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學會心寬處世,使你的人生會充滿智慧。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要想到名、利、財、色,皆身外之物,不要把這些看得太重。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這條船不僅能夠渡人,更能渡己。麵對人生,心寬的態度,未必能大富大貴,卻能灑脫快樂。

1. 豁達的態度,寬鬆的生活

美國有位作家曾說過:沒有豁達就沒有寬鬆。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績,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閑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豁達的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古今中外因豁達、開朗、寬容、謙讓的品德而獲得他人的友情、愛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數不勝數。

其實,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說來,豁達的人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

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麵,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換句話說,采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他人的意見,他人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

生活的過程就是一種製造藝術的過程,怎樣讓自己尋找到其間的真諦?這就要求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嚐試與麵對新的事物,輕鬆快樂地麵對每一天,麵對每一個人。不要束縛自己的心靈,勇敢地往前走,享受生活帶來的一切,生活一定會給你一個美好的答案。

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道: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一輩子免不了風風雨雨、溝溝坎坎,受一點委屈、遇一點挫折,就怨聲載道、心灰意冷。有一點矛盾、一點衝突,就恩恩怨怨、甚至伺機報複,心裏哪還有陽光?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有幸福和快樂。

《說典》中有則小故事,東漢大臣盂敏,年輕時賣過甑(陶製炊具)。一次,他的擔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頭也不回地徑自離去。

有人問他:壞甑可惜,何以不顧?就是問孟敏:甑,摔壞了,這麼可惜,你怎麼都不回頭看一眼就走了呢?

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顧之何益。意思是說:甑,已經破了,回頭看還有什麼好處呢?

是的,甑再珍貴,再值錢,再與自己的生計息息相關,可它被摔破了,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為之心疼如焚,顧之再三,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叫做遇事豁達。

唐高宗時期有個吏都尚書叫裴行儉,家裏有一匹皇帝賜的好馬和很珍貴的馬鞍。他有個部下私自將這匹馬騎出去玩,結果馬摔了一跤,摔壞了馬鞍,這個部下非常害怕,因此連夜逃走了。裴行儉叫人把他招回來,並且沒有因此而責怪他。

又有一次,裴行儉帶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結果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珍寶,於是就宴請大家,並把那些有價值的珍寶拿出來給客人看,其中有個部下在抱著一個直徑兩尺、很漂亮的瑪瑙盤出來給大家看的時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盤子摔碎了,頓時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拚命叩頭以至流血。裴行儉笑著說:你不是故意的。臉上並無可惜的樣子。

這些曆史上豁達心寬的故事,受損的一方並沒有因自己的損失和難堪而大發雷霆,懷恨在心。相反,他們都表現出寬宏大量、豁達開朗、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更多的損失、得到更多的難堪,反而在不知不覺中平息了糾紛,博得了別人的頌揚。

豁達之人,寬宏大度,胸無芥蒂,吐納百川。不怨天尤人,不愁腸百結,不消沉頹唐,不心灰意懶;想得開,放得下,能及時刪除心中無關緊要的瑣事,免去許多節外生枝的煩惱。契訶夫說:如果你的手指紮了根刺,你應當高興,真好!幸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這樣,才能活一天,樂一天,心安氣爽,神定意閑,讓快樂永駐心間。

美國第32屆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年輕時家中曾光顧梁上君子,被竊去不少財物。一位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寫道: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麵對被竊,富蘭克林?羅斯福並不怨天尤人,更沒悔恨不已,反倒找出感謝上帝的三條理由。誰能說這不是一種豁達、一種大度呢?

豁達大度地看待不如意之事,則不如意之事給人帶來的苦惱就會頃刻灰飛煙滅,讓人很快恢複快樂安詳的心境。不僅如此,有這般豁達大度的襟懷,還會從不如意之事中,找到幽默感,找到值得慶幸的感覺。

豁達是和諧的一種內在元素和外在表現。內心不豁達、身心難和諧,內心不和諧、表現難豁達。豁達之豁,就是寬敞、透亮;達即通達、暢快。內心寬敞、透亮、通達、暢快,通則不痛,身心必定健康,思想和行為必然和諧。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被關押了27年之後出獄。在宣誓就任總統的典禮上,他邀請了曾看守過他的三名獄警。這三名獄警並沒有友好地對待過他,相反還虐待過他,但曼德拉不計前嫌、豁達大度,因此,他贏得了整個南非人民的支持。

豁達的人更有著驚人的免疫力。尖刻、勢利、貪婪、嫉妒幾乎與他無緣。他更不會文過飾非,甚至暗箭傷人。他光明磊落,是一個熱愛別人也為別人所熱愛的人。

其實,要想快樂的過每一天,幸福的過一生,好心態比一切都重要。

每個人的出身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生活際遇更是天差地別,但一個人的起點不能決定他的終點,環境、資源、機遇等外界因素不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關鍵。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就是說心態決定命運,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會得到什麼樣的人生際遇。

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這種很小的差異就是你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的差異。能夠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人生的人最終將獲得成功。與之相反,失敗者的人生總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支配。

心態的力量可以將人帶向巔峰也可能使人跌下深淵,人的一生做出的各種選擇都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心態對於人的事業、生活乃至生命都有重大的影響。

有4個人同行,其中有一個失明的人,一個失聰的人,另外兩個則是健全的人。

他們來到了一個地勢險要的峽穀旁,洞底奔騰著湍急的水流。這是他們繼續前行的唯一道路,他們必須穿越這條河流,但是河上並沒有堅實的橋梁,隻有幾根光禿禿的鐵索橫亙在峽穀之間。

思索一番之後,4個人決定過河。他們一個挨著一個緊緊地抓住繩索,淩空前行。起初,大家都在擔心瞎子,結果失明者和失聰者都順利地渡過了河麵,而兩個正常人中有一個跌下了峽穀,丟失了性命。

當另外的3個人到達目的地並將這件事情告訴別人時,大家都覺得奇怪。為什麼兩個身體殘疾的人能平安渡過河麵,而耳聰目明的人卻喪了命呢?難道說,他的行動力還比不上盲人和聾人嗎?

於是,感到驚奇的人們便開始詢問他們過河時的心理和情形。

失明的人說:他們都說那裏山高水深,又沒有橋,十分危險,可是我看不見,也想象不出真實的情形,所以就按著從前過小橋一樣的方法穩穩地抓住繩索向前走,一會兒就到達地麵了。

失聰的人說:當時的地勢確實很險要,但是我隻看得到下麵河水的翻騰,卻聽不到一點咆哮的聲音,所以並不覺得它有多可怕,也就平安地過了橋。

那個生存下來的健全人說:我當時想的是,雖然地勢險要、水流湍急,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到峽穀的對麵去,那我就專心過我的橋,隻注意每一步都踏實落穩,其他的都和我沒有關係。

這時,人們才明白,那個喪命的不幸者真是吃了耳聰目明又心態不佳的虧。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攀附鐵索,之所以過得不舒心、不如意,不是因為力量的孱弱,也不是因為智商的低下,而是被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聲勢所威懾,先讓自己的心跌入了恐懼的低穀中。那麼,成功和幸福自然也就變成了一種奢望。

所以,我們的知識、教養、社會地位並非我們追求快樂和美好生活的決定性因素,隻有心態的好壞才是決定一切的前提。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就等於擁有了完美的生活。

當然,豁達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自己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對於個人而言,豁達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寬容開朗無疑是創造一種和諧氣氛的調節劑。因此,豁達寬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同時也是一個人完善個性的體現。

一個人隻有豁達的心態,才能接受別人,善於與他人相處,能承認他人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為集體所接納,就能與別人互相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才會協調,才能與集體成員融為一體。合群的人常常能夠與朋友共享快樂,表現出的積極態度總是多於消極的情感;即使在單獨一人時也能安然處之,無孤獨之感。因為這種具有積極情感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個性、情感、長處和不足做出恰當和客觀的評價,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實際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做人的原則,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並不回避和否認自己的缺陷,盡量用自己的樂觀情緒去感染別人,正是這些特點,才贏得大家的喜愛和認同。

豁達是人生的一種生活姿態,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它一部分來源於性格,但更多的緣於修煉:性格的修煉、心性的修煉、學識的修煉、境界的修煉。豁達是人的智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豁達的人是最完整的人。豁達了,你就能在生活中尋找到快樂並把快樂送給別人。

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樂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樂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和心境的明亮與穩定。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隻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每個人的滿足與不滿足,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差異,但幸福與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卻相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