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巧答梁惠王——借景說理,因勢利導(1 / 2)

公元前370年,被譽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的國君魏武侯病死,他的兒子塋繼位,並自封為王,就是魏惠王。魏惠王在位九年後,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即河南開封);從此,魏國又稱梁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梁惠王為了使梁國更加富強以稱雄天下,十分重視招賢納士,經常向路經梁國的賢士征詢治國之策。有一次,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帶著學生和隨從幾百人,乘著幾十輛馬車,風塵仆仆的來到大梁。孟子還是將自己稱之為孔子的弟子,盡管他出生時孔子已經逝世了將近一百年。學習和闡述孔子的學說,到處宜講濡家的仁義之說。

梁惠王聽說孟子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人把孟子請到宮中,請他坐下。然後恭敬地問:“老先生不遠千裏而來,不知能否賜教怎麼治理國家嗎?”

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說“有利”呐!隻要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大王說“有利於我國”,那末,大夫就會說“有利於我家”,士人庶民也可以說“有利於我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迫求自己的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而講“仁義”則相反。從來沒有一個講“仁”的人會遺棄其父母的,也從來投有一個講“義”的人會背叛其國家的。所以,大王隻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

隔了幾天,梁惠王請孟子同遊王家園林。

梁惠王站在池塘邊的草地上,一麵觀賞著池塘裏的水鳥和草地上的麋鹿,一麵問孟子:“有道德的賢士也喜歡遊賞園林、享受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正是有德的人才能夠享受這種快樂,無德的人既使擁有美麗的園林,也不能享受快樂。”

“為什麼這麼說呢?”梁惠王不解地問。

孟子說:“我用周文王和夏紂的故事來加以說明。《詩經》中的《靈台》一詩寫道:“開始築靈台,經營又經營,庶民努力築,不日可落成。王說莫著急,庶民更努力。王到靈囿中,母鹿正安伏,鹿身光而肥,白鳥羽毛潔。王到靈沼上,滿池魚歡躍。”這首詩說明,周文王依靠庶民興建高台園囿,民眾很高興,把高台叫作“靈台”,把鹿苑叫作“靈沼”。為什麼呢?就因為周文王有仁義之心,願和百姓一同快樂,所以他能夠得到和享受這種快樂。

“夏紂的情況則與此相反。他把自己比作太陽,說什麼“太陽什麼時候滅亡,我才什麼時候死亡。”可是,他的暴虐無道和奢侈淫佚引起了老百姓的詛咒。《尚書》的《湯誓》中記載了當時民眾的怨言:“太陽呀!你什麼時候滅亡呢?我寧願跟你一道快快死去!”作為君王的夏紂,竟使百姓怨恨得情願和他一道死亡,這樣,他縱然有高台、深池、奇鳥、異獸,難道能夠獨自享受快樂嗎?”梁惠王頻頻點頭,然後挽著孟子一同登台到亭子裏坐下。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的政事,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當河內地方遭到饑荒時,我就命令把那裏的一部分百姓移到河東,並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當河東地方遭到饑荒時,也作同樣處理。我觀察鄰國的政事,沒有一國能象我這樣用心的。然而,鄰國的民眾並投有減少,我國的民眾投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

孟子說:“大王喜歡戰爭,那末我就用戰事作比喻:戰鼓一響,兩軍交鋒。兵刃剛剛接觸,有人就丟盔卸甲、倒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才站住,有的則跑了五十步就站住。那個跑了五十步的人竟過來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你認為這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