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袁肅再收到了河南發回的複電,張鎮芳已然接受了聘禮,並且決定在四天之後於開封舉辦出門宴。複電中自然是希望袁肅也能出席這場出門宴,這種風俗是需要男女雙方一起到場方才顯得正式和熱鬧。
袁肅並非不想尊重這個習俗,隻是前後時間太過倉促,自己手頭上的事務又忙不開,實在是分身乏術。早些時候他已經又去了電文,解釋目前灤州這邊的情況,順帶還提及了一些與籌安會相關的消息。拋開之前一係列產業上的發展事宜不說,他當下還要籌備中央陸軍第十師的建製,相對於擴充軍權來說,生意反而還是次要的。
這段時間,司令部上上下下都在為中央陸軍第十師的事議論紛紛。
袁肅的想法是借著這次擴編,索性一口氣擴編到位。他可以預想到一旦袁世凱正式推行帝製,即便前期鋪墊的再好,即便把所有能考慮的前提都做到位,即便是掌握了民族大義,勢必還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並不是指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二次革命的戰爭已經消耗掉全部革命勢力的武裝力量,孫中山現在隻是光棍司令,再有呼聲也掀不起什麼實質的風浪了。而是西南各省的軍閥,以及北洋內部的觀望派勢力。
前者地方割據由來已久,現在都有不服從中央政府的意思,更別說鬧出這麼大的事來一定會趁機大呼小叫,唯恐天下不亂,趁機從中謀利。後者是對帝製充滿懷疑,並且又隱隱的希望在扳倒袁世凱之後建立北洋新秩序,從而讓自身的勢力地位更進一步。
曆史上袁世凱帝製覆滅,並非是前線作戰不利的緣故,事實上一開始在湖南、四川的戰事北洋軍是占有不小的優勢。隻是從一開始袁世凱沒有意識到北洋內部幾個元老的態度,更沒有意識到這些元老對整個局勢走向的影響。
自民國成立之後,袁世凱與段祺瑞矛盾不斷加劇,但真正鬧到分裂還是因為稱帝一事。
在這件事上段祺瑞要遠遠比袁世凱更有見識,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段祺瑞早就看出帝製的推行肯定會引起舉國大亂,所以從始至終都是堅決反對帝製。
至此,袁世凱與段祺瑞的關係徹底陷入不可逆轉的危機,袁世凱為了稱帝最終逼迫段祺瑞自行辭職。
除了段祺瑞之外,就連馮國璋也是被袁世凱耍了一通。馮國璋得知袁世凱有複辟之心,更是大老遠從南京返回北京,掏心窩子的勸說袁世凱不要誤入歧途。當時袁世凱還鄭重其事的表示絕無稱帝之事,一切都是外界造謠。哪裏知道沒過幾個月就登基稱帝,使得馮國璋大失所望,堅決不授袁世凱的冊封爵位。
兩大重臣皆因此與袁世凱反目,北洋內部分崩離析已是到了邊緣。
起初還有一些北洋官僚抱著觀望心態,哪裏知道國內反帝製的聲浪一波高過一波,西南諸省紛紛獨立。即便如此,北方的希望還都寄托在四川、湖南的一戰上。隻要北洋軍能擊潰護****,這件事尚且還有回旋餘地。
然而恰恰是掌握決策權的幾個人物,在這個時候萌發出倒袁的野心,希望在逼退袁世凱之後,趁著北洋混亂之際坐收漁利。於是暗中授意前線作戰部隊消極應戰,甚至出現在湖南的吳佩孚與蔡鍔彼此私下通電十多封的滑稽現象。
許多教科書上都稱是在蔡鍔英明指揮之下擊敗了吳佩孚,事實上蔡鍔當時手中的部隊多是臨時拚湊起來,滇軍、川軍、黔軍都有。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遠遠沒有吳佩孚麾下的北洋軍精銳。
根據後來搜集到的文獻資料,包括吳佩孚與蔡鍔私下互通的電文原件,北洋軍真正戰敗的原因是吳佩孚根本不想打贏這場戰爭。具體原因一部分還是二次革命時遺留下來的問題,吳佩孚沒得到湖南都督一職,積怨在心;另外一部分則是受了曹錕的指示。
綜上所述,袁肅心裏很清楚袁世凱稱帝最大的阻礙還是來自北洋內部,遲早是要有一場大戰役,不管是針對南方反帝製的軍隊,還是針對北洋內部的反對勢力。他手下目前三個旅的人馬雖然有一萬三、四千號人,但遠遠還算不上能應付大陣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