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梁惠王搖搖頭說:“雖然那個人並沒有跑到一百步,但是他也逃跑了呀!”
孟子說:“既然您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你的百姓會比鄰國多。因為,盡管你對於國家的政事盡心盡力,卻和鄰國一樣沒有實行王道。
“如果使農民做到不違農時,不耽誤耕種,糧食就會吃不完;如果不用密網到魚池裏捕魚,魚類也就會吃不完;如果砍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就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對生活喪葬的需要都可以滿足,民眾沒有怨恨,氣這就是王道的開端。
“然後發展生產,使五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棉衣服。七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吃上肉。再辦好學校,用忠孝仁義的道理來教育民眾,使得人人都敬老尊賢,讓花白頭發的老人不再背負重物在路上奔波。這樣,就可以王道治天下了。
“可是,現在的情形卻不是這樣。豬狗吃了百姓的糧食,卻無人檢查製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開倉濟糧,老百姓餓死了,竟說“這不是我的過失,而是由於年成不好的緣故。”這種說法,無異於一個人拿著刀子刺殺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是刀子殺的。”所以,我認為,大王如果不歸罪於年成不好,而能實行王道,那末,別國的百姓就會紛紛來投奔梁國了。”
評議:
原本儒家的仁義之說本是枯燥難懂的哲學和社會學理論,但孟子將那些枯燥乏味、艱深難懂的理論通過生活中的事情變得如此的生動有趣、通俗易懂。
古代傑出的詩人大都善於“觸景生情”,而孟子這位儒家大師卻善於“借景說理”。當他和梁惠王同遊王家園林時,梁惠王問了一句“有道德的賢士也喜歡遊賞園林、享受這種快樂嗎?”他就乘機借遊園賞景之事談論起“仁義道德”來。他運用《詩經》中記載的周文王與民同樂的故事和《尚書》中記載的夏紂暴虐無道而被百姓詛咒的故事來說明:有道德、有仁義之心的人才能享受遊園之樂,沒有道德、不行仁義的人,雖然擁有美麗的園林,也不能真正享受遊園之樂。這樣,他就把“仁義道德”這一高深的道理從一個側麵解釋得很生動、很明白。孟子還善於因勢利導。例如,梁惠王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的政事”盡心盡力,所用心血超過鄰國,為何鄰國的民眾並未減少。而梁國的百姓並未增多?孟子抓住這個問題,因勢利導地談論起儒家的“王道”學說。
他先講了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來啟發梁惠王:“梁國與鄰國都沒有實行“王道”,兩國之間隻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距;隻有實行“王道”,才能獲得民眾的擁戴,而使百姓紛紛來歸。對於何謂“王道,孟子從正反兩麵解釋得很具體、形象,他從正麵,描繪了一幅實行“王道”的美麗圖景;從反麵,抨擊了違反“王道”的現實。特別是最後一段話,把“王道”的理想和對現實的批評結合起來,便使理論和理想有了現實意義,而不陷於空洞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