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河南省內輿論聲勢的發展走向,袁肅一點都不感到奇怪,因為這其中有不少事情是他一手安排出來的。老百姓的的確確會有一些熱情,比如商丘這邊的請願完全是出於自發,而開封、鄭州、許昌等地的情況,雖然也有很多人同情和支持第三旅,但這種情緒還遠遠到不了冒著風險去本地政府請願的地步。
他並沒有花錢去雇傭一批老百姓前去開封等地請願,僅僅是安排一些人到商丘這邊流民聚集地做了一些宣傳。戰後商丘製訂的一係列政策不僅保障了本地百姓的利益,同時也給許多外地流民提供了生存空間,因而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商丘已經安頓了不下十萬的外地人口。
正是因為這些外來人口的幫助,才使得開封、許昌、鄭州等地出現了請願的情況。縱然這些外來人口流離失所,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親戚朋友,又或者本身就可以帶領一下鄉親先返回原籍參與請願。不管是為了今後的生計,又或者是僅僅為了幾塊錢的好處,對於這些流民們來說自然是不會思考的太多。
在袁肅來看,事情是不能做的太過火,一旦過火就有明顯刻意的痕跡。他沒有去策動大規模的遊行示威,隻要有百來十的老百姓到政府大門口站幾個鍾頭,這就已經可以成為一種理由和口實。因此在三月十八日這天,他一邊仍然下令第三旅收拾行裝,一邊又向北京發去一封電文。這封電文並不是描述目前河南的輿論情況,而是索要一筆返回淮北的開拔費。
北洋軍自成立以來就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那就是但凡有任何行動,哪怕不是軍事行動僅僅隻是調換駐防地區,也都是需要先拿開拔費。正如之前清廷要鎮壓武昌起義,第二鎮一直以開拔費為理由拖延不動,最後還是隆裕皇太後拿了十五萬私房錢出來,這才勉勉強強調動了第二鎮。
袁肅索要開拔費並不是真正在乎這點錢,他隻是向北京做一個樣子,表示自己這次是真的要走了。雖然他不能確定自己這段時間營造的輿論聲勢是否能夠改變中央的意思,即便北京方麵還是執意要針對第三旅,自己也不會有任何遲疑,拿了這筆錢之後立刻會走。
他並非是要放棄商丘,而是需要製造一場更嚴重的風波,讓河南和北京方麵都意識到第三旅離開之後的後果。這場更嚴重的風波,便是自己將要走出的第二步棋。
同樣是在三月十八日這天下午的時候,十四師派來一名名叫徐基的師部參謀官,帶了一隊騎兵大老遠趕到商丘,進城之後連一口水都顧不上喝,匆匆忙忙的來到民政公署求見袁肅。經過一番通報之後,袁肅在民政公署側院小廳裏接見了徐基一行人。
袁肅這幾天與十四師派來的聯絡官有所接觸,但是並沒有談論過什麼實際的事宜,也不知道為什麼十四師這邊又突然派來一位參謀官過來。在小廳見麵之後,他與徐基寒暄了一番,隨即雙雙落座下來。
“徐大人是早上的時候從夏邑趕來的吧,路途遙遠,還不知所為何事?”袁肅表情沒有太多的好奇,用一種很平靜的語氣問道。
“沒錯,昨天晚上師部收到北京發來的電文,在下不敢怠慢,今日一早便啟程趕到商丘這邊來。”徐基點了點頭說道,說話時嗓子都有一些嘶啞。
“哦,想必還是為了商丘交接一事,對嗎?嗬嗬,徐大人大可不必如此著急,早上的時候我也剛剛才去了一份電文到北京,已經擬定好了開拔日期,就等著陸軍部彙過來開拔費。大約不會再拖延到二十二日,到時候貴部大可開進城來接管商丘就是。”袁肅不冷不熱的說道。雖然他覺得徐基理應不會因為交接之事而這麼著急前來,畢竟之前十四師已經派來聯絡官,再派來參謀官催促這件事,倒像是要趕人走一般。不過既然是北京發來的電文,隻怕十之八九還是與這件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