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作為意象對話基礎的心理學(3 / 3)

對原始人來說,這種認識有很大的好處。假如一個獵人隱約看到一個野獸,毛皮並不像老虎一樣有紋理,走的姿勢卻很像老虎。他就把它看做老虎並且準備弓箭,這是很必要的,因為那很可能是個剛從泥裏打個滾兒上來的老虎。同樣,如果他發現有個朋友走路姿勢很像老虎,他就認為這個朋友是老虎轉世,或者雖是人形實際上是老虎。這樣他也可以做好準備,以防這個朋友突然發怒。

對現代人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用邏輯方法了解某個人的性格,人們必須通過很多事作歸納,然後用很多形容詞才能說清楚一個人的性格。但是,如果用意象方法就簡單多了。我發現張三是個惡狼而李四是個小羊羔,我就對他們兩個人的全部性格都了如指掌了。我不僅知道張三很殘忍,而且我知道他愛吃肉、強壯、膽大,雖然我從沒見到過張三吃肉。我也不僅知道李四善良,而且還知道她愛吃素菜、弱小、膽小,雖然我也沒問過她是否愛吃肉。

有個精神病患者有個妄想:她認為她的丈夫不是她真正的丈夫,她的丈夫已經死了,現在以她丈夫形象出現在身邊的是一隻狼。正常人說她愚蠢、瘋了,因為正常人是從外貌上判斷的。丈夫的外貌沒變,還是人形。精神病患者也知道外貌沒變,但她是從行為上判斷的,她丈夫的行為變了,不再愛她而是虐待她,像一隻狼。看外表和看行為,哪個更接近事物的真正本質呢?

有了邏輯係統之後,人們把這種原始精神機構尋找相似進行分辨的活動稱為比喻、類比或象征。人們認為比喻隻是一種文學手法,把一個人比作猛虎不過是說他在勇猛這一點中和猛虎相同罷了。但是在心靈深處,那個人未消失的原始精神機構,那個在我們心中活著的原始人,卻是把那個人認真地看成猛虎的。真正的象征,比如某女人夢裏用刀象征男性生殖器官,這絕不是簡單的類比。真正的象征的意義是說:“男人的性器官實際是把刀,它會傷害我並且使我流血。”

四、運用鄰近性發現事物的聯係

除相似性外,原始精神機構的另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原則基於鄰近性。這個原則大致可以說成是:“鄰近即有關。”

從原始人的生活來說,這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假如某個事情發生前,總出現某個事件,也就是說時間上兩個事件有鄰近性,則這兩個事件很有可能有關(假如每次老虎來之前,森林中都突然變得非常寂靜。那麼,有一天森林突然寂靜了,很可能就是老虎來了)。對鄰近的關係是接觸,原始人會相信以某種方式相互接觸過的事物,就會建立起一種恒久的聯係(老虎蹭過的大樹,一般都標誌著它的勢力範圍),而且接觸會帶來某種交換傳遞(疾病可以通過接觸感染。性交可以傳遞某種東西,雖然古人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東西)。

原始精神機構中兩個結構因接觸而建立聯係後,兩個結構間的內容可以互相傳遞,這或可稱為一種“接觸轉移”。

五、用凝縮等方式聯結不同事物

原始精神機構中對事物聯係的理解不同於邏輯係統。在邏輯思維中“A是B的兄弟”隻意味著A和B同父母。這句話中的A、B都還是原來的A、B,不會因這個命題的出現而變化。而在原始精神機構看來,同樣一句“A是B的兄弟”卻使得我們對A、B兩人的認知都發生了變化。A、B不再是兩個分別的人,而是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他們之間有種神秘的聯係。如果在邏輯係統認知中說兩個事物有聯係好像兩塊磚被泥粘在一起,那麼在原始精神機構認知中這兩個事物就好像兩條河水相彙。兩塊磚的界限可以分清,而兩條河水相彙後,誰能分清它們的界限?原始精神機構聯結不同事物後,就把它們看成一個更大的完整事物,從這種意義上看,原始精神機構聯結事物仍舊是分辨事物。

原始精神機構完成這一工作的方式是對基本認識結構作加工。第一種加工方式是把幾個基本認識結構結合成一個結構。弗洛伊德在對夢的動作進行分析時發現的凝縮作用就是指這種加工方式。弗洛伊德發現在夢中會把幾個人的形象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集錦人物。例如,一個人夢到一個男人,他的眼睛像教皇,胡子像她的醫生,而身材卻像她的父親。這個集錦人物代表的是這三個人的共同特點——他們均指示她生命之道。夢中會把幾個事物的形象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混合形象。例如,一個人夢到一間像更衣室、又像浴室或廁所的房子。這個混合形象代表的就是這三種房子的共同之處——脫衣服的地方。這種集錦人物或混合形象一旦形成,它就是一個完整的認識結構,而不是“教皇、醫生、父親”這些意象(在這裏是基本認識結構)的拚合。因此,我們可以用這個新認識結構去把握其他事物——例如,可以用那個像更衣室、浴室或廁所的房子形象去表示洞房,因為洞房也是要脫衣服的地方。(弗洛伊德著,張燕雲譯:《夢的釋義》,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61—286頁。)

第二種加工方式則是對基本認識結構進行改造。這一點在藝術創造中表現得很明顯。例如,漫畫中在基本意象中突出某些特點。如果某個人鼻子大就誇張地畫出他的大鼻子。再如,佛教藝術中的千手觀音、中國神話中的九頭鳥,這些都是把基本認識結構中的一些成分(如手、頭)的數量加以改變。而巨人的傳說、小人國的故事,則是對人的意象的體積加以改造。另一種改造的意象方式是圖案化。圖案化就是在原有意象中消除偶然因素和外在影響因素後所得到的結果。

第三種加工方式比較難懂,那就是啟示。啟示就是在不完美的認識結構的誘導下直接獲得完美的認識結構。一個學中國畫的人,為了能理解什麼叫氣韻,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多看好畫。在看了大量好畫後,有一天他突然理解了氣韻。一個人經常看美女,有一天他突然在心中形成了最美的美女形象。在這兩個例子中,氣韻和美女形象都是直接獲得的。人們並沒有把好畫的優點、美女的優點集中到一個形象上,也並不是從好畫中尋找共同特點,更不是把某個具體美女的形象加以變形。完美的形象是自己產生的,而不是從原有的形象中來的。原有的不完美的認識結構的作用隻是啟發和誘導而已。啟示的方式頗像回憶。當我們嗅到青草氣味時,我們回憶起過去內蒙古草原上的情景。這種情況下,我們眼前的草原景象絕不是當時嗅到的青草味經過信息加工而產生的,而是過去我們曾看到過的。嗅到青草味誘導出了這個回憶。

柏拉圖曾用蘇格拉底的話證明說,一切探詢和學習都隻能是回憶。人的心靈在出生前,曾經認識所有事物的最完美的形式。我想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正是看到了啟示和回憶如此相似才提出這種見解的。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一書中寫道:“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智活動並不僅僅是運用概念的技巧,各種形式之間共有的特征不是通過歸納發現的。換言之,不是先機械地捕捉所有形式共有的要素,然後把這些要素合成一個新的整體。相反為了發現它,我們必須在每一個個別意象中辨認出這種普遍性形式的全部,就像我們在一個模糊的意象中辨認出一個圖形一樣。”(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10月版,48頁。)我們可以說,啟示最完全地符合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智活動。魯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派心理學的傳人。格式塔派心理學最強調的是心理經驗的整體性,因此阿恩海姆有能力從整體的觀點看問題。阿恩海姆把從具體形式中獲得普遍形式的活動叫做抽象。他所說的抽象不是把幾個整體割裂出來,然後尋找它們共有的特性,而是在幾個整體事物中發現事物的最具代表性的性質。他認為把人定義為理性動物或不長羽毛的兩足動物都可以把人和其他動物區分開,但是前一個定義更好。因為前一個才是他所說的抽象。啟示實際上就是一種阿恩海姆式的抽象。啟示有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以偏概全。靠很少的根據,它可以得出大量結論。在邏輯係統看來,這種以偏概全的方式是十分不可靠並且不正確的。合理情緒療法創始者艾利斯稱這種以偏概全為過分概括化。

過分概括化在邏輯係統看是偏見、錯誤的來源,是認識不成熟的標誌。而對人的實際生活來說,它卻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商人如果非等到發現合作者欺騙的確鑿證據才采取對策,他一定會傾家蕩產。一個戰士如果非看清半夜偷偷爬上自己陣地的黑影是敵兵才開槍,他也離死不遠了。一葉落而知秋,詩人們絕不會先撿起這片落葉,分析是病葉、蟲咬傷葉還是衰老葉之後才宣告秋的來臨。話說回來,科學家們找60個人做實驗,就作出一個關於人類心理的結論,這種邏輯係統的活動也一樣是以偏概全。人類有50多億活著的,運用邏輯係統的科學家找60個人觀察和運用原始精神機構的藝術家找1個人觀察其區別也實在並不大。除非把50多億看一個遍,才勉強可以說不完全是以偏概全。

六、以拚湊等方式完成整體結構

原始精神機構的最高成就是完成一個複雜的整體認識結構。這種複雜的整體認識結構可以是一種宗教思想體係,可以是一部小說、一首詩、一首交響樂或一幅畫,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機械裝置,甚至是一種科學理論。當然,原始精神機構大多是和邏輯係統合作共同獲得這些成就的。

這種複雜的整體認識結構可以是外部世界的一個模型,也可以是人類心靈和感受的形象化表現,還可以是人類的自由創造物。

原始精神機構的這種活動,也同樣是以三種方式完成的。

第一種方式是拚湊。也就是說,試著把一些零散的認識結構拚湊起來,直到找到一種準確的或良好的優美形式。這種方式好像拚圖遊戲,原來有些零碎的幾何圖形,上麵有些局部的圖畫。經過反複拚湊,最後拚成嚴絲合縫的正方形,上邊是一幅完整的圖畫——一個人物像或動物畫。它也像七巧板遊戲,一些三角、菱形等不斷組合,直到形成一種形式:像個房子、像個坐著的人或像隻貓。

這種方式和邏輯思維不同。邏輯思維像一個鏈條,從一個認識推到另一個,直到連成一條長的思想鏈。複雜一些的邏輯思維也不過像樹狀——鏈條有分岔,或像網狀——鏈條有連接。狄德羅等著的百科全書一開始,畫了一條人類知識體係的圖解,那就是一幅樹形的圖。這正是因為這本百科全書是人類邏輯係統的產物。

原始精神機構的拚湊不是一步步有條理地完成的,不像邏輯係統活動那樣沿著一個方向(也就是所謂的思路)一步步走。原始精神機構的拚湊是從混亂中開始的。各種認識成分在混亂中運動,逐漸的,一種結構或形式的雛形出現了。這種雛形逐漸引發、吞並或影響其他的認識成分,最後,一個完整的結構或形式清晰地完成並出現。

藝術家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我上述描述。當他旅行到異國,他看到許多新奇的事,有很多奇特的經曆。但是,這些東西還不是一個整體,他讓它們在頭腦中長期醞釀,互相作用。突然有一天,某幾個東西構成了一個結構,他明白了那貫穿這一切事情,統一這一切印象的是什麼。這就像拚圖遊戲者突然明白了這幅圖是一個騎馬男子的肖像一樣。在這一時期,他感到一陣喜悅或頓悟,而在此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簡單的了。

原始精神機構給人帶來的巨大快樂就源於這種混亂中的突然發現,這種意外。不可預測性就在於你不知道你手裏的那些碎片何時會顯示出一個雛形,何時你會明白一切。邏輯思維因為是按部就班的,就缺少這種意外的欣喜。

第二種方式是擴展。先在一個特例中發現一個基本構想或原型,然後用它同化各種經驗,不斷擴展結構,或者從基本構想或原型中引申生發出新的內容,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結構。

音樂家很熟悉這種方式。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最初出現的隻是一個簡單的主題:“5551”。從這個主題,經過變化、發展、衍生,就可以形成一個複雜的交響曲。

第三種方式則是啟發。這是指從現有的形式中獲得啟發,從而創造出更複雜的形式或另一問題領域的形式。

據說,古代著名的木匠魯班被帶鋸齒形邊緣的草葉劃破了手,於是受啟發而創造了鋸。中國的書法家教育弟子們,時常強調讓他們不隻多看書法,也要多遊曆山川,多觀察各種各樣的物象。舞蹈的動作,魚遊鳥飛的姿態,都可以啟發書法中的創造。傳說,武術大師張三豐觀察鷹和蛇搏鬥而領悟了武術的奧秘,從而在以柔克剛的太極拳創造上作出了成就。

啟發和前邊所說的啟示不同。啟示是看到部分而認識了全體,啟發則是把一種事物中體現出來的形式改造後用到另一種事物的創造上。如當你想不起李賀寫過什麼詩時,有人提醒一個詞“天河”,使你回憶起李賀的一首詩“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這是啟示。如果你讀了這首詩,用這種奇特、詭異的方式創作了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那或許就可以說是啟發了。

以上,我們對心理意象以及運用意象為基本工具的原本過程或原始精神機構的活動方式作了一個總結。這個總結主要建立在心理動力學思想家的工作基礎上,研究還不能說很深入全麵,有待以後繼續進行。

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及其產生

一、心理能量

早在心理學產生前,人們就有一種直覺,認為有一種生命力,它仿佛一種流體。生命力多,人就會活得很有生機;生命力少,人就萎靡不振。在精神分析心理學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生命力主要體現為“性的本能”,在晚年他又說成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本能力量表現的方式如同物理學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來研究。這是心理學領域中首次提出的心理能量模型。在弗洛伊德之後,榮格則反對把這個心理能量僅僅看做是性的能量,而提出應把它看做是一種更基本的生命力的體現——“裏比多”,也可以直接說成是“心理能量”。

我在另一本書中說過:“心理能量不能像測量物質能量一樣,用物理學的方法測量。因而一些心理學家在物理學家的麵前很有自卑感,他們覺得像電能、動能、光能等能量形式是‘客觀存在’的,而心理能量則隻是一個假設性的概念,是不是真實存在很難說。在這些心理學家的心目中,除非有一天,科學家測量出心理能量是身體裏的一種生物電能量或者化學能量,否則就不能說心理能量存在。心理學家在物理學家麵前的這種自卑由來已久,行為主義心理學不就是在竭力模仿物理學,在尋求物理學一樣的客觀性嗎?但是這自卑本來是大可不必的,因為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機械的唯物主義的觀點越來越式微。現代的物理學家發現,物理學中的‘能量’也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也不過是為了說明一些物質運動的現象而假設的存在而已。”本來它和心理學中的“心理能量”概念就沒有什麼差別,都是為了解釋現象提出的概念。

按照本書的理論體係,實際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說:心理能量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一個心理現實,也就是說是對某種心理經驗進行符號化的產物。作為心理能量這個概念的基礎,它是我們經驗中的一種大致可以說成“有生命力”、“有活力”的體驗。心理動力學的治療實踐中,心理治療師也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來訪者給我們的一種感受,在他們順利的時候,這種生命力表現為激情和歡樂;在逆境中,則體現為一種頑強的精神,一種想要有生命活力的意願。

這些體驗歸根結底是對生命意誌,或者一種生命本能的體驗。而當我們把被體驗到的事物稱為“心理能量”時,實際上我們已經在進行符號化了,也就是說我們用“能量”的概念去把這種體驗或者說心理經驗變成了心理現實。

意象對話理論在這裏和心理動力學一致,同意用心理能量來表征人對生命意誌或生的本能的經驗。

二、心理能量的產生

心理能量的產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適當的心理狀態下,心理能量自發產生。另一種是在激發了某種本能時,會激發與這種本能有關形式的心理能量。

在用想象的方式,也就是用意象去反映心理能量的時候,心理能量經常可以被想象為兩個意象之一:水或者火。

心理能量或說生命力的源泉,在哲學的角度上看,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一種能量,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作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宇宙中的這“活火”溝通,從而在自發的情況下,從這活火中得到無窮無盡的力量;或者說,是如同泉源中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在心理經驗上,這時的心理能量會被體驗為一種光明澄澈、一種極限的歡樂、一種沒有內容的空泛但又是無限的創造力,猶如太陽的光明源源不絕,猶如浩瀚銀河旋轉不息。還有就是在我們並沒有欲求、期望、思慮,隻是在單純地融入生命,體會生命的那些時刻,比如在很美的森林中或者海邊,而我們又沒有任何幹擾性的思想時,這時候也會有自發產生的能量,讓人有生機勃勃、渾身有勁的感覺。

這樣產生的心理能量,是流動的,沒有或極少受阻礙,也沒有和某種特定的本能結合,也沒有和某種具體的情緒結合,表現出的是比情緒更原初的狀態。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意誌的直接經驗以及表達。

另一種心理能量產生的方式是本能力量被激發。

當一個情境需要心理能量的時候,由於本能的存在,在本能中激發出了心理能量。這些心理能量根據本能不同有不同的形式。例如當我們被一個異性吸引的時候,在性的本能中激發了我們的性本能能量。於是我們變得活躍,變得不知疲倦、激情澎湃,或者妙語連珠,我們煥發出了光彩,我們快樂。當我們進行競賽的時候,我們的競爭本能被激發。於是我們興奮、激動、緊張,而且變得躍躍欲試,我們會從事競賽而且獲得快樂。心理能量最常見的基本形式就是性的能量和進取的能量。

心理能量激發後,由潛在的能量變為現實的能量,就有了基本的形式。被激發的心理能量,可以表現為多種形態,比如表現為一種興奮、激動、喚起,一種內驅力或動機,很重要的一種形態是表現為情緒。心理能量表現為情緒時,情緒的量就是這個心理能量大小的表征。

心理能量的釋放和固結

一、正常的釋放

心理能量激發後,如果沒有障礙和其他異常,就會自然釋放。自然釋放的心理能量會驅動我們,使我們有一些內在的行動,比如想象;也有外在的行動,比如我們在性的能量被激發的時候,會和異性親近。在心理能量自然釋放的時候,我們會有相應的情緒,或者是喜悅,或者是憤怒,但是總體上在這時會有一種暢快的感受,就是情緒得到了宣泄的暢快感。即使我們當時的情緒是消極情緒,如果自然地宣泄了,人也會有一種暢快感。比如,即使憤怒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但是如果你可以在憤怒的時候痛痛快快地打一架,或者痛痛快快地大罵了你的敵人,你會有一種暢快的感覺。在一個人悲傷而又哭不出的時候,幫助他的人會鼓勵他哭出來,因為一旦痛哭一場,他會有一種放鬆的暢快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就是心理能量完全沒有受到阻礙時的體驗。他說:“這些美好的瞬時體驗來自愛情,和異性結合,來自審美感受(特別是對音樂),來自創造衝動和創造激情(偉大的靈感),來自意義重大的頓悟和發現,來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對孩子的慈愛,來自和大自然的交融(在森林裏,在海灘上,在群山中,等等),來自某種體育運動,如潛泳,來自翩翩起舞時……”(馬斯洛等著,林方主編:《人的潛能與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2月版,368頁。)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這些時候,或者是沒有任何欲求的時刻(比如在森林裏的時候,可能沒有欲求),或者是生命本能被激發並沒有受到任何阻礙(比如和異性結合)的時候。

二、固結方式之一:壓抑

心理能量有兩種“不正常的”運動,在這兩種情況下,它被固結而不能自然流動。第一是被壓抑,第二是“沉溺”。在這兩種情況下,心理能量沒有能夠自然地釋放,於是帶來了人的不暢快的感受。

壓抑是第一種,指的是對本能的衝動,有另一種力量在壓製它,不讓它自由地釋放。如果我們把心理能量比作水流,那麼壓抑的作用則猶如大壩,它把心理能量的水流堵截起來。

弗洛伊德在論述壓抑的時候,重點指出壓抑的作用是:使“衝動的力量依然存在,但在記憶上不留痕跡”(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版,234頁。)。也就是說,壓抑使心理能量保留在潛意識中,而不進入意識。我的重點則在於:當心理能量被壓抑而不能被意識到的時候,它也不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使得心理能量積累起來。

壓抑當然有它的益處,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處身於外部世界眾多困難之中的有機體從自我保存角度來看,這種唯樂原則(弗洛伊德理論中本我的原則,心理能量自由地釋放,是滿足唯樂原則的)從一開始就是收效甚微,甚至十分危險的原則。在自我的自我保存本能的影響下,唯實原則取代了唯樂原則”(弗洛伊德著,林塵、張喚民、陳偉奇譯:《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6月版,6頁。)。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完全自發地生活,可能會遇到一些危險。壓抑自己的本能衝動,可以避免一些現實社會中具有的危險。這首先體現在對性衝動的壓抑上,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壓抑自己的性本能,任由自己的性心理能量自由釋放,他當然在社會中會遇到別人的打擊、批評和攻擊,所以壓抑是一種保護。另外,超我還有唯善原則,讓人們壓抑一些根據父母在兒童小時候所灌輸的教條來說是“不對”的思想和行為。如果順利的話,人可以把被壓抑的心理能量升華,做一些創造性的事情。這也是壓抑的有益之處。

榮格也舉過很精彩的例子。他發現有的原始社會中,人們在舂米的時候,是一麵舂米,一麵唱著色情歌謠的。歌詞大意是把手裏舂米用的木棒說成是男性性器,而把凹進去的石頭的臼說成是女性的性器,於是舂米就仿佛是性交。在這個過程中,被壓抑的性心理能量通過這樣的一個轉換,就成為人們舂米時的工作動力,這樣勞動就不令人疲勞,相反還是非常有意思的,而米當然也會被舂得又多又好。

但是,壓抑過度則有害處。本能以及心理能量得不到釋放,並不會自然消失(這是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相似的一點,就是能量不可能消失,隻可能用於做功或轉化為其他形式)。不能消失的心理能量,又不能釋放,就會“積累”在原來的地方,這種積累在經驗中就會帶來不舒適的感受,而且會帶來越來越強烈地追求釋放的壓力。

用意象來表示的話,如果心理能量如同水流,壓抑就仿佛阻擋這個水流的大壩。大壩固然有它的用處,但是大壩蓄水過多,就會給大壩造成太大壓力。一旦大壩垮掉,就會泛濫成災。即使不垮,也會產生水質變壞等問題。心理疾病就與此有關。

我們試用對人恐怖症為例說明壓抑的影響。對人恐怖症的患者往往是性觀念格外保守的人,可能會要求自己“完全純潔”,但是在青春期後,不可避免地會有性的衝動。他/她便壓抑自己,讓自己完全不想任何和性有關的事情,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他/她發現自己內心中充滿了性的想法,人際接觸中經常會有事情勾起和性有關的想法,從而使他/她對人際接觸越來越恐懼。

從心理能量的角度看,一般人之所以沒有出現問題,是因為一般人對自己的性衝動和性心理能量壓抑不徹底,他們允許自己通過某些方式(比如迷戀異性的明星、與異性開玩笑和打鬧等)釋放一部分性心理能量,從而心理能量並沒有積累起來。而對人恐怖症患者則強烈壓抑性心理能量,使這些心理能量沒有“出路”,從而積累得越來越多,所以他/她的性衝動表現得越來越強。就如同大壩中的水越積越多,大壩也越來越有垮掉的危險。對人恐怖症的恐懼,就是害怕這個“大壩”會崩潰,因為一旦崩潰,他/她會比一般人在性上的衝動更強,後果也就更危險。

其他的心理障礙,也有很多可以歸結為壓抑。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壓抑心理能量,是用什麼來進行壓抑呢?被壓抑者是心理能量,壓抑者是什麼呢?實際上,壓抑者是另一個心理能量,而不是什麼特別的其他東西(在心理領域中出現的任何事物歸根結底都是心理能量)。多數時候,這個壓抑者是代表著某種恐懼的心理能量。比如,我們害怕在社會現實中我們的本能行為會遇到打擊,所以自己先對自己的本能做一定的壓抑。這時壓抑的動力或能量就是來源於恐懼,也就是當我們想象到在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危險時,我們產生的恐懼。所以壓抑歸根結底就是兩股心理能量之間的衝突,這個衝突使這兩股心理能量僵持在原地,而不能得到釋放。以性壓抑為例子:仿佛有一個能量,在不斷地呼喊著,“我要性”;而另一個能量,則不斷地說,“不可以,你現在要性是不好的”。這兩個聲音我們聽不到,但是實際上日日夜夜在不斷地呼喊著、言說著,衝動和壓抑之間的平衡是它們兩個聲音之間的動態的平衡。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被壓抑的是本我,壓抑本我的是自我和超我。而弗洛伊德也指出,自我和超我的能量,歸根結底是從本我能量中分化出去的。

壓抑有三種發展方向。可能會保持長期的穩定的平衡。可能一方壓倒了另一方,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衝動性的行動。比如一個老實人總被欺負,心裏有一個願望就是殺了那個欺負自己的人,但是另一個內心聲音說,“還是再忍一忍吧,不要出人命”。最後,在某一天,他忍無可忍就把對方殺了。第三種發展是愈演愈烈,衝突愈來愈強。比如,性的能量是會不斷被激發的。性壓抑越久,被壓抑的性能量越多,壓抑它的能量也被迫越來越大。再比如,為了保險,壓抑的力量可能會過度。而被壓抑者為了不被壓滅,也加強自己,雙方都加強了能量。就仿佛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國,競相擴充軍備,投入資金。

三、固結的方式之二:沉溺

關於沉溺,精神分析理論好像沒有涉及。而現實療法的創始人格拉塞有過一些描述。在我看來,沉溺指的是一個情緒、思想(包括想象)或行為的正反饋的循環:情緒的釋放中,激發了一些意象、思想,這些意象和思想引起了一些外在的行為,這些行為創造了一個外部的環境。而這些意象、思想、行為和環境都可以作為激發因素,再激發出新的情緒來。假如所激發的情緒和原來的情緒是一樣的,就會形成一個循環。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就會長期沉溺於這個情緒中——這就是情緒的沉溺。如果我們先有一種行為,這個行為帶來了某些情緒和思想,或帶來某些後果,而這些情緒、思想和後果又促進了這個行為——這就是行為的循環。

我們可以沉溺於積極的情緒、思想和行為,也可以沉溺於消極的情緒、思想和行為。沉溺於積極情緒的最好的例子是戀愛,快樂激發出對戀人的積極的想象、喜悅的思想和愛的行為。因為把對方想象得很好,所以激發了愛;因為喜悅的思想,所以激發了愛;因為你愛他(她),所以他(她)也愛你,這更激發了你的愛。於是你有新的愛產生。循環開始了。

積極沉溺對人是有益處的,如沉溺於愛情、創造等活動,它可以讓我們有積極的感受,也往往會給世界帶來好的副產品——沉溺於創造的畫家會不知疲倦地工作,為這個世界帶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美的繪畫。這樣的一生應該說是幸福的、健康的。不過,如果我們從更高的標準看,即使是積極沉溺也有一些不足。因為積極沉溺會使人的精力局限在所沉溺的地方,而忽略了其他的生活。比如沉溺於愛情的戀人也許會忽視朋友和工作。所以我們也希望他們離開這快樂的沉溺,而獲得更豐富的人生。

而在夫妻吵架的時候,消極沉溺出現了。你憤怒,而憤怒引起消極的想象、思想和行為。因為憤怒,你不會想起你們戀愛時快樂的事情,也不去想對方身上的優點,所想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和不講道理。因為憤怒,你想象中隻是想如何才能懲罰對方。因為憤怒,你會攻擊、批判和疏遠對方。這些必然引起環境的消極變化,特別是對方的消極的行為、思想和情緒,而對方的這些表現則又激發了你的新憤怒。這樣,憤怒就會愈演愈烈,直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一對夫妻間如果雙方都沉溺於某種消極的情緒、思想或行為,而且沒有一種打破這個反饋的方法,就隻有一種方法來打破這個反饋了——那就是離婚。

許多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中可以看到沉溺的過程。最明顯的沉溺過程體現在各種成癮的人身上:每當他心情不愉快的時候,他就喝酒、吸煙、暴食或者性放縱,這些行為暫時使他獲得了一些放鬆和愉悅。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行為,阻礙了他用更健康的方式去與人交往,阻礙了他需要的成功、關愛和幸福。而當發現自己不成功、沒有愛和幸福的時候,他又感到不快樂,於是他隻好再次喝酒、吸煙、暴食或者性放縱,從而使自己獲得暫時的滿足……

沉溺和壓抑一樣,也可以看做是能量的相互作用。兩個能量或者更多的能量互相勾起,綿綿不絕。壓抑往往是出於一種“恐懼損失”的原因,我害怕喪失生命,所以我壓抑搶劫銀行的衝動;恐懼失去自由,所以壓抑了我侵犯女性的衝動。而沉溺則往往是有一種“希望獲益”的原因,為了獲得某種暫時的好處,而允許某些東西出現,即使這些東西未來可能有消極的長遠後果,我也暫時顧不得了。這種獲益有時是隱蔽的。舉我們剛才說的例子,一個憤怒的丈夫想象、思考和回憶妻子身上的缺點和壞處,表麵上看他並沒有獲益,但是實際上是有獲益的。這樣想的過程中,這個丈夫得到了一種自我肯定,他仿佛用這些思想和回憶在向自己證明,“錯誤都在她身上,而我是善良的受害者”,從而得到了一種獲益,即證實了自己的道德優越性。至於這個過程從長遠看的害處即破壞了婚姻,他暫時也顧不得了。

沉溺也許會維持在一定水平上,但是大多傾向於逐漸加強。加強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是緩緩加強,有的則會很快加強。對人有益的沉溺,比如藝術家的創造過程加強的結果是,人越來越幸福。而消極沉溺加強的過程,則是一個人逐漸沉淪的過程,生命越來越灰暗,直到最後的滅亡。

壓抑和沉溺可以同時存在而且相互加強。壓抑阻礙了某個出路,或者阻礙了某種心理、生理需要的滿足,這往往會強化了對另一個滿足的沉溺。而對另一個滿足的沉溺,也起到了一個作用,就是使人沉溺於這裏,而不再去努力追求被壓抑的需要的滿足,從而也使壓抑更容易實現。例如,一個人在事業追求上受到了壓抑,就有可能沉溺於鬥雞走狗,而沉溺於此,也就暫時忘掉了事業上的失意。一個人愛情不成功,就可能沉溺於飲酒暴食,或者性放縱,而這也就緩解了被壓抑的痛苦,也避免了心理能量再一次尋求愛情。這種相互加強的壓抑和沉溺,如果導致了心理問題或障礙,也比單純的壓抑或沉溺更難於解決。

心理能量轉化規律

和物理的能量相似,心理能量也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但是其能量值卻保持不變。

心理能量的轉化體現於情緒,就表現為一種情緒可以轉變成另外一種,而情緒中的心理能量保持不變。在情緒上,心理能量的這個轉化過程的機製之一是因為情緒中是包含著認知成分的。當生理上有一種激起的時候,我們感到的是什麼情緒不僅僅和這個激起有關,也和我們對這個激起的解釋有關。當我們的解釋轉變,我們感受到的情緒就會變化。社會心理學中著名的沙赫特實驗最能說明這個問題:被試被注射了腎上腺素,從而有了生理上的激起。這些被試中,有些被安置到了一個令人快樂的環境,有些被安置到了一個令人憤怒的環境。實驗結果是:那些到了快樂環境的人,表現地比其他沒有受注射的人更為快樂;那些到了憤怒環境的人,表現地比其他沒有受注射的人更為憤怒——情緒雖然不同,但是情緒的強度卻都有增加,也可以說心理能量都有增加。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和我們關於心理現實的觀點是一致的:當生理上有激起的時候,隻要不曾被壓抑,我們必定會有相應的經驗。但是,我們如何解釋這個經驗,則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沙赫特實驗中,被安置的環境不同,影響到的就是被試的認知,不同的環境誘發了不同的認知參考係,從而使得最後產生的心理現實情緒有了不同。但是不論我們如何解釋,生理喚起存在的經驗是不可否認的,對這個經驗的直接感受則構成了另一個心理現實即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的轉化中,最重要的一種是情緒的轉化。這個轉化對心理障礙的形成以及我們解決心理障礙關係重大。在下麵的章節中我們會探討心理障礙中的情緒轉化的作用。在這裏我們先簡單論述情緒轉化的基本方式。

當一種情緒不被接納時,比如受到壓抑的時候,就存在著使情緒轉化的動因。而情緒轉化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解釋過程。當我們對經驗進行新的解釋時,情緒也就轉化了。在心理障礙形成過程中,這個過程導致的是我們離開了原始的情緒,變化出新的情緒和新的障礙。比如,對丈夫憤怒而又壓抑了自己的憤怒,妻子就可能把憤怒情緒轉化為抑鬱。這個過程中,可能起作用的是一些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的想法:“他對我不好(這個想法令人憤怒),但是,(由於某種原因)我不能憤怒,一定是我不夠好,才會使他不愛我。我不好,我不值得人愛。”這樣想了之後,情緒就轉變為抑鬱。情緒雖然在變,但是情緒中的心理能量的值卻不會變化。她過去有多少憤怒,現在轉化後,最多隻能有同樣量的心理能量轉化為抑鬱(這是指全部轉化的情況,而實際情況下往往心理能量不會完全轉化,還會有少量的憤怒殘留在她的心中,而其他的轉化為抑鬱,但是總量應相等)。

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情緒的轉化來進行心理治療。合理情緒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都是利用了這個原理,通過重新解釋一個事件,消極情緒可以被轉化為積極情緒。或者我們可以說,通過改變符號化的過程,他們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更好的心理現實。

最重要的是:心理能量不可以被憑空消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根據它的規律來轉化它、利用它,而讓我們有更幸福的生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