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3 / 3)

按東垣論南方香港腳,外感清濕,作寒治;北方香港腳,內傷酒醴,作濕熱治,此實發前人之未發者。以人論之,不必以南北分寒熱,凡外感寒濕者,皆屬寒濕,不必南方為然;凡內傷酒醴者,皆屬濕熱,不必北方為然;但隨脈症及詢其病之由來而施治可也。

〔《素》〕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五髒生成篇)冬苦病痹厥。(全文見五厥。)〔垣〕孫真人雲∶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洗足,當風取涼,皆成香港腳。若暑月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病發必熱,則四肢皆酸疼煩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冷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肢皆酷冷轉筋。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久坐久立於濕地,不得動靜,冷風來入經絡,不覺成病也。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覺則灸患處二三十壯則愈,不複發熱。黃帝雲∶當風取涼,醉以入房,能成此病。又雲∶婦人產後取涼,多有此疾。深宜慎之。《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蒸也,江東嶺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鬱,風濕毒瓦斯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香港腳。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吐逆,時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逼,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右嶺表此疾得之多歟?《千》、《外台》、《總錄》所錄,皆謂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因血虛氣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香港腳。《針經》雲∶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灸 為佳,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所製之方,寒藥少,熱藥多,多用麻黃、川烏、薑、附之屬。《內經》雲∶濕淫於外,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能守,通行經絡。薑、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能散清濕之邪。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更審六氣中何氣當之,治以佐使之藥。孫真人雲∶醫者意也,隨時增損,初無定方,真知言哉。

〔《千》〕 風毒之氣,入人體中,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有異耳。若脈大而緩,宜服續命湯二劑,立瘥。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術二兩。若脈浮大而緊轉快,宜作竹瀝湯。又雲∶脈浮大而緊 ,此最惡脈也。

若細而 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同。病患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若大虛短氣力乏,可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即止。

〔《活》〕治香港腳屬冷者,小續命湯煎成,旋入生薑自然汁服之,最快。(續命方見前中風門。)〔仲〕越婢加白術湯。(見後痿厥門。)〔《千》〕第一竹瀝湯 治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瀝(五升) 甘草 蓁艽 葛根 黃芩 麻黃 防風 細辛 桂心 幹薑(各一兩) 防己 升麻(各一兩半) 茯苓(三兩)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上 咀,以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冀方》無茯苓、杏仁,有白術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