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請求言語占兒童日常言語總數的50%,在同伴加入、衝突協商、人際關係維持等社會交往中,請求策略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兒童人際交往的效果,因此,對學習不良兒童請求策略人際效果的知覺成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Koch 根據布朗和萊文森的請求禮貌模型,比較了40名8~12 歲學習不良男生和40名同年齡段一般兒童依不同交際對象對不同請求策略禮貌效果的知覺能力。研究者首先通過圖片結合故事設置一個虛擬的衝突情境:一個被打碎的窗戶和一張放著球的桌子,被試被認定用球打碎了玻璃,並想通過請求策略要回自己的球。在四張虛擬情境圖片中,球分別被放在4個具有不同社會影響力人物的附近(校長、教師、同齡夥伴和年齡較小的兒童)。然後,分別根據不同圖片,呈現給被試13種具有不同禮貌效果的請求策略句。對於呈現的每一個請求策略句,均要求被試根據表達意圖時的自我感受,將代表自己的虛擬人物卡片插入情境圖片中。研究者采用虛擬自我人物和情境人物之間的空間距離為指標,反映兒童在特定人際條件下對不同請求策略禮貌效果的知覺能力。結果表明,學習不良兒童對策略禮貌效果差異的知覺能力顯著低於一般兒童;交際對象的年齡、社會影響力對兒童策略禮貌效果的知覺具有顯著影響。Ekstein 采用與Koch 類似的方法比較了38名閱讀困難兒童和38名一般兒童對不同請求策略禮貌效果的知覺能力。與以往研究不同,該實驗以非衝突情境取代了衝突情境,以不同社會距離交際對象(如好友、一般朋友、同學、敵人)取代了社會影響力、年齡等人際變量,研究結果驗證了Koch 的結論。
然而,以人際空間距離作為考察言語交際策略理解水平的指標,會存在一定的間接性和誤差,特別是無法從個體內部心理過程反映兒童對言語交際策略人際效果的因果解釋。其次,盡管禮貌作為一種社會習俗,具有一定的文化製約性,但對於言語禮貌評定的標準,往往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和隨意性,因而有時很難在禮貌水平之間做出客觀的區分和判斷。因此,讓被試對大量禮貌策略的禮貌等級進行知覺比較,無法避免主觀性的影響,同時也導致了大量交互作用的產生,最終影響了結果的說服力。最後,上述研究均是對單一性別的考察,忽視了性別差異問題,而且也沒有同時對策略的工具性效果進行評定。
(二)學習不良兒童對言語交際策略的運用
在對言語交際策略理解水平進行考察的同時,也有研究者考察了學習不良兒童對策略的運用能力。Bryan 等采用自然觀察並結合話語分析方法,比較了學習不良和一般兒童在自然情境下言語行為的差異。研究發現,學習不良兒童比一般兒童表達了更多的攻擊性言語。Moore 和Simpon 的研究記錄了兩個月內小學1~4年級學習不良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和一般兒童在課堂自然狀態下的言語行為,結果發現學習不良、行為障礙兒童均比一般兒童產生了更多的負麵言語,如抱怨、威脅、拒絕、攻擊等。Lauer 等對小學3~6年級學習不良男生的言語行為與課堂行為的觀察研究表明,言語行為與課堂違規行為具有顯著相關。綜合這些結果,說明學習不良兒童言語行為與一般兒童存在顯著差異,而這種差異與其對學校和課堂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反社會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
盡管自然觀察具有較高的生態學效度,卻無法根據研究需要對交際意圖、交際對象等相關變量進行有效控製,導致對言語交際策略的研究缺乏針對性。對此,一些研究者通過虛擬現實情境,對學習不良兒童言語交際策略的運用進行了考察。Bryan等對小學2~4年級學習不良兒童的提問策略進行了測查。研究者分別讓20名學習不良兒童和20名一般兒童扮演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另外讓20名一般兒童扮演觀眾,要求被試就特定話題提問現場觀眾。結果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的差距在增大,學習不良兒童在策略生成的數量上顯著少於一般兒童。此外,在策略類型上,學習不良兒童較多提封閉型問題,較少提開放型問題。研究還發現,學習不良兒童較少根據回答內容的發展變化進行追問。Hartas 等比較了青春期學習不良和一般兒童請求需要和提出建議的策略水平。研究者要求被試按照指定的話題分別扮演熱線電話谘詢員和求助者,並對被試的話語進行了編碼和分析。結果表明,在表達需要上兩組兒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然而,在對建議策略生成的數量和質量上,學習不良兒童顯著低於一般兒童。
上述結果說明,學習不良兒童言語交際策略運用能力的滯後,主要表現在言語表達的豐富性和準確性上,即工具性效果上,而這一滯後可能會進一步對其同伴交往與人際關係造成不利影響。Pearl 等比較了學習不良和一般兒童在安慰情境下的策略使用。研究者要求被試向同伴傳遞一則虛擬的不幸消息。結果發現,學習不良兒童在意圖傳遞的準確性上與一般兒童並無顯著差異,但與一般兒童相比,學習不良兒童意圖表達的形式更為直接,在語言的委婉性上的得分顯著偏低。Brinton 等的研究考察了特殊語言障礙學習不良亞類型兒童的言語協商策略的發展水平,發現學習不良兒童在協商策略生成的數量和句法上,與一般兒童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協商策略的人際效果上卻顯著低於一般兒童。Marton 等采用類似的方法,比較了7~10 歲特殊言語障礙學習不良亞類型兒童,與對照組兒童在23 種不同社交衝突情境中的言語協商策略。結果表明,特殊語言障礙兒童在策略生成的數量和人際效果兩個維度上均顯著低於一般兒童,但這些差異難以通過單一語言能力發展滯後來加以解釋。綜合上述結果,說明學習不良兒童言語交際策略運用水平的滯後,不但可能體現在策略意圖傳遞的準確性和策略生成的數量上,而且也可能體現在策略的得體性和有效性上,即策略的人際效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