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1章 獨立事宜(1 / 2)

在張建功帶領七十九標第三營灰溜溜的登上火車出關後,灤州的局勢完全掌握在袁肅一個人手中。從這天下午開始,包括陳文年在內的所有留在灤州的七十九標官兵,他們都很清楚今後的前途和命運全得仰仗這位“袁世凱的侄子”了。

對於袁肅而言,當務之急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確立這支獨立部隊的名份,一方麵是獲得官方的認可,最起碼也要是直隸省府記錄在案的編製;另外一方麵則是奠定灤州的民心基礎,取得灤州各階層人民的認可。

有了這兩樣名份,才能保證這支部隊的合法性,以及在麵臨袁大總統質問時能更有底氣。

事實上在之前的幾天時間裏,陳文年早已經在構思獨立之後的組織框架,其中就涉及到部隊未來的番稱。就在這天傍晚的時候,他便找到袁肅商討這件事。

這份組織框架首先明確規定了部隊的性質,屬於地方防務部隊,通俗點說就像是前清時期的練軍、巡防營之類。此外在管理層上,陳文年建議直接軍政合一,取消灤州共和政府,仿效南方諸省的政治製度,重新成立為軍政府。推舉袁肅為灤州軍政府主席,王磷同則擔任軍政府下屬民政部部長。

軍政府的路子顯然是最有保障和最方便的辦法,前者可以名正言順獲得軍費來源,後者不僅可以有效的安排各項命令,同時還能盡快給這支部隊一個合法的名份,除此之外對上麵也好有一個交代。

如果說是在兩個月前,不用陳文年提出這份框架,袁肅也會按照軍政一體的方法來掌控灤州大權。隻可惜兩個月前他們沒有獨立,而現在他們獨立了情況卻又有所不同。

隻能說陳文年這幾個月一直埋頭七十九標標內的事務,對灤州的情況並沒有深入了解。要知道王磷同一個從四品大員在灤州任上幹了三、五年之久,至今還得看地方豪紳的臉色行事,尋常隻有豪紳巴結“縣太爺”,輪到“縣太爺”巴結豪紳那可就不尋常了。由此可見灤州的情況有多麼錯綜複雜。

袁肅想要的不是軍政合一,而是軍權控製政權,如此以來可省去更多的麻煩,而且對外麵也能有一個更體麵的說法。他一個外來人剛來到灤州才不久,竟如此大刀闊斧的折騰,本來脫離二十鎮的事已經鬧到京城去了,若是引起灤州豪紳不滿,利用各自的關係把這件事愈發鬧大,結果肯定會更糟糕。

留著一個“完整的灤州政府”,對彼此來說就能留著一份體麵。

不僅如此,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他必須拉攏灤州的官僚階級站在自己這邊,才能有效的遏製乃至控製灤州士紳階級。既然當初他答應過王磷同,保證其灤州首長的位子,那這個傀儡的位子就留給王磷同好了,有王磷同為首的官僚集團,再加上張舉人等人的支持,足以壓住其他懷有異心的大豪紳。

因此,在聽完陳文年的介紹後,袁肅沒有接受這部分的計劃。他沒有打算告訴陳文年真實的原因,隻說眼下很多事情還未落定,一切都要盡量低調處理,不要過於招搖。軍政府之事容後再議,優先擬定部隊重編後的構架和名義。

陳文年沒有想太多,現如今袁肅是長官,自己自然要學會服從安排。

當然,袁肅同樣考慮到陳文年的感受,因而並沒有在陳文年麵前擺架子,相反還虛心聽取了對方提出的建議。關於陳文年的組織構架方案,除了政治部分之外,其餘的安排他都表示讚同,並交由陳文年來負責進一步落實下去。

經過短暫的商議,袁肅決定將部隊的番稱暫定為“灤州治安團”,自任為灤州治安總司令,陳文年為治安團總參謀長。麾下兩個營的編製並無太大更改,即便有變動也隻是稱謂上的變動,比如營管帶改為營長,隊改為連,隊官則改為連長等等。

第一營從小坎村調回城內,接替第三營進駐在標部大院。之前一直藏在第一營的重機槍、彈藥等軍火物資,也隨著第一營一同轉移到標部大院。

趙山河除了擔任第一營營長之外,還兼任灤州城內警備長官,雖然表麵上來看僅僅隻是一個虛銜,但是袁肅卻對此另有安排。

至於小坎村的營區並沒有撤掉,第一營留下一個連繼續屯住這裏,一則是保證之前防務計劃的繼續執行(安山鎮、石門鎮巡防任務),二則是袁肅有意將小坎村發展為一個民兵集合點,三則是今後進行擴軍時還用得著這個營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