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集〕(2 / 3)

孫中山愕然一怔。

南京東郊明孝陵外 日

一輪朝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普照孝陵的山林草木。

兩匹駿馬沿著山坡飛馳而上,特寫:

孫中山、孫眉躍馬山坡,向著孝陵飛去。隨著如雨的馬蹄漸漸放慢,他們二人騎在馬背上又交談起來。

孫中山深情地說道:“哥,你知道我為什麼請你到此騎馬嗎?”

孫眉:“不知道!”

孫中山:“這些年來,我經常想起當年在檀香山毛伊島的生活。那時,你是農場主,有數百位雇工,有幾千頭奶牛、肉牛,還有數千畝甘蔗園。清早起來,你就把我叫起,教我騎馬,自由地飛奔在你的農場中。”

孫眉有情緒地:“不去提它了!”

孫中山:“為什麼不提?”

孫眉:“咳!我的農場、牛馬、甘蔗園……全都變賣捐給你領導的革命了。”

孫中山:“所以,我代表犧牲的和活著的革命者對你說一聲:謝謝!”

孫眉:“這萬貫家產就值一聲謝謝嗎?”

孫中山一匪:“還不夠嗎?”

孫眉指著前麵的明孝陵,說道:“那是朱元璋的墓吧?”

孫中山:“是的!”

孫眉:“他當了皇帝以後,除去分封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以外,朝中最重要的權力給了誰呢?”

孫中山:“他的親友,還有他的兒子、孫子。”

孫眉:“可你呢?”

孫中山斷然地:“絕不把國家的權力給兄長!”

孫眉震愕地:“你……”

孫中山:“我說的是真心話!”

孫眉:“那我的農場、馬牛和甘蔗園呢?”

孫中山:“獻給了中國革命!”

孫眉大驚:“你……”

孫中山:“我必須說,我們搞革命,就是要從根本上結束封建世襲製度,把國家的權力交給人民。唯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走向民主、富強!”

孫眉生氣地:“那你也不應該忘記我是你哥哥啊!”

孫中山:“這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孫眉:“那你如何對待我這個哥哥呢?說吧,你給不給我當廣東都督?”

孫中山:“不給!”他看著異常生氣的孫眉,“同時,我還要對你說:在家事上你是我兄長,應聽你的。在國事上我是總統,你聽我的。”

孫眉悲傷地:“好!好……大總統,你對我還有什麼指示嗎?”

孫中山取出一紙打開,特寫:

天下為公

孫中山低沉地:“哥,我這個大總統依然是身無分文,隻有‘天下為公’這四個字送給你。”

孫眉伸出抖動的雙手接過“天下為公”這幅字。

南京總統府庭院外 日

孫中山駐足院中,任憑寒風吹拂,仍在獨自凝思。

張謄拿著一張報紙走進,說道:“大總統,你怎麼獨自一人在院中受凍啊?”

孫中山慘然一笑:“寒風,可以吹掉心中雜念;天冷,可以使人頭腦清醒。”

張寨:“沒有想到啊,大總統的心中也有雜念啊!”

孫中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這位實業總長,又給我帶來多少財政上的困難啊?”

張窖:“一個也沒有帶。”

孫中山漠然一笑:“今天的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吧?”

張春:“不!照舊是從東方出來。因為我已經清楚了,大總統的手中不名一文,帶來的困難,一個也解決不了。”

孫中山:“那一定是為袁世凱傳話的吧?”

張容:“這次連話都不用傳了!”他送上一張報紙,“大總統,這張報紙看了吧?”

孫中山:“看了!二十多天以前,段棋瑞這些將軍們發了一個通電,堅持君主立憲,誰主張民主共和,誓與他血戰到底;今天,還是段棋瑞這些將軍們,突然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又聲稱‘立定共和國體’。這是為什麼呢?”

張賽尷尬地:“我隻能這樣說,段棋瑞他們變君主立憲為立定共和,總是一件好事吧?”

孫中山:“對清朝政府的垮台是件好事。接下來,袁世凱最關心的是我何時辭職讓位,對吧?”

張窖:“對!”

孫中山:“我坦蕩告之:今天清朝宣布退位,明天我就通告天下,把臨時大總統讓給袁世凱!”

這時,胡漢民拿著一份電文走到近前:“大總統,北京發來急電。”

孫中山接過電文看罷,輕鬆地說:“清朝宣布退位的條件成熟了,你這位大清王朝最後的狀元,應該為它寫一份昭告天下的皇帝退位詔書了!”

張窖茫然地:“北京發生什麼事了?”

孫中山:“阻止退位的宗社黨首領良弼,今天被人炸死了!”

張謄不無懷疑地:“真的?”

孫中山:“不會錯的!”

北京隆裕太後官邸 內夜

隆裕太後已經沒有了主心骨,坐在龍椅上聽著趙秉鈞等察報有關情況。

趙秉鈞:“一個叫彭家珍的革命黨,他在西城紅羅廠設伏,趁良弼將軍從此走過之機,突然投擲炸彈炸死良弼,他也當場斃命。”

隆裕太後:“良弼的哥哥鐵良呢?”

趙秉鈞:“他聽說良弼被炸以後,立即逃出了北京。”

隆裕太後:“其他反對退位的宗社黨成員呢?”

趙秉鈞:“用老百姓的話說:他們跑得比兔子還快,紛紛逃出北京。有的逃往天津、大連、青島等地的租界,有的逃進外國駐京的使館。”

隆裕太後抽泣地:“一顆炸彈就全都炸完了。”她輕輕擦拭淚水,又問:“胡惟德啊,外國人又是怎麼看的啊?”

胡惟德:“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打電話給我說:大清朝必須退位了,不然,連隆裕太後和六歲的皇帝也保不住了!”

梁士治加重口氣地說:“北京的革命黨無孔不入,揚言不殺隆裕太後、不殺小皇帝誓不罷休!”

隆裕太後失聲痛哭地說:“趙秉鈞啊,胡惟德啊,梁士治啊,你們快去對袁世凱說,保全我母子二人的性命安全。”

趙秉鈞:“太後放心,臣等誓死保駕!”

胡惟德:“皇太後,這退位之事呢?”

隆裕太後:“退!一定退。”

梁士治:“條件呢?”

隆裕太後:“一切由袁世凱做主!”

袁世凱官邸客廳 內 日

袁世凱在室內焦急地踱步,大口地吸著雪茄。

袁克定一邊走進客廳一邊高興地說:“父親!隆裕太後同意退位了,並交由父親辦理一切。”

袁世凱碎然大聲笑了起來。

袁克定愕然:“父親,您笑什麼?”

袁世凱:“這樣的結果,後人既不會罵我是篡位的王莽,也不會說我是逼宮的曹孟德,他們隻能說我是幫著大清朝善後的忠臣,對吧?”

袁克定:“對!對……”

袁世凱:“記住:這就是父親的過人之處。”

袁克定:“可孫中山會讓位嗎?”

袁世凱:“張窖已經有密電來:‘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

袁克定:“好!”

袁世凱:“立即電告孫中山:隆裕太後於今日正式表示退位。”

袁克定:“是!”

袁世凱:“同時還要電告孫中山:大清王朝的退位詔書由他們來寫,對遺老遺少們的優撫條件也由他們來訂。”

袁克定一驚:“為什麼?”

袁世凱:“都在不言中!”

袁克定自語地:“都在不言中……”

南京總統府官邸 內 日

孫中山:“袁世凱為什麼連退位詔書都讓我們寫呢?袁某人的用意有二:其一,今人、後人知道這份退位詔書是出自我等之手,他就可免遭逼宮、篡位之非難;其二,他把這份退位詔書當做順水人情送給我們,讓我們代他挨罵。”

黃興:“我們願意代他袁某人挨罵!大總統,你看這篇順水人情的文章交由誰來寫?”

胡漢民:“大總統早就說了,交由大清王朝殿試第一名進士張膏來寫。”

黃興:“這真是對曆史開了一個大玩笑!”

孫中山:“但這個玩笑卻意味深長啊!”

胡漢民:“是夠有意思的!他張警是清朝末代的進士,又是立憲派的旗手;他是袁世凱時分時合的老友,也是我們中華民國第一屆內閣的實業總長。”

孫中山深沉地:“這也正是我讓他為大清王朝寫退位詔書的所在!”

北京袁世凱官邸客廳 內 日

袁世凱左手拿著雪茄,右手拿著一份電文,在句斟字酌地審閱。

有頃,袁克定引徐世昌走進:“父親,徐伯伯到了!”

袁世凱指著身旁的太師椅,十分熱情地:“來,來!你這位大清朝的翰林,快幫著我審定這份退位詔書!”

徐世昌笑著說:“豈敢,豈敢!即將榮登大位的大總統草擬的退位詔書,我……”

袁世凱:“你必須動筆!”他一把將徐世昌按在太師椅中,遂又遞上退位詔書。

徐世昌接過一看,愕然相問:“這份退位詔書怎麼是一份電報呢?”

袁世凱:“是由狀元郎張音起草的,我看了他電傳的文稿之後,又在結束處加了幾句。”

徐世昌:“是用毛筆寫的嗎?”

袁世凱:“對!”他指著文稿念道,“……‘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幾句,是我增加的。”

徐世昌:“加得好!加得好。”

袁世凱:“那你這個翰林也得加點什麼嗎?”

徐世昌沉吟片時:“拿筆來,我隻增加四字i”

袁克定送上毛筆。

特寫:徐世昌揮毫寫下:豈不彭欲!

袁世凱接過退位詔書審視一遍:“好!”

皇宮太和殿 內 日

隆裕太後神色恍惚地坐在龍椅上。

袁世凱、徐世昌、趙秉鈞、胡惟德、梁士治以及奕助、載沫等遺老遺少站在殿中。

一位中年太監手捧退位鼓旨走到前邊,表情槍然地:“下邊,宣讀退位茲旨!”

袁世凱等肅然跪在地上。

太監大聲念道:“奉旨:聯欽奉隆裕皇太後巍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報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政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那治之告成,豈不蛇欽!欽此。”

在太監朗讀這份退位詔書中搖出:

隆裕太後淚流滿麵;

袁世凱等跪聽彭旨的不同表情。

同時,在畫麵上打出如下這段字幕: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頒布的這份退位詔書,不僅標誌著大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統治的終結,而且也結束了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實行了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封建王朝的帝製時代……”

當太監念完“欽此”之後,太和殿中一片哭聲。

袁世凱等站在太和殿中肅然環視。

隆裕太後已經哭成淚人了。

胡惟德走上前去,從太監手中接過聰旨,轉手交給袁世凱:“袁大人,隆裕太後哭得慘不忍睹,我們走吧!”

袁世凱拿著退位詔書昂首走出了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