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登上斯奈弗山頂(1 / 2)

斯奈弗山高五千英尺。它的雙峰形成了一群粗麵岩石的頂點,與島上的山係完全不同。從我們的出發點看不到顯示在灰色蒼穹中的它那雙尖峰,我隻瞥見一大片雪壓在巨山的額際。

我們排成一列前進,向導走在最前麵,他在兩個人不能並排走的窄徑往上走。因此,幾乎不可能談話。

走出斯達畢海灣的玄武岩壁,首先是草質和纖維性的泥煤地,這是半島沼澤地的古老植物的遺跡。這種尚未開采的燃料數量,足夠冰島全部人口取暖一百年;這一大片泥煤地,估計源於某些峽穀的深處,常常深達七十英尺,並且呈現出一層接一層的碳化遺跡,由浮石結構的凝灰岩的薄層紋隔開。

作為利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兒,盡管心事重重,我還是饒有興致地觀察著陳列在這寬廣的自然史博物館中的礦物學中的奇珍異品;與此同時,我心中在修補著冰島的整個地理史。

這座如此奇特的島顯然是在不太遠的時期從水底湧現出來的。也許它現在還通過不易覺察的運動在逐漸升高。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隻能將它的形成看做地下火山爆發的結果。因而,在這種情況下,漢弗萊·戴維的理論、薩克努斯的文件以及我叔父的奢望,將全都化為泡影了。這樣提出假設後,我仔細地觀察了土地的性質,不久就明白了促使這座島形成的一係列現象。

冰島完全沒有沉積土,它是由清一色的火山凝灰岩構成的,也就是說,由石塊和多細孔的岩石堆積起來的。在火山存在之前,它是一整塊暗色岩,受中心力的推動慢慢地露出海麵。這時,地內蘊藏的熱源還沒有爆發出來。

但是後來,從島的西南部到東北部對角線地區形成一條巨大的裂縫,粗麵岩的岩漿便逐漸地自裂縫中湧出。當時這現象是平靜地發生的,進行的程度並不劇烈;出口很大,那些自地球深處噴出的熔化物質平靜地自此溢出,形成一大片寬廣的岩石或呈乳頭形突起的大塊的岩石堆。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長石、正長岩和斑岩。

岩漿的漫溢大大增加了島的地層厚度,從而增強了它的抵抗力。當岩漿的外層冷卻下來後,岩漿就不再溢出,可以設想,地內存貯著多少有彈性的漿液。終於有一天,這些燃氣的機械強度到了極限,內部壓力越來越大,岩漿便衝破結實的地殼,形成許多高高的火山通道。由此,火山便掀掉岩石外衣,火山頂便立即裂開,形成火山口。

繼岩漿爆發現象後,火山爆發現象接踵而至。首先從這些新形成的裂口中,噴出玄武岩噴發物。我們此時所穿越的地方,有許多這種噴出物最神奇的標本。噴射出的岩漿冷卻下來,成了有六角形底部的棱柱狀岩石。我們當時就是走在這些深灰色的沉重的岩石上。我們望到遠處有許多扁平的圓錐口的岩石,它們從前都是噴火口。

噴完岩漿以後,火山的壓力由於噴火口熄滅而增加,使熔岩和凝灰岩的灰燼和岩屑流出來,長長的熔岩流散布在火山山腰上,像一簇簇濃密的頭發。

這就是形成冰島的一係列過程,它們都源自地內熱源的活動,說地下物質不處於一種長期熾熱的流動狀態中,簡直是謬論。硬說能到達地球中心,更是荒謬絕倫!

所以在進軍斯奈弗山時,想到我們此行的結局,我就安心了許多。

路越來越難走了,我們在往上爬。岩石的碎片搖搖欲墜,我們必須十二分小心,以避免摔下去的危險。

漢斯穩步地向前走去,如履平地。有時他消失在巨大的石塊後麵,我們有一段時間看不到他。於是,他口中吹出尖銳的呼哨聲,告訴我們該朝哪個方向走。他也經常停下來,撿起一些碎岩片,明顯地放在地上,以組成助行標誌,指示我們返回時該怎麼走。這種仔細本身是出於好意,但是將來的事情難以預料,也許他精心設置的路標是無用的。

疲憊不堪地走了三小時,我們才到達斯奈弗山的山腳下。漢斯要大家就在這裏歇歇腳,我們便停下來,分享了一頓簡便的午餐。我叔父急於趕路,三口並作兩口地吃掉了他那一份。但是,停下來吃飯也是為了休息休息,所以他隻好等待向導的號令。一小時後,漢斯才發出上路的信號。三個冰島腳夫像他們的獵人同伴一樣沉默寡言,一句話也沒說,吃得也不多。

我們當時就是走在這些深灰色的沉重的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