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篇(1 / 2)

幽帝元年,晉王在幽州起兵,意圖奪取天下。熟料準備多年,卻被薑俊打的大敗,走投無路之極,晉王以“事成之後,割讓燕雲十六城”為條件,求得匈奴汗王阿寶的幫助,引兵攻破洛陽,踏著幽帝的屍骨,登上了帝位。

阿寶隨即向晉王索要燕雲十六城,晉王因諸王反叛,尚需匈奴兵之助,乃匆忙交接。十六城多為幽州屬地,晉王一聲令下,守將基本乖乖撤走,匈奴隨即入城接收。時有雲州守將師道,大罵晉王賣國,盡起本部兵馬,傳檄並州所屬城池,共同抵禦匈奴。師道素有威名,檄文所至,應州、寰州、朔州、蔚州紛紛舉兵響應,聚集兵馬十萬,聲勢頗為浩大。

阿寶遂武力攻取。師道別出心裁,將五城連為一體,呈“士”字型擺開,構成堅固的防禦體係。阿寶督師二十萬,猛攻兩月有餘,折損上萬將士,卻未進尺寸,遣使至洛陽,要晉王自南發兵,兩麵夾攻五城。晉王於心不忍,再遣使至師道軍前,命其撤軍南下。師道大罵晉王不孝,直欲拔劍斬來使,眾將苦勸乃勉,將之杖責三十,趕出雲州。晉王聞言,怒不可遏,乃發兵北上,與阿寶遙相呼應。

師道腹背受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命五城兵馬盡出,向北列陣挑戰。阿寶麾大軍圍之,師道親為先鋒,率軍發動逆襲。兩軍混戰一起,殺聲震天,師道往來衝殺十數次,陣斬敵將二十三人,奈何大勢已去,激戰至黃昏,匈奴軍四麵圍攏,晉王軍亦從南逼近。師道率軍向南突擊,殺得血染征袍,透出重圍時,五城兵馬僅餘萬人。時匈奴軍在後追殺,前有晉王軍阻攔,師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乃令諸軍向南投降,冀望晉王軍看在同袍的份上,不會加以屠虐。

師道召子師勇至前,吩咐道:“吾起兵抗擊胡虜,拒絕晉王招降,必不為其容納,今日唯死而已,望爾記住國仇,他日起兵北伐,定要收複舊地,以告慰吾在天之靈。”言罷,橫劍自刎而亡。師勇就地掩埋其屍,號令全軍向南投降,為晉王軍接納,得以保存五城血脈。

晉王敬師勇之勇,想複用為將,便將之召至洛陽,勸慰道:“朕雖登大寶,然燕雲裂土之恨,一日不敢或忘耶!”師勇終於明白晉王心誌,遂拜而請降,晉王命為裨將軍,累功升振威將軍。

晉王九年,隨晉王北征匈奴,中德光之計,兵敗綏州城下。師勇率親軍千人,拚死保護晉王,待得脫出重圍,所屬親軍僅餘兩百。三王叛亂起,跟隨晉王平叛,曆十餘戰,皆獲大勝,封招討使,授冠軍將軍。

晉王崩,武帝立,以師勇為舊逆脅從,免除一切職務。師勇半生征戰,謹記其父之囑,一心恢複舊地,然世事艱難,奮勇努力十數年,轉頭卻成一場空,不由仰天嗟歎。武帝十二年,師勇卒,年五十五,生子師言。

師言少有武勇,償讀遍兵書戰策,深得師勇真傳。幼帝九年,師言以十六之年,參加朝廷武科,弓馬嫻熟,策問對答如流,一舉中第,錄為殿前校尉,又轉中郎將。

幼帝十六年,匈奴汗紹興興兵南犯,師言隨上北征,兩軍會於檀州。左賢王達賢欲窺周軍虛實,為巡軍撞破,陷入重圍,自刎而亡,紹興大怒,麾兵攻城,凡三日,力盡乃稍退。師言向寇淳平進言:“敵軍兵疲,若引軍突襲,必然大亂,再以大軍衝擊,可獲全勝。”寇淳平依其計,許之三千騎,夜衝匈奴大營。匈奴不曾防備,大亂。天明,寇淳平麾全軍出擊,師言於內呼應,大敗之,斬首數萬。紹興敗走數百裏,遣使求和,不複為禍矣。

師言從此揚名,備受寇淳平青睞,擢為統製官,因功升大名府留守。元帝立,授河東路製置使,五年,至大都督,並州節度使,掌軍十餘萬。年六十六,卒,諡曰:忠武,追授少師。

師言有子四人,皆不得所傳。又傳九孫,其中一人,名喚師文斌,不愛舞槍弄棒,獨愛四書五經,竟然一舉奪魁,成為新科狀元。師文斌文采斐然,深得靈帝喜愛,官至觀文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授太子少保。

師文斌諸子皆從文,唯幼子喜愛經商,與父發生爭執,怒而離家出走,偏偏他天賦異稟,短短數年時間,竟然頗有成就。師文斌臨終前,托人帶話幼子,希望能見最後一麵。幼子念及父子之情,晝夜兼程趕回,見到老夫重病難起,想到自己的不孝,不禁悲從中來,哭的幾欲昏厥。師文斌回思往事,也不禁老淚縱橫。

師文斌對幼子道:“吾師家世代為將,忠於大周,奈何天意弄人,吾好文,而喜商,致使父子反目,數十年不得相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經過這些年的分離,我終於是懂了,孩子,放手去幹屬於自己的事業吧!”幼子見父親終於體諒自己,一把抱住了父親,叫道:“孩兒不孝,讓父親勞累了。”師文斌道:“諸子之中,唯爾最傑,所以祖訓之事,就交托給你了。”將師道當年的事,轉述給幼子聽了,幼子點頭答應,師文斌闔目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