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日,袁肅將營口總司令部撤往奉天,既然遼東戰事已經結束,他也應該掛印辭官,不過畢竟此次中日衝突留下了一個不容小視的隱患,陸軍部還是決定保留總司令部的一些單位留駐在奉天,以備不時之需。
到奉天之後,袁肅與蔣百裏、趙山河、陳文年、田文烈、朱泮藻等人召開了一次中央軍的戰後會議,首先是合算此次作戰的戰損,其次則是論功行賞,再者也就是對中央陸軍第二師、第五師以及奉天十七師的新防區劃分。
按照總統府和陸軍部三天發回來的指示,此次中央軍在遼東作戰是包含一定政治目的,那就是將中央勢力拓展到地方,謹防東三省會像西南諸省那邊擁兵自重。所以盡管第二師、第五師都是近畿部隊,但索性也就趁此機會常駐在東三省。即便不常駐,也要堅持度過目前這個敏感時期,等到遼東突發事件的陰影全部消除之後,再另行定奪。
此役曆時二十二天,陣亡將士合計一千六百三十三人,受傷離開編製者三千八百五十人。戰爭消耗物資折算資金一百七十餘萬,而戰後重建和撫恤物資折算資金初步預計會需要兩百萬左右。不過戰爭中通過搜繳和劫掠所得的利益差不多也有一百多萬,再加上把俘獲戰利品變賣,勉強算是能抵消此次作戰付出的經濟代價。
論功行賞方麵,司令部軍功司和陸軍部軍功司特派專員早已做好了一份初篩名單,由袁肅負責從初篩名單中核定人選和功績。袁肅這邊通過與後勤司令部、前線各指揮部的磋商,業已確定了一份所屬名單。基本上將此次參與作戰各部都均衡的安排了“功勞”,就算從始至終還怎麼開過槍的朱泮藻第五師,也算是一份“勞苦之功”。
經過一番討論,袁肅決定委派田文烈第二師駐守營口,第五師駐守鳳城,第十師暫時返回山海關屯駐。這麼做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個人勢力遠離是非之地,而是減輕東三省地方財政對中央軍的負擔,反正山海關距離營口不算遠,又有鐵路四通八達的連接,真要出兵也就幾天的時間。再者在自己的地盤上由自己來供養,省的與東三省地方政府斤斤計較。
至於中央陸軍第一兵團,司令部暫時歸編在統戰總司令部麾下,一起進駐奉天。包括兵團直轄幾個預備役團也都留在奉天,第一旅、警衛團和預備炮兵團這三支部隊返回直隸,繼續加以訓練和擴充。
戰後會議結束後,袁肅又趕往第一兵團臨時集合地,走訪並慰問了兵團上上下下的官兵,也專門挑選了一個傷兵聚集的醫院進行一番安撫。在剛才戰後會議軍功論賞時,他是特別為第一兵團的一些基層軍官進行了表彰,畢竟第一兵團擴充迅速,很多軍官沒什麼實戰經驗,卻能在戰爭中發揮極好的領導作用,當真很是叫人欣慰。
尤其是孫連仲,在側翼陣地失守之際,單憑麾下一個團部分兵力殿後,掩護傷員和物資撤回蓋州城內,竟然能以最小的傷亡代價,拖延住日軍洶湧的進攻。袁肅在與孫連仲見麵時,熱情洋溢的拍著對方的肩膀稱讚道:“昔諸葛亮出岐山,失利於箕穀,而趙雲隨即聚攏部隊,固守箕穀,沒有造成大損。部隊撤退時,趙雲又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今日孫仿魯之功,不亞三國趙雲,當是彰功以效典範。”
在奉天停留了一段時間之後,北京總統府和陸軍部皆發來電文,告知袁肅盡快返回北京。總統府並沒有說是所為何事,但是既然沒有說,那推測起來肯定還是袁世凱要找他商議帝製一事。而陸軍部發來的電文,則是表示要對袁肅此次作戰進行授勳嘉賞。
臨行前一天下午,袁肅找到蔣百裏和陳文年二人私底下會晤了一番。
雖然這段時間袁肅一直在忙著遼東戰場善後的工作,但是對於國內輿論氣氛的變向還是有所關注,不管是北洋政府或者籌安會私底下推波助瀾,又或者是民間自發的掀起了眼下這股風浪,稍微有一點頭腦的人都很清楚國家很快會有一場重大的變故發生。
在過去大半年時間裏,以北洋軍官俱樂部為首的北洋少壯派團體,一直在散播著袁肅的一些個人看法,所以對目前國內氣氛的變化,袁肅麾下所掌握的軍隊這一塊,並沒有太明顯的反應。就算有先見之明的諸如蔣百裏、陳文年、高順等人,其三人為首的核心軍官階層,也沒有對所謂的帝製感到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