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編年史(2 / 2)

武帝勵精圖治,誌在恢複舊地,以李斌為定州節度使,率兵五萬與匈奴戰,前後八年曆百餘戰,鮮有敗績。

武帝十八年,以李斌為征北大都督,統軍二十萬出定州,收服燕雲舊地。李斌連戰皆捷,武帝領十萬禁軍為合後,大敗德光於定州。李斌出奇兵,深入漠北上千裏,逼近匈奴汗庭。德光茫然若失,急忙回師救援。武帝以統領商威為將,引兵五萬銜尾追擊,會同李斌夾擊德光,成不世之功業。

京城忽傳叛亂,武帝急忙班師,並令李斌、商威引兵回。大軍回援洛陽,平定叛亂,然太子殉國,令武帝悲痛不已。武帝下旨徹查,耗費數月時間,抓捕數萬人,竟不得絲毫線索,成為大周立國以來最大的懸案。

武帝二十年,薨,皇太孫繼位,時年三歲,由太後垂簾聽政,丞相樂重、大將軍李斌、禁軍總管商威輔政。大周強盛一時,忽然間主弱臣強,再無複當年之風光。

幼帝三年秋,匈奴南下入侵,朝廷以李斌為帥,全權負責戰事。雙方對峙數月,匈奴撤兵而去,李斌有心無力,隨即班師還朝。

幼帝九年,丞相樂重病逝,太後以李斌為相,總理朝廷政事,商威為鎮北都督,共掌軍事,防備匈奴侵襲。

幼帝十一年,李斌病入膏肓,商威至榻前探望。二人対唔許久,李斌執其手而逝。

幼帝十五年,商威舊疾複發,數月後逝世,臨終前薦殿中丞寇淳平,以為國之棟梁。

幼帝十六年,匈奴汗紹興起兵三十萬,南下侵掠,兵鋒甚銳。幼帝與太後升殿,召文武百官議事,多主遷都以避戰禍,為寇淳平力主迎戰,並請幼帝禦駕親征。太後以商威所薦,遂攜幼帝親征,眾文武隨駕出征,共計大軍四十萬,與匈奴軍相遇,進駐檀州以拒。

時有匈奴左賢王達賢,向紹興進言,意圖窺探周軍形勢,被周軍發覺,不能破圍而自殺,紹興難抑怒火,揮師猛攻檀州。

雙方血戰三日三夜,小將師言進言:“敵軍兵疲,若引軍突襲,必然大亂,再以大軍衝擊,可獲全勝。”寇淳平準其計,是夜三更,天降大雪,世道引兵出擊,如似神兵天將,匈奴兵黑夜裏不知敵人多少,爭相遁逃。寇淳平見計成,天明開門發兵擊之,大敗之,斬首數萬。紹興敗退數百裏,清點兵馬,折損十餘萬。

幼帝十七年,匈奴遣使和談,與大周約為兄弟之邦,歸還部分舊地,開通市集為百姓交換物品,數十年征戰自此結束。

師言以檀州之戰聞名,得寇淳平青睞,數年之內升為總兵,率軍防禦匈奴侵掠,後以功封節度使。

帝祚又傳兩百餘年,西元七百七十八年,徽帝繼位,大周武備不休,文臣追逐權力,已現衰敗之相。

徽帝十六年,樞密使管橦出使匈奴,有幽州人馬植,夤夜往見,獻“連接慎戈,合滅匈奴”之策。管橦如獲至寶,歸朝覲見徽帝,獻策曰:“慎戈恨匈奴入骨,若遣使自登州渡海,至遼東結好慎戈,約同夾攻匈奴,燕雲舊地可複也。”徽帝聞言大喜,批複其策。

徽帝二十二年,慎戈首領阿古達起兵反對匈奴,大敗匈奴帝天禧,自立為帝,以“慎戈”為國號,定都龍城。

徽帝二十七年,管橦統率大軍二十萬,北上攻打燕京,反被匈奴殘軍打的大敗,將士狼奔豸突,沿途自相踐踏,死者不可計數,遺失之銀絹、錢糧、軍械更是曆年積攢之總和,經此一役,國庫為之一空。阿古達見周軍不濟,乃進兵收取燕京,橫掃幽、涿、薊等城。管橦遣使接受,阿古達不與相見,率軍蔑笑而去。

徽帝三十年,慎戈軍俘獲匈奴帝天禧,立國數百年之匈奴滅國,全境為慎戈占領,阿古達之名,威震天下。

徽帝三十年冬,慎戈突然分兵兩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帥顏中寒統率,自西京攻太原;東路由南京路都統顏望統率,自南京而下,攻燕山府。西路軍輕取朔、武、代等城,如入無人之境,繼而圍攻太原。東路軍進抵燕山府,守將郭藥師以城降,顏望遂以藥師為向導,移軍直撲東京。敗績如雪片般飛入洛陽,大周朝野震驚,上下一片嘩然,徽帝驚慌失措,遷怒於管橦、馬植,貶之。

徽帝三十四年,慎戈軍擊敗各路勤王周軍,一舉攻入洛陽,徽帝攜皇後自焚於皇城,太子於亂軍中失蹤。

三個月後,顏中韓、顏望率大軍班師,攜大周宗室、後妃、文武大臣、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並各類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等北還。立國八百一十二年之大周王朝,至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