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1 / 3)

上瓜蒂湯,後賢罕用,蓋其劑緩故也。若果疼痛不退者,亦宜用之。

四時傷寒不同

暑病續法

〔《活》〕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雲∶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又有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耳。

〔丹〕暑熱病,用黃連香薷飲。挾痰者,加半夏;挾虛者,加參、 。或用清暑益氣湯。

〔《活》〕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如煩躁者,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大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及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髒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證用也。若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亦可選用之。

桂枝石膏湯 治法見前論。有汗脈緩為桂枝證,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

桂枝(半兩,去皮) 石膏(一兩,碎) 黃芩(半兩) 甘草(炙,一兩) 梔子(三錢) 白芍藥 升麻幹葛 生薑(以上各三分)上 咀,每服五錢半,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食頃再服。若得汗,即停後服。

梔子升麻湯 治晚發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

生地(半斤,切碎) 梔子(十個) 升麻(一兩半) 柴胡 石膏(各二兩半)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頓服。病不解,更作。

〔垣〕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證,當發散也。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俱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海藏雲∶靜而傷暑,惡寒脈沉細,靜而濕勝傷形者,白虎加蒼術湯主之。大順散,見《局方》,甘草一錢半,幹薑、杏仁、肉桂各一錢是也。)動而得之為中熱,中熱者陽證,為熱傷原氣,非形體受病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疼,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術白虎湯主之。(海藏雲∶動而傷暑,身熱、脈洪大,動而火勝傷氣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活》〕中暑背寒麵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倦怠,四肢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方見發熱。)〔《本》〕有人頭痛身熱,心煩燥渴,診其脈大而虛。予授以白虎湯,數服愈。仲景雲∶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雲∶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素問》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者,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龐亦雲中暑脈微弱,則虛可知。

〔海〕脈虛身熱,自汗惡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湯主之。(方見瘧。)〔《活》〕酒蒸黃連丸 治暑毒深伏,累取不瘥,無藥可治,伏暑發渴者。

黃連(四兩,以無灰酒浸蒸,幹)上為末,糊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橘皮湯 治中暑痰逆惡寒。

橘皮(二兩,去白) 生薑(一兩) 棗子(五枚,去核) 甘草(炙,半兩) 人參(一錢)竹茹(半升)上分五服,每服水一盞二分,煮取八分,去渣熱服。

竹葉石膏湯 治中暑不惡寒。(方見勞複。)五苓散 治中暑,頭痛,惡心,煩躁,心下不快。(方見渴。)〔海〕若先飲冷,後傷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 ,生薑湯調服佳。或四君子湯調中,亦可。中和後,或小便不利,或莖中痛,宜服下方。

蒲黃(三錢) 滑石(五錢) 生甘草(一錢)中 ,脈弦細芤遲,黃 湯主之。

人參 黃 白術 甘草 茯苓 芍藥(各等分)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丹〕徐三官,六月間發熱,大汗惡寒,戰栗不自禁持,且煩渴。予曰∶此暑病。脈之皆虛微細弱而數。

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竹葉作湯,調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雲〕口開前板齒幹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熱也,針藥不能治,當灸大椎穴。

〔《活》〕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麵色變,名曰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術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