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外集(105)(1 / 2)

幹薑附子,誰知久飲遭凶?賦雲:附子幹薑,久飲反冷。蓋真陰爍而真陽衰矣。非補旺而致偏勝之愆,必習熟而招見化之害。當本髒旺時,補益旺氣太甚,則髒氣偏而夭。凡用藥不宜偏勝,而招見化之害。故曰: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雖獲勝益,久必暴夭。

真中誤而誤中真,機關要識;真中有誤者,泥古方,執常法,戀已效,自以為真,而不知其誤也;誤中有真者,曾有患額癰,久不愈,諸醫無效,偶被店門打破,血流即愈。

虛則補而實則瀉,統會有宗。

雜病雖緒多無據,惟憑經絡虛實斷之,則得其宗矣。

昔人謂讀仲景書,須得仲景之本意;予亦謂遵丹溪法,須有丹溪之心胸。要之,傷寒熟者,則雜病愈加明決;雜證熟者,則傷寒益以渾融。

傷寒從外之內,法當先治外而後治內;雜病從內之外,法當先治內而後治外;至於中外俱傷,治法一也。

傷寒不離乎表,雜病不離乎裏。表則汗,裏則下,中則和,劑有輕重緩急之殊耳。後世分科,而醫道支離,既不能融會貫通,又何以隨機應變,而救人於危亡之際耶?醫道一貫,製作原於先聖;後學時思,不可自恃其聰。

習醫規格

隆慶辛未冬,盧子廷和、何子明善、李子星、侄時思,相聚一堂而請曰:《入門》書已成帙,可無規格以習之乎?予曰:醫司人命,非質實而無偽,性靜而有恒,真知陰功之趣者,未可輕易以習醫。誌既立矣,卻可商量用工。每早對《先天圖》靜坐,玩讀《孝經》、《論語》、國小;大有資力者,次及全部《四書》、古《易》白文及《書經》、《洪範》《無逸》、《堯典》。(理會大意,不必強記。)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每午將《入門》大字從頭至尾,逐段誦讀,必一字不遺;若出諸口。(如欲專小科,則亦不可不讀大科;欲專外科,亦不可不讀內科。蓋因此識彼則有之,未有通於彼而塞於此者。

惟經涉淺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熟讀後,潛思默想,究竟其間意義。稍有疑難,檢閱古今名家方書,以廣聞見;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請問。陶節庵雲:但不與俗人言耳。蓋方藥而外於《本草》,理趣而外於《素》、《難》及張、劉、李、朱。縱有小方捷法,終不是大家數,慎不可為其誣惑。《入門》書既融會貫通,而後可成一小醫。愈加靜坐,玩讀儒書,稍知陰陽消長,以己驗人,由親及疏,自料作車於室,天下合轍,然後可以應人之求。及其行持,尤不可無定規,每五鼓清心靜坐,及早起仍玩儒書一二,以雪心源。(時時不失平旦之氣為妙。)及其為人診視,先問證起何日,從頭至足,照根據傷寒初證、雜證及內外傷辨法,逐一詳問。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男必先左後右,女必先右後左,所以順陰陽升降也。)先單看以知各經隱曲,次總看以決虛實死生。既診後對病家言必以實,或虛或實,可治、易治、難治,說出幾分證候,以驗自己精神;如有察未及者,直令幫助,不可牽強文飾,務宜從容擬議,不可急迫激切,以致恐嚇,如診婦女,須托其至親,先問證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後隨其所便,或證重而就床隔帳診之,或證輕而就門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

(貧家不便,醫者自袖薄紗。)寡婦室女,愈加敬謹,此非小節。及其論病,須明白開諭辨折,斷其為內傷,或屬雜病,或屬陰虛,或內傷而兼幾分,或而兼內傷幾分。論方據脈下所定,不可少有隱秘,根據古成法,參酌時宜、年紀與所處順逆及曾服某藥否。(女人經水胎產,男子房室勞逸。)雖本於古而不泥於古,真如見其髒腑,然後此心無疑於人,亦不枉誤。用藥之際,尤宜仔細。(某經病,以某藥為君,某為監製,某為引使。)丸劑料本當出自醫家,庶乎新陳炮炙,一一合則。況緊急丸散,豈病家所能卒辦?但有病家必欲自製者,聽其意向,須根據《本草》注下古法修合,不可逞巧以傷藥力。病機稍有疑滯,而藥不甚效者,姑待五鼓靜坐,潛心推究其源,再為診察改方,必無不愈。治病既愈,亦醫家分內事也。縱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過取重索,但當聽其所酬。如病家亦貧,一毫不取,尤見其仁且廉也。蓋人不能報,天必報之,如是而立心,而術有不明不行者哉!明善又進而言曰:先生之教悉矣,但不識某等業可以成次否?曰:子皆故家業儒,又多精明警敏,他日大有所悟。煩將《素問》、《本草》、並《東垣十書》、劉河間《原病式》,刪繁校正;更賴四方賢哲,將前經書本草,合為醫學大全,古今方論,愁皆附入,或作箋注,然後醫書儒籍並明於昭代,亦不負為中土之人也。明善曰:有見而後可以著書,小子能知《入門》足矣。曰:《入門》不過《快捷方式》之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