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海麵下一萬英尺(2 / 2)

“太美啦!”我情不自禁地叫道,“多美的景象啊,叔叔!看這些熔岩的顏色慢慢地由紅棕色變成淺黃色,這些晶體像是發光的圓球,您不覺得挺美的嗎?”

“啊!你來了,阿克塞爾!”我叔父答道,“你覺得這好看,我的孩子!我希望你將能見到更好看的景象。往前走!往前走!”

他可以更確切地說“往前滑”,因為我們正讓自己毫不費勁地在這斜坡上朝前走,正如維吉爾所說的:“迅速降入地獄”。我常常看一下羅盤,這時它正不偏不倚地指著東南。熔岩流既不偏向這邊也不斜向那邊,它是直線流淌的。

溫度並沒有顯著地上升,這一事實證實了戴維的理論。我不止一次地看溫度計,感到很奇怪。我們出發以後兩小時,它隻達到十攝氏度,就是說增加了四攝氏度。這使我想到,我們與其說是往下走,還不如說是朝前走。至於要準確地了解我們究竟下降到怎樣的深度,那真是太容易了。教授準確地計算了路麵的傾斜角度,隻是他沒有將觀察結果告訴我們。

晚上將近八點鍾時,他叫我們停下來。漢斯立刻坐下,照明燈被紮在突出的熔岩上。我們仿佛置身在一個洞穴中,裏麵並不缺少空氣,相反,還有些微風吹拂著我們。它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哪種大氣的波動造成的呢?當時,我不想去解答這個問題。饑餓和疲勞使我已經無力去思考了。連續下降七個小時,不可能不消耗大量的體力。我已經精疲力竭。因此,我一聽到“停下休息”這句話時,真是高興極了。漢斯把一些食物擺在一塊熔岩上,我們每個人都吃得很多。不過,有件事情令我擔心起來,我們的水已喝掉了一半。我叔父打算用地下水來補充,可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遇到一處水源。我不得不提醒我叔父注意這件大事。

“沒有水源使你害怕了嗎?”他說。

“是的,我很焦急。我們的水隻夠喝五天的了。”

“放心吧,阿克塞爾。我向你擔保,我們會找到水源的,而且多得我們用不了。”

“什麼時候可以找到?”

“當我們走出這層熔岩的時候。水流怎麼可能從這些岩壁中噴射出來呢?”

“不過,也許這層熔岩還長著呢。我覺得我們還沒有下降得很深。”

“你怎麼會這樣想?”

“因為,如果我們在地殼裏麵走得很深,那會熱得多。”

“按照你的理論,”我叔父答道,“現在溫度計上有多少度?”

“差不多十五攝氏度,我們動身以後,隻上升了九攝氏度。”

我們仿佛置身在一個洞穴中,裏麵並不缺少空氣。

“那麼,作個結論。”

“我的結論是這樣的:根據最正確的觀察,每往下一百英尺,地球內部的溫度就會上升一攝氏度。可是,所處地方的某些情況也可能改變這個數據。例如,在西伯利亞的雅庫茨克,每往下三十六英尺,溫度就上升一攝氏度。顯然,這種差別取決於岩石的導熱性。我還要補充說,在死火山的鄰近區域,穿過片麻岩,有人注意到,每往下一百二十五英尺,溫度才上升一攝氏度。我們采用最後一種也是最有利的估計來計算一下吧。”

“算了吧,孩子。”

“沒有什麼比這更容易的了,”我說著,便在筆記本上計算起來,“9×125英尺\\u003d1125英尺,這就是深度。”

“完全正確。”

“然後?”

“然後,根據我的觀察,我們現在已經到達海平麵以下一萬英尺的深處了。”

“這可能嗎?”

“當然可能,除非數字本身不是數字!”

教授的計算是正確的。我們已經越過前人所到達的最深地方,比第羅爾(3)的基茨-巴爾和波希米亞(4)的烏騰堡礦井還深六千英尺。

我們所在的地方,照理說溫度應該是八十一攝氏度,而溫度計上隻有十五攝氏度。這個問題真值得思索。

(1)1法寸約為27.06毫米,29法寸為785毫米左右。

(2)此處為作者筆誤,據第六章中所述,此火山最後一次爆發是在1219年。

(3)第羅爾是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區。

(4)波希米亞是捷克西部地區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