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3)

取下第四十一

大夫曰:不軌之民,困橈公利,而欲擅山澤。從文學、賢良之意,則利歸於下,而縣官無可為者。上之所行則非之,上之所言則譏之,專欲損上徇下,虧主而適臣,尚安得上下之義,君臣之禮?而何頌聲能作也?

賢良曰:古者,上取有量,自養有度,樂歲不盜,年饑則肆,用民之力,不過歲三日,籍斂,不過十一。君篤愛,臣盡力,上下交讓,天下平。“浚發爾私,”上讓下也。“遂及我私”,先公職也。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也。”君君臣臣,何為其無禮義乎?及周之末塗,德惠塞而嗜欲眾,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於下,怠於上公,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衛靈公當隆冬興眾穿池,海春諫曰:“天寒,百姓凍餒,願公之罷役也。”公曰:“天寒哉?我何不寒哉?”人之言曰:“安者不能恤危,飽者不能食饑。”故餘梁肉者難為言隱約,處佚樂者難為言勤苦。夫高堂邃宇、廣廈洞房者,不知專屋狹廬、上漏下濕者之囗也。係馬百駟、貨財充內、儲陳納新者,不知有旦無暮、稱貸者之急也。廣第唐園、良田連比者,不知無運踵之業、竄頭宅者之役也。原馬被山、牛羊滿穀者,不知無孤豚瘠犢者之窶也。高枕談臥、無叫號者,不知憂私責與吏正戚者之愁也。被紈躡韋,搏梁齧肥者,不知短褐之寒、糠囗之苦也。從容房闈之間、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蹠耒躬耕者之勤也。乘堅驅良、列騎成行者,不知負擔步行者之勞也。

匡床旃席、侍禦滿側者,不知負輅挽舩、登高絕流者之難也。衣輕暖、被美裘、處溫室、載安車者,不知乘邊城、飄胡、代鄉清風者之危寒也。妻子好合、子孫保之者,不知老母之憔悴、匹婦之悲恨也。耳聽五音、目視弄優者,不知蒙流矢、距敵方外者之死也。東向伏幾、振筆如調文者,不知木索之急、箠楚之痛者也。坐旃茵之上、安圖籍之言,若易然,亦不知步涉者之難也。

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刈菅茅,用師若彈丸;從軍者暴骨長城,戍漕者輦車相望,生而往,死而旋,彼獨非人子耶?故君子仁以恕,義以度,所好惡與天下共之,所不施不仁者。公劉好貨,居者有積,行者有囊。太王好色,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文王作刑,國無怨獄。武王行師,士樂為之死,民樂為之用。若斯,則民何苦而怨,何求而譏?

公卿愀然,寂若無人。於是遂罷議,止詞。

奏曰:“賢良、文學不明縣官事,猥以鹽、鐵為不便。請且罷郡國榷沽、關內鐵官。”

奏,可。

擊之第四十二

賢良、文學既拜,鹹取列大夫,辭丞相、禦史。

大夫曰:前議公事、賢良、文學稱引往古,頗乖世務。論者不必相反,期於可行。往者,縣官未事胡、越之時,邊城四麵受敵,北邊尤被其苦。先帝絕三方之難,撫從方國,以為蕃蔽,窮報郡國,以討匈奴。匈奴壤界獸圈,孤弱無與,此固亡之時也。遼遠不遂,使得複喘息,休養士馬,負紿西域。

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內解,必為巨患。是以主上欲掃除,煩倉廩之費也。終日逐禽,罷而釋之,則非計也。蓋舜紹緒,禹成功。今欲以軍興擊之,何如?

文學曰:異時縣官修輕賦,公用饒,人富給。其後保胡、越,通四夷,費用不足。於是興利害,算車舡,此訾助邊,贖罪告緡,與人以患矣。甲士死於軍旅,中士罷於轉漕,仍之以科適,吏征發極矣。夫勞而息之,極而反本,古之道也,雖舜、禹興、不能易也。

大夫曰:昔夏後底洪水之災,百姓孔勤,罷於籠囗,及至其後,鹹享其功。先帝之時,郡國頗煩於戎事,然亦寬三陲之役。語曰:“見機不遂者隕功。”一日違敵,累世為患。休勞用供,因弊乘時。帝王之道,聖賢之所不能失也。功業有緒,惡勞而不卒,猶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

文學曰: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淩敵者身亡。虎兕相據,而螻蟻得誌。兩敵相抗,而匹夫乘間。是以聖王見利慮害,見遠存近。方今為縣官計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親,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計其難,弊所恃以窮無用之地,亡十獲一,非文學之所知也。

結和第四十三

大夫曰:漢興以來,修好,結和親,所聘遺單於者甚厚;然不紀重質厚賂之故改節,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故廣將帥,招奮擊,以誅厥罪。功勳粲然,著於海內,藏於記府,何命“亡十獲一”乎?

夫偷安者後危,慮近者憂邇。賢者離俗,智士權行。君子所慮,眾庶疑焉。

故民可與觀成,不可與圖始。此有司所獨見,而文學所不睹。

文學曰:往者,匈奴結和親,諸夷納貢,即君臣外內相信,無胡、越之患。當此之時,上求寡而易贍,民安樂而無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數年之稸,縣官餘貨財,閭裏耆老,鹹及其澤。自是之後,退文任武,苦師勞眾,以略無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間、民不能自守,發屯乘城,挽輦而贍之。

愚竊見其亡,不睹其成。

大夫曰:匈奴以虛名市於漢而實不從,數為蠻、貊所紿,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劍定九州,今以九州而不行於匈奴。閭裏常民,尚有梟散,況萬裏之主與小國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

今有帝名,而威不信於城之外,反賂遺而尚踞敖,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畢怒也。

文學曰:湯事夏而卒服之,周事殷而卒滅之。故以大禦小者王,以強淩弱者亡。聖人不困其眾以兼國,良禦不困其馬以兼道。故造父之禦不失和,聖人之治不倍德。秦攝利銜以禦宇內,執修箠以笞八極,驂服以罷,而鞭策愈加,故有傾銜遺箠之變。士民非不眾,力勤非不多也,皆內倍外附而莫為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劍而取天下也。夫兩主好合,內外交通,天下安寧,世世無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地為七十裏,穆公開霸,孝公廣業。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孫成之。軒轅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湯、武伐夏、商。誅桀、紂而為王。黃帝以戰成功,湯、武以伐成孝。故手足之勤,腹腸之養也。當世之務,後世之利也。今四夷內侵,不攘,萬世必有此長患。先帝興義兵以誅暴強,東滅朝鮮,西定冉、囗,南擒北越,北挫強胡。

追匈奴以廣北州,湯、武之舉,蚩尤之兵也。故聖主斥地,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奮怒也,所以匡難辟害,以為黎民遠慮。

文學曰:秦南禽勁越,北卻強胡,竭中國以役四夷,人罷極而主不恤,國內潰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陳涉,地奪諸侯,何嗣之所利?

《詩》雲:“雍雍鳴囗,旭日始旦。”登得前利,不念後咎。故吳王知伐齊之便,而不知幹遂之患。秦知進取之利,而不知鴻門之難。是以知一而不知十也。周謹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語曰:“前車覆,後車戒。”“殷監不遠,在夏後之世”矣。

誅秦第四十四

大夫曰:秦、楚、燕、齊,周之封國也。三晉之君,齊之田氏,諸侯家臣也。內守其國,外伐不義,地廣壤進,故立號萬乘,而為諸侯。宗周修禮長文,然國剪弱,不能自存,東攝六國,西畏於秦,身以放遷,宗廟絕祀。

賴先帝大惠,紹興其後,封嘉潁川,號周子男君。秦既並天下,東絕沛水,並滅朝鮮,南取陸梁,北卻胡、狄,西略氐、羌,立帝號,朝四夷。舟車所通,足跡所及,靡不畢至。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