當朝宰相的位置,並能得到李隆基如此地信任?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多秀發,雲日複相鮮。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興來隻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餘花滿客船。
美好落入內心充滿愛與幸福之人的眼裏就是詩、就是畫、就是靈感迸發的源泉。張九齡這首詩的含義是:“江畔兩岸樹木茂盛,百花盛開,落日把天上的雲朵也染成了彩色,風光無限好。在征途中遇到這樣美麗的風景,心裏頓時生出歡喜之情。望著這美好的春光,感覺賞心悅目,其中趣味妙不可言。遠處,夕陽就落在江麵上,餘暉把江水染成彩色,包括水波都泛著金光。被風一吹,那些繽紛的花瓣伴著晚霞落入停在渡口的客船上,這樣一幅綺麗迷人的景象,怎不讓人讚歎。”
從張九齡這首《春江晚景》裏,我們看到了一幅生機盎然、風光無限的春日圖,這樣的風景讓走在征途上的張九齡心情大悅,提筆寫下這首自然流暢、賞心悅目的詩。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他聰明伶俐,從小就對詩詞歌賦喜愛至極,他九歲就開始寫詩,到了十三歲時他的文章便得到當朝宰相王方慶的讚賞。王方慶的鼓勵讓張九齡的內心充滿希望,他希望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張九齡憑著他從小打下的紮實底子,加上出眾的天賦,他的科舉之路一帆風順。公元702年,二十二歲的張九齡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校書郎。
此時,張九齡生命中又一重要的人物出現,當朝宰相張說因為得罪權貴,被流放的路上無意讀到張九齡的文章,喜愛至極,並稱讚張九齡的文章道:“有如輕縑素練,濟時適用。”不僅如此,張說還親自約見了張九齡,鼓勵他積極進取,為國效勞。果然張九齡沒有辜負張說的期望,五年後在京試中一舉奪得狀元,時為太子的李隆基選拔天下能人異士,張九齡高中狀元,被正式任命為向皇帝進言的諫官右拾遺。在張九齡內心,本以為從此他可以在朝廷中大展宏圖了,可卻不知道事情並非如此。
二弟宰邑南海,見群雁南飛,因成詠以寄
張九齡
鴻雁自北來,嗷嗷度煙景。
常懷稻粱惠,豈憚江山永。
小大每相從,羽毛當自整。
雙鳧侶晨泛,獨鶴參宵警。
為我更南飛,因書至梅嶺。
張九齡的這首《二弟宰邑南海,見群雁南飛,因成詠以寄》是寫給自己的二弟在唐朝曾擔任四川節度使張九皋的一首詩,這首詩充滿兄弟親情和對往日美好時光的回憶。尤其是這句“小大每相從,羽毛當自整”。讓我們看到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麵,哥哥帶著弟弟玩得忘乎所以,結果弟弟的衣服髒了,哥哥便做出嚴肅的樣子,讓弟弟自己整理好衣衫。而這首詩詞最後提到的梅嶺,便是張九齡帶著他的二弟張九皋、三弟張九章在唐朝修成的一條打通南北的要道。
李隆基沒有登基前張九齡被任命為右拾遺,當他登基後又任命張九齡為左拾遺。一開始的時候,張九齡的進諫他都會采納,可時間久了,寶座坐穩的李隆基的內心也開始有些膨脹,那些奉承他的話他聽到心裏非常舒服,可那些耿直的諫言讓李隆基開始變得不耐煩了。當朝宰相姚崇是個極盡獻媚之人,張九齡便向李隆基進諫:“遠諂躁,進純厚。封章直言,不協時宰。”結果受到姚崇的打壓和排擠。
而此時張九齡的老母親生病在家,他便以任職到期,要求卸去官職回家照顧母親為由請辭,得到批準後,張九齡返回家鄉嶺南。當他的兩個弟弟聽到張九齡返回家鄉,並想為家鄉修路的時候,他們也先後返回,想助自己的哥哥一臂之力。
梅嶺,也稱大庾嶺。秦皇漢武時期,為了開疆拓土和軍事需要,朝廷曾在梅嶺山中開辟一條山路。但這條小路曆經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年久失修,早已麵目全非。肩挑背負的山民獵戶,步履艱難。特別是那裏地處僻靜,遠離村莊,經常有土匪占山為王,攔路打劫。因而,南來北往的販夫走卒或旅客行商,都必須結伴走崗。否則,連身家性命都可能不保。
當張九齡把自己修梅嶺之道的奏折送到朝廷的時候,立刻得到李隆基的肯定,並派來戍邊的官兵聽從張九齡調撥使用。張九齡身先士卒帶人們一起修路、築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大庾嶺新路終於竣工。這條道路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南北物資的交流,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均具有極其重大的曆史意義。韶州、虔州兩地百姓為了答謝張九齡,特地送了一把“萬人傘”給張九齡。張九齡順利完成任務之後,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表奏朝廷。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的這組《感遇十二首》在文學曆史的長河裏,對後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張九齡在這十二首詩詞中,借物寓情,抒發內心感受,尤其是他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給人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我們先來淺析一下《感遇十二首》之一的大致含義:“春天裏幽蘭枝葉繁盛,秋天裏桂花皎潔清香。這世間草木的勃勃生機,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規律和四季的更替。誰又能知道山林裏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之後滿懷喜悅的心情。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它們的本性,怎麼會求觀賞者們攀折。”
這首小詩從春天蘭花的幽香寫到秋天桂花的盛開,而春天的蘭與秋天的桂都是順應了自然的規律,四季的更替而盛開怒放,然後作者筆鋒一轉,從景融入情,把山中歸隱之人高尚的品行,不改變初心的品德寫了出來。這首詩更是體現出了張九齡不變初心、不忘根本,永遠保持高亮氣節的精神。
張九齡本以為修好梅嶺後就可以在故鄉與親人安度時光,可唐玄宗卻又一道聖旨把張九齡召回了京城,並委以重任,而後張九齡一步步走向了宰相之位。作為心懷遠大抱負的張九齡,官位的高低對他來說從來都不重要,他隻是想要有個施展自己才華的平台。
張九齡的直言進諫最終還是觸及了李隆基敏感的神經。唐開元十三年冬天,李隆基想舉行盛大的泰山封禪儀式。結果張九齡極力反對,張九齡認為泰山封禪儀式極其鋪張浪費、勞民傷財,這讓李隆基的內心極為不舒服。後來張九齡又在用人方麵多次與唐玄宗產生不同意見,尤其是李隆基想提拔李林甫的時候,滿朝文武因為想到李林甫正當紅之時,也能明白他是個心胸狹窄、報複心極強之人,所以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而張九齡卻不顧這些,當著滿朝文武官員,反對李隆基封李林甫為宰相。結果李隆基沒有聽他的,而是讓李林甫走上了宰相之位,結果也正是李林甫的集權,讓盛唐開始走向衰落。
張九齡是個政治觸角非常敏感的政治家,他經過長期觀察和分析,很快發現安祿山這個人的野心非常大,不是一個容易掌握和把控之人,如果朝廷繼續給他軍權,讓他做大後,他定會謀反篡位,這樣會嚴重威脅皇權的安全,必定讓大唐走向動蕩。他便向李隆基提出削去安祿山的一切職位,奪去他的兵權並把他誅殺,以早除禍患。但那時的安祿山正是李隆基眼前的紅人,是楊貴妃極力推薦的人,所以李隆基沒有聽取張九齡的忠告,反而聽了奸臣李林甫的讒言,說張九齡陷害忠良。
不久,李隆基就罷了張九齡的宰相之職,把他貶出了長安城。張九齡的話一語中的,果然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鼎盛一時的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倉皇出逃到四川的李隆基,回想起張九齡當年的勸告,從內心發出了感慨:“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李隆基就是一個矛盾的主題,他怕張九齡看到他的內心,怕張九齡的言語如刺一般紮他的胸口,可他卻又從內心渴望擁有像張九齡這樣有政治眼光的人在朝堂前,所以每當有人舉薦新官員的時候,他卻又往往真情地說出“風度得如九齡否?”的話語。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當張九齡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絕句寫進詩裏的時候,他也給自己的政治生涯畫上了圓滿的一筆。張九齡內心孤寂,繼續行走江湖,但他此時的內心坦然、坦蕩,如他高潔的靈魂一般。
張九齡乘船離開長安的時候,送別張九齡的渡口人山人海。公元740年,他終於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鄉,並在故鄉的土地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出塞二首
王昌齡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這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邊關,守在邊關征戰沙場出征萬裏的軍人還沒有歸來。如果曾經的飛虎將李廣還在,絕不會讓匈奴度過陰山。將軍跨上用新白玉做成的馬鞍,帶領部隊出征,戰罷整個沙場安靜到隻剩下清寒的月色。城頭上的鼓聲好像還在回蕩,刀匣裏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從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首》裏,我們看到了一個盛大的戰爭場景,這場景滿目蒼涼、悲壯而又淒慘,明月、邊塞、士兵、跨在白玉鞍上的將軍、回響的鼓聲、流淌著鮮血的戰刀。在這流傳千古的詩裏,不知道砸痛了多少父母的心,砸出了多少遊子的淚,無情的戰爭讓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士兵們早上還是鮮活的生命,晚上已經倒在了戰爭的血泊中。而這詩更是如警鍾一般,時時讓我們明白戰爭的殘酷,和平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珍貴。
那麼王昌齡到底經曆了怎樣的事情,才讓他寫出流傳千古讓人如此難忘的詩句,讓我們在這夜色中穿越時空回到唐朝,去看那個時代的故事。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節選)
王昌齡
儒有輕王侯,脫略當世務。本家藍田下,非為漁弋故。
無何困躬耕,且欲馳永路。幽居與君近,出穀同所騖。
這首《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是王昌齡早期的作品,從中我們不難猜出王昌齡是一個擁有廣闊胸懷和遠大抱負的人,他曾說過:“我有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一心把報效國家作為己任。我本出身在鄉村田野,沒有做捕魚射鳥的事情。我不想永遠困在田間過男耕女織的生活,我想走上仕途為國效力。我隱居的地方距離你這麼近,非常想與你一起登科及第。”
王昌齡並沒有顯赫的出身,身為平民的父母並不能給王昌齡提供良好的讀書條件,但王昌齡並沒有向現實妥協,他一邊幫父母耕種,一邊擠出時間讀書,他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讓自己一展宏圖的同時也讓家裏的日子好過些。
憑著自己的努力,王昌齡年紀輕輕便能出口成章,寫的詩詞更是出類拔萃,得到世人的喜歡與賞識。但王昌齡並沒有滿足,他的誌向在遠方。果然,王昌齡為了讓自己增長見識,十七歲那年就走出了家鄉,開始四處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