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編年史(1 / 2)

紀元元年,周威引兵入洛邑,改名洛陽,隨即登極稱帝,立國號大周,以洛陽為都,是為周太祖。

斯時諸侯爭霸,十餘國並立,太祖雄圖大略,東征西討,曆時十餘年,蕩平中原之地,奠定大周基礎。

太祖在位一十三年而薨,年五十七歲,傳位太子周榮,是為世祖。世祖繼承太祖遺誌,勵精圖治,文與百姓休戚,武征四方之邦,前後用時十九年,終於削平諸國,一統天下,成不世之功業。

世祖混一諸藩,分天下為九州,鑄九鼎為記: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封九子為王,各領一州為屬地,設立官吏軍隊,協助管理地方,若京都有難時,九王須得起兵勤王,共同拱衛大周。

世祖在位三十二年,薨,傳位成帝,用兵西南夷,拓地千裏,置益、滇二州,封二王以鎮。

成帝薨,傳位康帝。西北鬼方為亂,康帝發兵擊之,三年乃克,置涼州,留兵萬人,封王鎮之。鬼方遁走千裏,數百年內,不複為禍矣。

大周立國百年,經四代努力,先後置十二州,東臨大海,西接異域,北至大漠,南靠天涯,版圖之盛,遠邁古人。

西元三百五十一年,簡帝繼位,北方獫夷興起,數十年間,東滅林胡,西平樓煩,南定白羊,控弦數十萬,稱雄漠北,立國號曰:匈奴。

簡帝之孫穆帝,胸懷壯誌豪情,不能坐視匈奴強大,乃發兵擊之,獫夷不敵,退走七百裏。穆帝北達流沙,西抵昆侖,刻碑封功而返。

西元四百七十九年,安帝繼位,國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時安帝有子周棣,封晉王,就藩幽州,手握十萬重兵,北抗匈奴,東擋慎戈,自以為功高,當得帝位。安帝在位四十六年,崩,太子繼位,是為幽帝。

又三月,晉王心懷憤懣,於幽州起兵,欲奪取天下。晉王兵分三路,直取定州,為守將薑俊阻擋,十數日未進寸步。幽帝發兵北援,薑俊一馬當先,以五千軍夜衝晉王軍營,複大敗之。晉王退守幽州,幽帝以薑俊為帥,引大軍圍幽州。

晉王不支,遣使至匈奴,請匈奴汗阿寶發兵相助,約定事成之後,以燕雲十六城為酬。阿寶立時答應,分兵兩路,自幽州入關,大敗薑俊,追之,複敗之,薑俊愧而自刎。

晉王得阿寶之助,盡起所部兵馬,數日內攻破洛陽,幽帝拔劍自刎,宮中皇族蒙難者,先後達數百人。

晉王登基為帝,以燕雲十六城許匈奴,自此北方再無險峻之地可守。晉王深知其害,虛以委蛇,靜候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晉王三月,秦王起兵長安,聲稱為幽帝報仇。晉王初登大寶,不利動兵,便遣使說秦王,願以關中之地封之。秦王怒曰:“關中乃國家之地,何要晉賊封耶?”揮兵渡河東擊,戰於太原。晉王再借匈奴兵,襲秦王之後,兩麵夾攻,大敗秦王軍,進據長安,秦王亂軍中被殺。

齊王起青州,鄭王起豫州,發大兵二十萬,進逼洛陽。晉王引匈奴兵回擊之,大敗二王,請降,納之,削其兵權。由是各州鎮服。公推晉王為帝。

晉王九年,匈奴汗阿寶薨,晉王自率軍二十萬,出定州,北擊幽州。阿寶子德光棄幽州,誘晉王西進,困於綏州,出奇兵克居庸關,複奪幽州,斷晉王軍後路。晉王攻綏州不克,驚聞匈奴兵四麵驟圍,頓失控製,又被德光半途邀擊,僅數千人得脫。晉王北伐之心,自此而滅。

晉王北伐大敗,遂使各路藩王複叛,蜀王在益州,陳王在兗州,楚王在荊州,一時間烽煙四起,天下動蕩不安。晉王東擋西殺,疲於奔命,大敗楚王於襄陽城,削其爵位,封襄陽王,以襄陽城為都,以分其地。轉兵擊陳王,陳王懼其兵威,獻表請降。晉王白日納之,夜襲其軍,敗之於泰州。陳王僅以身勉,奔回兗州王都,惶惶不可終日,唯恐刀刃加身,月餘後病逝。晉王軍入兗州,廢陳王爵位,分兗州一半,曰徐州,封彭王鎮之。

陳王、楚王敗亡,蜀王放棄關中,回師益州,據劍閣以拒晉王軍。晉王軍入關中,遣使入益州,赦免蜀王之罪。蜀王唯唯諾諾,上表稱罪不矣。晉王設渝州,留軍監督益州,乃引兵返。

德光以為晉王軍疲,暗中聚軍三十萬,出燕雲十六城,南下攻擊洛陽,一戰而定中原。不料晉王不曾入蜀,已然回軍固守定州,良機已失矣。德光見計被識破,隻得引兵憤憤而回。

經此番征戰,晉王雖未克複失地,卻平服諸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晉王十一年,病重,遺命文武大臣:“朕雖得以踐位,然失燕雲十六州,實乃無可饒恕之罪過,望諸位擇賢能者立之,重振大周聲威。”數日後駕崩,眾文武迎幽帝之子回京,登基為帝,是為武帝。

武帝少而有惠名,深得先帝和文武大臣喜愛,登基之時年二十七,雄圖大略,有中興之才。自武帝三年始,裁撤禁軍冗員,諸王紛紛效仿,所屬衛軍剩不過千人,再無反叛之資。武帝設節度使,統率地方軍隊,全麵管理地方,諸王才知上當,卻已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