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聽了這番議論,十分喜悅。於是,就按照韓信的計策,部署大軍進擊的線路和步驟。很快,漢軍就東出陳倉、平定三秦,繼而出函穀關,連勝關東諸侯,大敗楚軍,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從而統一天下,建立起西漢王朝。
評議:
人們都知道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是個胸藏百萬甲兵的傑出將才,卻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雄辯家。你看他回答劉邦谘詢時的談話,管仲、晏子和魯仲連的辯才也不過如此。當劉邦登台拜將後詢問韓信有何平定天下的良策時,韓信先用反問來讓劉邦肯定其主要對手是項羽。接著,又以提問的方式讓劉邦自己承認在勇悍、仁愛和兵力等方麵都不如項羽。這樣,就為下麵韓信縱論形勢和取勝之道創造了條件。
由於確定了劉邦的主要對手是項羽,所以韓信在分析形勢時,集中分析了項羽個人性格上的及其采取的政治、軍事措施方麵的優劣強弱。項羽性格上的優點比較突出,兵力上的優勢也很明顯,對這些劉邦白己也已承認。現在,韓信從項羽的優點和兵力優勢中看到並指出其相反的一麵:
項羽雖然勇猛,但是不能任用良將,所以隻是匹夫之勇;項羽雖然對人仁愛,但是不肯獎賞有功的部下,所以隻是婦人之仁;項羽軍隊雖多,但是由一建都彭成造成兵力部署上的失策而喪失了地理優勢;由於違約失信,引起諸侯不服而喪失人心;由於軍紀不嚴,大肆燒殺破壞而喪失民心。
韓信從項羽的優點和長處中,看到並指出共弱點和短處,這不僅體現了他作為大將應有的知己知彼、洞察敵情的才能,也體現了他答辯對話方麵的才能。因為,他之所以這樣分析和強調項羽的弱點短處,一來可以激勵劉邦的鬥誌,增強其必勝的信心;二來為後麵提出取勝之道作好鋪墊。
果然,韓信在後麵向劉邦提出的建議是,反項羽之道而行之。項羽不能任用良將,劉邦則應信任並重用天下英武勇猛之士;項羽不肯獎賞有功的部下,劉邦則應把天下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項羽央去地理優勢、喪失了民心、人心,劉邦則應舉兵東征,占據關中形勝之地,嚴明軍紀,並和老百姓約法三章,以取得民心。
韓信的這番議論得到劉邦的賞識。於是,劉邦按照韓信所言,確定了進軍的目標和戰略。應該指出,韓信這番議論之被劉邦所賞識,固然要歸功於其中蘊含的深廣的韜略,但是,他那透徹的分析和有層次、有條理、有比較的表述方法,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他在闡述項羽和劉邦優劣強弱的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因果關係時所體現的嚴密的邏輯性,使他的議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因而使劉邦不得不為之信服。
我們在談論,辯論中,嚴密的層次和嚴謹的邏輯性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整個邏輯錯誤、層次不清,那麼整個談論將失去攻擊性,韓信正是充分運用說話的藝術,將提問和後麵的解答融為一體,最終達到了徹底說服漢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