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際收支“雙順差”對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認為連年國際收支順差必將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衝擊(龔偉強,2006,李衛群,2005);我國國際收支變化引致通貨膨脹和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最終對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產生影響(劉柏,2005);“雙順差”對國際儲備(王珍,2006)、經濟安全(付卡佳,2006)等方麵也產生不利影響。
2、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
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係上,巴曙鬆(2003,2006)認為,應該重點發展直接融資(巴曙鬆,2003,2006);未來中國直接融資的發展要遠遠快於間接融資(易綱,2007);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必須加快基金業發展(周道炯,2003)。
也有人提出兩者的關係應該以對經濟發展是否有利為判斷標準,認為無論是市場主導,還是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其要義都是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曹紅輝,2007);金融業發展不應讓直接融資抑製間接融資(易憲容,2004);中國的資本市場需要回歸理性(左曉蕾,2007)。
3、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研究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從起源的角度看,金融源於實體經濟;從發展的角度看,金融發展的規模與程度取決於實體經濟的規模與程度;從經濟運行狀況看,金融運行狀況取決於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盡管金融決定於實體經濟,但是它對實體經濟有反作用,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可能製約實體經濟的發展(王愛儉,2003)。
以上研究涉及到金融協調發展的幾個主要方麵,但對金融體係內部的協調發展、當前金融協調發展的主要任務等缺少研究。
(三)關於可持續發展的金融
學術界對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文獻比較多,集中在可持續發展金融的理論、核心和製約因素、金融安全、金融生態和金融創新與監管的研究上。
1、可持續發展金融的含義與理論基礎
金融可持續發展就是在遵循金融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體製,發展和完善金融機製,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根據金融資源的特點和層次,合理有效地動員和配置金融資源,從而使金融和經濟在長期內有效運行和健康發展(閆曉瑜、黃冀,2005);金融可持續發展應該是金融發展的高級階段,是金融發展進行到一定程度的結構性調整,是金融工具、金融機構以及金融製度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地進行創新與變革的過程(張荔,2001)。
可持續發展金融的理論基礎是金融資源學說。以金融資源學術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可以從範式轉換、理論創新和方法變革三個層麵展開(白欽先,2003)。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提出資產的金融化不能以犧牲現時和未來的實際生產和服務為代價的主張(付岱山、陳晶,2008)。
2、我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與製約因素
核心是:以服務於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講求金融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配置,講求效率,兼顧公平,金融體係在結構上和數量上能滿足前後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鍾偉、王浣塵,2003)。
製約因素是:缺乏穩定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金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無效配置;金融體製對金融發展的消極抑製(龐東、杜婷,2005);“金融市場和貨幣金融體係可持續發展”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此,必須努力克服或抑製金融市場上和貨幣金融體係運作中所存在的“不對稱”現象(周八駿,2000)。
3、關於金融安全的研究
(1)金融安全概念。金融安全的第一要素是金融機構的危機概率(Stiglitz、Greenwald,2003);從金融功能的正常履行來認識金融安全,可以分成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金融安全的主體是一國的金融係統;金融安全包括金融資產的安全、金融機構的安全和金融發展的安全(劉錫良,2004)。
(2)影響金融安全的因素。影響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但更多的是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研究金融安全,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化(李曉峰等,2006)、金融市場國際化(夏斌、巴曙鬆,2006)、人民幣國際化(薑波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