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凶手留下的這幾枚動態足跡,我爺爺對凶手進行初步畫像:男性,身高1.70米左右,年齡24歲上下,體態中等,小外八字分離步,左腳外落腳內起腳,穿的是一雙解放牌膠底鞋,鞋不合腳,腳大鞋小,鞋底磨損嚴重。
小馮主任對此很感興趣,問我爺爺如何從腳印判斷年齡。
我爺爺笑了笑,沒說話。
小馮主任又打趣地說:“老展,這些東西可不興藏著掖著,要是能整理分享出來,對破案是有益的。”
我爺爺大手一揮:“馮主任,這一點你放心,我的東西絕對不會帶進棺材板裏,你給我介紹幾個徒弟,我到時候當他們師傅。”
小馮主任微微點頭,說回頭給我爺爺介紹幾個徒弟。
我爺爺又說:“不過帶徒弟可不是無條件的。”
小馮主任笑了,半開玩笑說:“展師傅這是收學費呀。”
“學費不需要。不過我可不是什麼人都帶。咱們這行關係到人的清白,甚至是性命,要是那資質差的,豈不是害人?要是沒有天賦的,我是絕對不收。”
小馮主任微微頷首,連連說對。
從腳印看出年齡?其實這裏麵有一個具體的計算公式,但在我爺爺那會兒,主要還是靠得是經驗判斷。
一些相關的計算公式,都是後來很多碼蹤人總結出來的。
但在現在的足跡學中,有學者對通過足跡判斷年齡概念提出了很多質疑,有人認為這樣計算誤差偏大,不能作為相關證據,隻能作為輔助偵查使用。
其實公式和方法並沒有問題,通過數枚足跡來判斷年齡是可行的。
人年齡的增長過程,其實也是穩定性和逐漸發展改變的過程,具體的表現就是在足跡的步法、步態發生了變化。
因此,根據足跡的這種穩定性和特殊性變化,去分析造痕主人的年齡。
但在具體的分析中,由於個體的差異,以及行走過程中非本質特征的影響極易產生誤差,再加上有的人學藝不精、經驗不足,自然分析得出的年齡與實際年齡相差很多,這也難怪有人會質疑了。
閑話少敘,步入正題。
我爺爺推斷了此人的年齡和其他特征後,公安便對符合條件的人進行初步排查。
這一排查不知道,光是這一帶符合此類條件的便有幾百人,並且這些人都有過去葒草湖砍柴的可能。
老馬看著排查下來的名單頭皮發麻,他指著上麵說:“總不能一個個都找過來吧。”
事情一下子變得棘手起來。我爺爺知道,光是靠著這些特征無法精準找到凶手。
尤其是一下子對幾百人進行詢問,搞不好還會打草驚蛇。
我爺爺來回踱步,一口一口地抽著旱煙袋。
“老展,可想到什麼辦法?”老馬問道。
我爺爺沒回答,眉頭緊鎖,一手捏著煙袋,一手拿著那個足模思索。
彼時的時代是一片紅色的海洋,解放軍戰士幾乎是每一個人崇拜的對象。
自然,無論是六六式軍裝,還是解放鞋,都是受到熱烈追捧的單品。
我爺爺建議,從排查的幾百人中,重點排查家中兄弟或者親戚,在近一年內當兵退伍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