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聖賢以忍為力,但是忍不是軟弱,也不是表麵的忍氣吞聲,是一種寬心的智慧,是力量,是勇敢,是一種負責和擔當,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寬心的手段。不能忍,便做不到寬心。忍需要保持一份凝重,一份從容,在一種平衡的寬心下站穩腳跟,扮演好世間的角色。
1. 忍者成謀,忍者無敵
忍是一種傳統美德,是一門大學問,忍人所不能忍,這是人修養品性的好方法。忍者有心,百忍謀成大業,學會忍耐就會成金,終會有發光的那一天。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句古話的意思是讓我們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勁去碰壁,而應該分析局勢,做出某些以退為進的決策。
世上有太多的無奈,需要我們去忍耐。忍耐不是畏懼,不是逃避;而是力量的積蓄,是明知不可為而做出的冷靜判斷。它磨練人的意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衝動是魔鬼,縮回來的拳頭會更有力,學一學堅韌不拔的氣概。
之所以崇尚忍,因為它需要寬容的氣度,需要理智的智慧,更需要希望的支撐!
朱元璋在這個問題上起到了表率作用。
從淪落為乞丐四處乞討,到剛入軍營,受人欺淩,他都是忍字當先,而這一點,在他成為郭子興手下重將時表現得更為明顯,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郭子興還是非常器重朱元璋的,因為朱元璋兩次舍命相救,恩人不重視,還算什麼?但好景不長,郭子興對朱元璋有很大的不滿了,為什麼呢?因為朱元璋太紅了,紅得發紫,都讓郭子興的兩個兒子感到不悅了,每天在父親麵前說起朱元璋的壞話。
真理永遠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說一次不在意,兩次也沒關係,但說的次數多了,郭子興就信以為真了,認為朱元璋對自己的地位構成了威脅,一開始就來了一招削兵權,把朱元璋手下親信大將和謀士一個個調走,再後來幹脆直截了當,把朱元璋給關了起來餓到他半死,還鬧出來一個馬夫人忍乳疼送燒餅的故事來。
這一切的做法當然讓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但他在抓住郭子興現在還不會殺他的現狀,還是一步一步地忍了過來,他知道,大丈夫能伸能屈,爭一世,不爭一時,而這是朱元璋這樣的忍耐和表麵上對郭子興的言聽計從,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郭子興的疑惑,試想一下,如果朱元璋當時爭一時痛快,最後遭殃的還是自己,即使他成功地奪取的帥位,也落下個不忠的罵名,當然也不會有他的大明江山了!
朱元璋為何忍氣吞聲呢?因為他知道,隻有忍才能控製情緒,才能贏得同伴門的尊重,才能贏得郭子興的認可。其實在朱元璋的心裏,忍耐一下, 又怎麼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該出首時就得緊握拳頭,以忍為先,日後再圖大計。
現代世界上許多在事業上非常成功的猶太籍、日籍的企業家、金融巨頭亦將忍字奉為修身立本的真經,均在自己家中、辦公室中懸掛著巨大的忍字條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忍學是世界上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的必修之課。
人和人之間相處難免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發生,尤其在當今科技日益發達、日益發展的社會中,到處充滿了來自生活、就業、愛情、學習等方麵的壓力,那些受壓力影響的人心情容易變得浮躁不安,情緒容易波動,做事容易衝動,衝突往往一觸即發。所以,不少人在心裏提醒自己要忍。
百忍成金這個詞是由這樣一個故事而來的。
山東張公五世同居,信車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誓,在他的一生中,要行100件大忍辱的事,忍過了99次之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士,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的功夫,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讓新娘子先與自己做一夜夫妻,這件事使張公感到很為難,但他又轉念一想,我什麼辱事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什麼不能呢?於是勸其孫兒,以幫他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後來這位道士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裏不停地說:看得破,跳得過。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驚叫起來,待傭人來看時,那個道士已經變成了一個金塊了,於是張公便由此致富。具說張公百忍成金,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以紀念他忍辱的德行。
當然,這樣的忍已到了極端的程度,並不值得提倡,但它所闡明的凡事忍一步的道理是沒有錯的。
為什麼要提倡忍呢?這是根據某些事物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有的時候,你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無論你怎麼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似乎不再有效,這就好比手中拿著一萬塊錢卻想通過自己的精心測算、分析來撼動股市一樣。此時,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憑著自己的蠻勁,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斷,投入到某些前途極端凶險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靜觀一下股市變化,先求其次,買一些績優股,待選定時機再東山再起,投入到選中的冷門中,這時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你在做人的準則中要牢記 忍這一條。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甚至以一國之君的身份為人做馬夫,終於贏得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大業。漢朝時的韓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最終從一個街頭小痞子到被封淮陰侯。
許多人常常為了發泄一時之恨,糊塗地犯下彌天大罪,造成了終身遺憾,實在是很不值得。其實隻要在做事之前多一分斟酌,並以清醒的頭腦、心平氣和的態度去麵對,就可以避免人與人之間的不開心了。
道德天尊老子雲: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也。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一代梟雄,幾經沉浮,終於以退為進,以忍耐贏得尊榮。
趙括對於白起的挑釁沒有忍著,導致趙軍40萬被活埋;馬謖對於司馬懿的挑釁沒有忍著,導致失去街亭。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幹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打比方、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三國時,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祁山攻打司馬懿,可司馬懿就是不出來應戰。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極盡所能地侮辱司馬懿,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侮辱總是置之不理,就是不出來與諸葛亮交鋒。一直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國,戰爭就這樣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司馬懿之所以不戰而勝,就是因為一個忍。
與別人發生誤會時的忍耐,那隻是一時的容忍,比較容易做到。難得的是存漫長的時間裏,能夠為完成心中的理想而忍受來自各方麵的折磨。這種忍耐力是難能可貴的,但也是做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
儒家很重視忍,認為忍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係要和諧,就隻有靠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係就和諧了。忍耐並非貪生怕死,而是不使衝突發生,也是在尋找更好的時機。
忍能做大事。這是一個在商海中遨遊多年的朋友對我講的一句話。有時候,從銀行貸款,就硬是要忍住審查人員的吹毛求疵。與老板談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損失一筆大錢。如果你的確要求助於那個對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隻要不是原則性衝突,忍過了之後,錢就進來了,這何樂而不為呢?
忍耐並不是膽怯,更不是忍氣吞聲,每天提著褲子過日子。從小忍到大忍,從當乞丐時遭人的嘲笑和白臉,到幾次論為主帥郭子興的階下囚,朱元璋都忍過來了。事實證明這些都不是膽怯的表現,更不是因為朱元璋毫無勢力,忍氣吞聲。朱元璋把他看成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試著去忍耐一下吧,你會發現忍一時足可以讓你長一智!
不要以為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就一定代表著流血與犧牲,人忍耐不是委曲求全、自我折磨、心存怨恨、放棄追求、頹廢逃避,而是對生活感恩、給別人機會。要知道,忍字下麵是顆心,是人的善良與真情、勇氣和信念。
忍,並不是勸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為進的手段。那些隻是一味地退讓,而不考慮自己真正的目標、不思進取的人,忍來忍去反而隻會使自己陷入死地。
忍耐,讓人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不能承受之重,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安寧,且賜予他人更多!人能忍,才能體會他人的所思所想,將心態修煉至清澈如鏡,為他人、也為自己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
2.百川入海,有忍乃大
有所思、有所不忍,在利於大局的情況下,忍是一種智慧;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種涵養;在人際交往中,忍是一種氣度。寬心的人。從來不會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發火動怒,隻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忍耐並非軟弱,它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古人說: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忍耐一種強者的心態,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在現實生活中,大凡寬心的人都善於忍耐,忍耐足為了給自己留有餘地,而有了餘地方能掌控大局。
陸遊說: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它說明了忍在人生行事過程中的必要性。
你好好想想,成大事者,都是那些操作冷靜,善於控製自己情緒的人。朱元璋也是從一介草民開始征戰的,毫無疑問,他必然對自己,對隊伍憤怒過,但朱元璋很會控製情緒,在他仍在郭子興手重混飯吃時,他基本上以忍開道,忍耐的同時盡量去克服自己的情緒,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唐代著名高僧采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我、恨我,則奈何?拾得和尚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忍耐裏透著的是智慧和勇氣。這首詩所表達的內容,充滿了為人處世的機智。平白無故地被人辱罵,當然很不樂意。但應該知道,這種張口就罵的人,一般都沒有修養,沒有風度,有什麼必要與他們一般見識,爭論不休呢?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高尚情操。
一個優秀的領導,是受人尊敬的。但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是這麼複雜,有人尊重你,就會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看你不順眼。無中生有地給你捏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特別是在一些大的團隊,因為你的優秀掩蓋另外一些人的才華,難免有人會想出各種毒招來陷害你,怎麼辦?應對?那正中對手下懷,你還有精力和時間去做其他的正事嗎?那不是正好一步步喪失了自己的競爭優勢?如果為了一點小事而懷恨在心,矛盾就會逐漸擴大,以至於冤冤相報,不可收拾。
親賢臣,遠小人,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不與小人周旋,是明智之舉。
忍是一種寬心的人才具有的精神品質。那些表麵上盛氣淩人、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人,內心實際上是空虛軟弱的。忍,有時看似是自己無能,大多數情況下卻是因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許會被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會被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於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明察事理就立刻進行反擊,則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辦成壞事,而忍則有助於幫助我們去處理好這些問題,
釋迦牟尼佛若幹世之前,曾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當時的國王歌利王率眾來此處遊玩。一位宮女發現了忍辱仙人,見其仙風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訕,仙人於是應機為宮女說法。國王見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問仙人道:你修得羅漢果位了嗎?。仙人答:尚未。國王又問:你修得不還果位了嗎?。仙人答:沒有。國王說: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縱貪欲煩惱的身來挑逗女人!。仙人答:我雖然尚未斷除貪結,但此刻內心確實沒有貪念。。國王於是起了歹意,他殘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顏容不變。群臣見狀,紛紛上前勸國王住手,國王不但不聽,反而嗔心大熾,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節節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麵目依舊相好圓滿,麵色絲毫沒有變化。這時,天降大雨,又飛沙走石,國王嚇得大驚失色,狂心頓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軀前請求懺悔和寬恕。仙人說:我心中既沒有嗔恨,同樣也沒有貪欲。國王說:大德,怎麼知道您心無嗔恨呢?。仙人於是作誓願說:我如果確實沒有嗔恨,請即刻讓這身體複原如初。說罷,身體即刻複原如初。國王於是更覺慚愧、愈發懺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學佛。
佛修得寬心,來換成忍耐之心,感化了國王。百川入海,有忍乃大。