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7428190242,6838936275928484877,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納蘭容若其人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就是《紅樓夢》中的男主角賈寶玉的原型。當然,他沒有賈寶玉那麼“萌”,他身為康熙爺的禦前侍衛,也算是一個見過大陣勢的人,絕非那個在女人堆裏長大的賈寶玉。可就是這樣一個見慣了大陣勢的男人,偏偏一生隻鍾情於兒女情長,一生悲悲切切,讓人見之猶憐,為他柔腸寸斷,他就是,被後人譽為“清初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他原名成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生於順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他18歲順天鄉試中舉,次年會試連捷,但因病未參加殿試。至康熙十五年(1676)22歲時補殿試,中二甲第七名進士。康熙很喜愛這個與自己年紀相當又才華橫溢的納蘭,特授三等侍衛,後晉一等。納蘭不幸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下旬突患寒疾,七日不治而終,年僅31歲。
納蘭性德是名副其實的高幹子弟。對納蘭詞頗有研究的人氣博主納蘭調露在博文中寫道:“他的父親納蘭明珠是康熙朝位極人臣的宰相,他娘愛新覺羅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正兒八經的嫡親孫女,他曾爺爺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孟古是皇太極的娘、康熙的曾祖母,他是那個謀權篡位最後慘遭處死的英親王阿濟格的親外孫,他還是一代悲劇人物年羹堯的嶽父”。我實在搞不清這其中的關係,於是,就抄錄了這段專家的現成研究成果。
納蘭即“葉赫那拉”的另一漢譯音。我們之所以取“納蘭”二字,是因為這兩個字很美,很詩意。容若是他的字,容是包容的意思,若是香草的名字,比如杜若、芷若。容若,天生就是一種多情種的名字。所以,很多人看到“納蘭容若”四字時,無不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天生就是情種,是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事實上,確實也是這樣。愛他的人都喜歡叫他公子,或者,叫他容若。
二、神秘的納蘭表妹
近年來,“納蘭表妹”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暢銷書中。表妹就是納蘭初戀情人的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其根據是無名氏《賃廡筆記》的一段記錄:“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鬱結,誓必一見,了此夙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入宮唪經,容若賄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宮,果得彼妹一見。而宮禁森嚴,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
根據這段記錄可知,這個女孩子很美麗,和納蘭曾經有婚約。後來,女孩入宮,至於是做了宮女還是妃子,則不得而知。容若希望和戀人再見一麵,趁著國喪,扮成喇嘛混入宮中,終於見到了表妹,不過,宮禁森嚴,並沒有和她說上話。
對“表妹說”持反對意見的人說,正史上並沒有記載,所以不足為信。但這樣的故事,在清代是肯定不能記載於正史的。而且,無論納蘭和這位女子有多麼深的感情,終是沒能結成夫妻,即使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也不過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失戀插曲,也是一個人的私事,也就是沒有記錄的必要性。即使容若真的為此傷情一生,那也隻是他一個人的事。這段記載縱使不是真的,但絕對不是“無厘頭”的。表妹未必實有,但一個類似表妹的初戀對象是一定有過的。
容若結婚時已經二十歲,在當時屬於晚婚了。一個正常的成年男子,在前二十年的人生中,遇到一個心儀的女孩,談一場戀愛,或是暗戀,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更何況,一個十七八歲的男子,青春萌動,喜歡青春美麗的女孩子,再正常不過。容若公子天生就是一個情種,以他的家世和才華推測,接觸到才貌雙全的優秀女孩子的機會還是有的。當然,最終因為封建家族的種種原因,他們的感情無疾而終,女子被選為秀女進宮也是可能的。
讀者們可能發現一個有趣事的現象,那就是,古代男人的初戀對象往往都是“表妹”。為什麼呢?這大概是因為過去的男子在青春期最有可能親密接觸到的第一位女性是表妹,他們多與表妹兩小無猜,自然容易產生好感,發生情愫。在古代,同族的男女是不能結婚的,但表親卻是可以的。當然,從血緣上說,堂親和表親都是近親,以現在的法律來看,都是被禁止結婚的對象。
如今,“表妹說”越來越為納蘭迷所津津樂道,是因為納蘭詞中的許多隱晦的寫法實難和悼念妻子聯係,倒和悼念“表妹”的語境很符合。但也正因為先有了這樣的疑心,所以,倒越看越像了。其實,我們讀容若,讀的是他的詞,至於他詞中所思所戀的是表妹,是妻子,還是另有其人,本不在讀者的閱讀範圍之內。最好,我們能夠拋開納蘭本人的情感史,從純粹欣賞的角度去閱讀納蘭詞。
三、溫婉的妻子盧氏
不管是否有“表妹”的存在,作為明珠家的長子,容若是一定要結婚的,而且,結婚的對象並不由他自己選定,而是由父母根據家族的利益去選擇門當戶對的大臣的女兒。納蘭的妻子是其父納蘭明珠選的。
盧氏奉天人,父興祖,總督兩廣、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禦使。生而婉孌,性本端莊,年十八,歸於同年生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
去掉冗繁的溢美之辭,我從盧氏的墓誌銘上找出這些關鍵詞,拚組成盧氏短暫而美麗的一生。
盧氏父親盧興祖,漢軍鑲白旗人,任兩廣總督。由此可知,他們的婚姻是不折不扣的政治產物。而京官與地方官結親是當時官員結親的理想模式之一。
所以,容若和盧氏結婚前,他們不可能見過麵,他就是說,他們是屬於先結婚、後戀愛的那一類。這種婚姻的好壞與否完全靠個人造化。
不過,容若是有福氣的,他娶回的是一個賢良淑德的愛人。但這段愛情故事也僅限於此,我們無從得知更多的細節。
夫人境非挽鹿,自契同心;遇擘遊魚,豈殊比目。抗情塵表,則視有浮雲;撫操閨中,則誌存流水。於其歿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從這段記錄可知,容若和妻子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和。但這樣的幸福時光隻持續了短暫的三年,而容若卻為了這短暫的三年傷心了八年,直到死去,不知是福是禍。
四、繼室官氏和側室顏氏
盧氏去世後,納蘭續弦官氏為妻。徐乾學《皇清通議大夫一等侍衛佐領納蘭君墓誌銘》有一記載:繼室官氏,光祿大夫少保一等公樸爾普女,封淑人。在容若的詞作中,好像從來就沒有官氏的影子,難道這個妻子真的讓容若不喜歡到了視而不見嗎?當讀者一遍遍地讀著容若為盧氏所寫就的悼亡詞淚眼唏噓時,這個陪伴了容若七年的第二任妻子卻像空氣一樣,好像從來不曾在容若的生命中存在過一樣。但情況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