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軍大軍壓境的危急情況下,要製止齊軍發起進攻,顯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可是,胸有成竹的子貢,不慌不忙地對齊國的相國陳恒說了一番話,就達到了這一目的。
他是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呢?
首先,他說:“魯國是個‘難於征伐’的國家,因為它城矮河狹,君臣無能,軍隊弱小;而吳國是個‘容易征伐’的國家,因為它城高河寬,兵多將廣。這裏,子貢是用說“反話”的辦法來使陳恒產生疑問,以引起他的注意。
果然,陳恒對子貢所說的難易顛倒,感到大惑不解。於是,子貢就乘機進言,提出了他的主要說辭:“憂患在外部的。應當攻擊弱國;憂患在內部的,應當攻擊強國。”齊軍如進攻弱小的魯國而取勝,將有利於統兵的大臣,而不利於相國陳恒;反之,如進攻強大的吳國而失敗,將使統兵大臣麵臨用境而有利於加強陳恒在齊國的權勢。
子貢的這番說辭是針對陳恒企圖操縱齊國國政的心理而發,果然一語中的,準確地擊中了陳恒的心病。由於陳恒之向齊簡公建議伐魯,其目的在千把國書等大臣支使開去;因此,聽了子貢這番話,立即同意停止攻魯。這樣,子貢遊說的第一回合取得了成功。
為了促成齊、吳兩國交戰,子貢開始了遊說的第二回合—去說服吳王夫差出兵攻齊。他針對吳王想要稱霸於諸侯的心理,勸吳國出兵伐齊救魯,一來可以打敗齊國,二來可以控製魯國,三來可以和晉國爭霸。這番話果然準確地擊中了吳王的心坎。隻是夫差有後顧之優,擔心南麵的越國從後麵襲擊吳國,因此想先征伐越國,再進攻齊國。於是,子貢又針對吳王好大喜功的心理,展開了語言攻勢:指出“征伐越國,得到的利益小;而縱容齊國,引來的禍患大。”並指出,如果吳王畏懼越國而避開齊國,是“不勇”,追逐小利而忽視大患,是“不智”,如此“不智不勇,怎麼能爭霸天下呢?”這樣,就再次擊中了吳王的心坎。
為了使吳王能安心出兵伐齊,子貢又來到越國進行其遊說的第三回合。他掌握了越王勾踐既想報仇(報當年吳國打敗越國之仇)又怕吳王發覺的心理,因而一開始就警告越王:越國的大禍臨頭。當勾踐請他詳細說明究竟是何禍事時,他便含蓄地指出:越國報仇伐吳的企圖,已被吳王發覺。子貢的這一招果然擊中了勾踐的要害,這位處心積慮秘密準備伐吳報仇的越王慌了手腳,就跪地求教。幹是,子貢一方麵建議越國賄賂吳國君臣、並派越軍隨同吳軍伐齊,以消除吳王對越國的懷疑;另一方麵分析了吳國和齊國交戰後必將出現有利於越國的形勢。他的這些建議和分析完全切合勾踐那既想報仇伐吳、又怕吳王懷疑的心理;因而子貢的意見便被越王采納。
最後,子貢趕往晉國,提醒晉定公防備吳王在伐齊取勝後前來爭貓。子貢的用意很明顯:吳軍如打敗齊軍,魯國可以免受齊國的侵略;但是,吳國卻將因救魯有功而挾製魯國。為此,必須使吳國在同晉國爭霸中失敗;或者使吳軍與晉軍在戰爭中相持不下,拖延戰事,這樣就便於越國軍隊乘虛攻吳。上麵兩種情況不管出現哪一種,都可使魯國擺脫吳國的挾製。子貢的這個意見,正好也投合了晉定公要保持晉國霸主地位的心理,”因此晉定公便采納了這意見。
總起來看,子貢這番遊說四國之所以成功,要歸功於他善幹開展心理攻勢,即摸透了每個遊說對象的心理。然後針對這種心理而陳辭,從而收到了屢說屢中的成效。我們在現代的商業合作中,也要從對方心裏想法入手,摸透對方的心理,針對這種心理不斷采取相應的策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