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少指責抱怨,多理解寬容
人的情緒中有兩大暴君--憤怒與欲望,與單槍匹馬的理性抗衡。奇怪的是,當遇到事情的時候,憤怒總是可以跑在理性的前麵,我們也會因此做出許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為此,我們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脾氣。
生氣時,挖苦、指責別人,並不能抬高自己,反而會顯得自己乏味,甚至會傷害到自己。牛根生說過,看別人不順眼,首先是自己修養不夠。
一味地指責別人是不明智的行為,有時甚至可能讓對方與你為敵,讓你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有的人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讓人避而遠之;有的人總喜歡嚴厲地責備他人,使對方產生怨恨,不知不覺中使彼此的溝通難以進行,事情也辦得一團糟。成功的人說,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聰明的人則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少一些指責與埋怨!
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說的時候容易,收回來可就沒那麼簡單了。生氣是在所難免的,但請永遠記得一件事,別讓言語變成傷人的刀子。如果你覺得別人傷害了你,你一定懂得被人傷害到底有多痛,那就不要再反過來去傷害別人。想想看,如果一直這樣互相傷害下去,除了讓彼此受傷之外,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呢?
有一個小男孩脾氣很壞,常常無緣無故地生氣,說一些傷人傷己的話。
有一天,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就用鐵錘在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就已經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慢慢地,小男孩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因為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要比往柵欄上釘釘子容易得多了。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父親說:從今天開始,如果你能夠在生氣的時候控製住自己,不讓自己亂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一顆釘子下來。小男孩按照父親說的去做,每次忍住不發脾氣就拔下一顆釘子,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把上麵所有的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他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你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了很多小孔,即使你把釘子全都拔出來,這些小孔將會永遠存在,柵欄再也不可能回到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是這些釘子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無論你有多麼的後悔,或者說過多少次對不起,已經造成的傷痛,是永遠都沒有辦法彌補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為了貪圖一時的口舌之快,在有意無意間對他人造成傷害,而這些傷害就像柵欄上的釘孔一樣,雖然釘子已經不在柵欄上了,可是傷口卻永遠地留了下來。
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三國演義》裏,張飛聞知關羽被東吳所害,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大將範疆、張達報告張飛,三日內辦妥白旗白甲有困難,須寬限時日方可。張飛大怒,讓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滿口出血。鞭打完畢,張飛手指二人:到時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殺你二人示眾。範疆、張達受此刑責,心生仇恨,便於當夜趁張飛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張飛腹中。張飛大叫一聲就沒命了,時年僅55歲。
張飛不管三七二十一,鞭打範疆、張達,結果卻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倘若當初他能對二位將軍多一點寬容,結果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憤怒是最可怕的暴君,而尖銳的言語則是它的幫凶,當它們一起出現的時候,傷害往往已經造成了。如果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脾氣,我們不僅會傷害到別人,甚至也會傷害我們自身。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能放下那些犀利傷人的言辭,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在溫暖對方的同時,也讓自己覺得溫暖呢?當你覺得周圍的人對你都不夠好的時候,不妨靜下來想想看,你又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
人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能夠常聽到一些抱怨和不滿。你在事業上受到挫折,可能抱怨生不逢時;你在工作上得不到重用,可能對上司不滿;家長會抱怨子女不爭氣;子女會抱怨父母沒能耐等等。聽得多了,最後就歸結到一句話老天沒長眼睛。與其每天總在抱怨這個,不滿那個,每天在煩惱中生活,還不如換個思維,使自己享受每一天的快樂。
當天氣很晴朗,你出門沒帶傘。突然,烏雲密布,下起大雨來。你走在路上,被淋濕了身體。如果,此時你抱怨的大罵道:這鬼天氣。你的心情就會變得很糟,也無濟於事。但如果,你寬心的去想:很久沒淋過雨了,在雨中奔跑的感覺也很不錯。也許會感激這場雨,為勞累已久的你有了一個放鬆自己的機會。
一個人情緒是煩惱是快樂,常常是主觀的。遇到煩惱的事就抱怨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常常抱怨的人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他們常常抱怨別人,抱怨環境,抱怨一切的不如意。他們卻沒想過要自己努力奮鬥,常常在抱怨中失去了機會。到頭來,他們又會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少些抱怨,多些微笑。這樣生活將會更美好。
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裏,一個人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麵對在社會上和家庭裏所遇到的一些煩惱。用理解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同事、自己的鄰居、自己的家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會不會笑,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會生活的標準。
每一次,當你忍不住想要發脾氣的時候,隻要想想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說不定就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將彼此之間的互相傷害降到最低。如果言語是會傷人的刀子,那麼就讓它永遠地留在刀鞘裏麵吧。
要指責和抱怨時,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下問題,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不能隻想著自己,也要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有關愛他人,為別人著想的心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帶著個小和尚,整日誦經參禪。小和尚年紀小,坐不住,常常偷偷溜出去玩耍。
一天,小和尚跑到小溪邊,看到水裏的魚兒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便抓住了一條小魚,用一根線將魚身子綁起來,在線的另一頭係上一塊小石頭,然後把魚放回水裏。看著小魚吃力地拖著石頭在水裏遊動,行動得十分緩慢,小和尚笑嘻嘻地看著。接著,他如法炮製,又抓了一隻青蛙和一條小蛇,也用小繩綁住他們,另一端係上一塊石頭。看著這些小動物的活動越來越艱難,小和尚玩得很開心。
老師父到溪邊來打水,看到這一幕,十分驚訝。雖然小和尚還不諳世事,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麼,老師父卻深知不能讓他學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但是,小和尚年紀太小,一味訓斥,他未必明白其中的意思,也達不到效果。
老師父沒有說什麼,帶著小和尚回到了寺裏。到了夜深人靜時,小和尚早已進入了夢鄉。老師父抱來一塊大石頭,把大石頭綁在了小和尚身上。
第二天早上,小和尚醒來,想從床上坐起來,繩子卻被沉重的大石頭拉著,怎麼也坐不起來。
小和尚幾番嚐試,累得氣喘籲籲,依然掙脫不了。他求師父解開繩索,老師父平靜地問他:你身上綁著一塊大石頭,滋味如何?
太難受了。小和尚委屈地回答。
如果你身上綁著石頭覺得難過,那溪中的小魚呢?它拖著石頭痛苦嗎?青蛙被綁了石頭痛苦嗎?蛇被綁了石頭痛苦嗎?
小魚、青蛙、蛇,他們應該也很痛苦……小和尚知道自己做錯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師父又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的痛苦上是多麼殘忍的事啊!你現在既然已經知道錯了,就要悔改,就背著石頭去解開你綁上的繩子吧。解開了他們,你的罪孽才能放下。
小和尚背著沉重的石頭艱難地回到小溪邊。卻發現,不堪重負的小魚已經死去,僵硬地躺在溪邊上;青蛙的掙動已經十分微弱,解開了繩子,也變得行動遲緩了;蛇更是在石塊上撞得滿身是傷,快要死去了。
原本鮮活的生命因為他的惡作劇凋零了,小和尚頓時覺得十分愧疚,傷心地哭了起來。
老師父將小和尚放到與那些被他殘害的小動物一樣的境地,讓小和尚站到那些小動物的立場上,通過親身體驗徹底了解到自己的錯誤。使得小和尚口服心服,徹底悔悟了。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從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來考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我們換位思考的問題比比皆是,如顧客與服務員、上級與下級、司機與交警、家長與老師、老師與學生、批評者與被批評人等。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奉行著相同的做人道理。
為人處世,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通過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眼界會變得更加開闊。為別人點亮一盞燈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的路。
有一家工廠的老板,這天巡視廠區,看到有幾個工人在庫房吸煙,而庫房是禁止吸煙的。他沒有馬上怒氣衝衝地對工人說:你們難道不識字嗎?沒有看見禁止吸煙的牌子嗎?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煙盒,拿出煙給工人們,並說道:請嚐嚐我的煙,不過,如果你們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話,我會非常感謝的。工人們則不好意思地掐滅了手中的煙。
我們喜歡責備他人,常常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高明。有時,也有推卸責任的目的。古人講但責己,不責人,就是要我們謙虛一些,嚴格要求自己一些,這對自己隻有好處,絕無壞處。
中國有句俗語:在你沒有打掃幹淨自己屋子的時候,不要去責怪鄰居家的屋頂上有霜雪。做了錯事隻知道指責別人,而不會反思自己,這是人們的弱點。因此,當你想要批評別人時,首先學會換位思考。
心胸狹隘,當別人犯錯時一味地指責是不明智的行為,有時反而讓對方與你為敵,甚至於讓你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與其指責,不如把心放寬,多些寬容,這樣更能讓我們的生活和諧、美好。
學會寬容,如同土地寬容了種子,於是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於是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霧,於是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我們便擁有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