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從經濟總量來說,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呈現出“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三不”嚴重地影響到中國經濟進一步的發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黨的十七大全麵深刻地闡明了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經濟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金融要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第一,馬克思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理論和“兩大部類”理論對中國經濟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中國經濟內外失衡有其必然性,因此,要解決中國經濟失衡問題應該從這個必然性中去尋找。第二,按照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我們必須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第三,用馬克思的彙率理論分析中美關於人民幣彙率的爭論,可以看出,彙率問題純粹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且在當今純粹紙幣製度下,紙幣的價值是無法確定的,因而,要準確確定人民幣彙率也就是困難的。

三、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經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代經濟是金融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核心的金融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必須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的金融推動我國經濟科學發展。金融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實現科學發展觀有著不同於其他經濟工作的特殊路徑。

四、金融的以人為本是通過為廣大群眾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開辟多種投融資渠道,在保護他們投資收益和合法金融收入基礎上,使他們擁有更多金融性財產收入實現的。為達到這一目的,微觀金融機構必須加強金融企業文化建設,促進金融從業人員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宏觀金融監管部門必須實現金融自由以促進微觀金融的發展。

五、從根本上說,全麵協調發展的金融是指我國金融通過自己的金融工作、提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實現國民經濟的全麵協調發展,即實現金融經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東中西部經濟的協調發展、對內經濟與對外經濟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六、金融要實現以人為本和促進經濟全麵協調發展,金融本身必須可持續發展。金融創新是金融生命力所在,因此,金融創新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然而,金融創新是一柄雙刃劍。它在推動金融發展的同時,金融風險也隨之而行。因此,健康的金融創新必須有利於,而不是有損於我國的金融安全。為此,在微觀金融機構自律的基礎上,宏觀金融監管必不可少。而宏觀金融監管機構要達到金融監管目標,在堅持監管獨立性的同時,各種監管力量必須加以整合,而不是各自為陣地分散監管力量。

七、從長遠來說,中國金融要實現科學發展觀必須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體製改革。宏觀上是進一步完善中國金融運行機製;微觀上是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這一最薄弱環節,落實微觀金融機構的自主經營權,特別是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